搜索
郑保光(萧萧竹)的头像

郑保光(萧萧竹)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3/07
分享

炕腊肉

平江人喜欢吃腊味,尤以春节期间最讲究。有腊肉、腊鱼、腊鸡、腊肚、腊肠、腊猪肝等。腊肉又有猪肉、牛肉、狗肉、羊肉、野兔肉等品种之分。 腊味需烟熏火炕,故当地习惯将“熏”称为“炕”。如“炕腊肉”,“炕腊鱼”。每年腊月将至,各家各户便开始准备过年物资,腊味成了过年期间餐桌上的主要菜品,其中腊猪肉被视作腊味之首,炕腊肉自然成了必须完成的功课。

农村家庭,有田有土有猪圈,会在上半年买回一至两头四五十斤重的小猪。用薯藤、猪草、青菜、大米、玉米、碎糠等,在大锅中煮熟,这种煮熟的猪食,当地人称“猪潲”,用熟潲养出来的猪才算真正的“土猪”,是猪肉中的上品。每逢过年,人口多的家庭,会将整只猪的猪肉全部留下来,然后炕成腊肉慢慢食用。也有少数家庭,会卖出一部分,只要将来年买小猪的本钱留足就行。于是,每到进九后或腊月间,农村吃“杀猪饭”,便成了一种特殊的聚餐方式,少则二三桌,多则可达十几二十桌。亲朋好友、左邻右舍聚在一起,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欢欢喜喜,其乐融融。

城镇家庭,因条件限制不能养猪,便联系农村的亲戚朋友,提前定购土猪肉。万一被人放了鸽子,就只能到超市或农贸市场,斫那种定点屠宰的饲料猪肉。虽价格便宜许多,但心里总感觉不是滋味,除了口感上的差别,在别人面前似乎也矮了一截,说穿了还是虚荣心作祟。

猪肉买回来后,要炕成腊肉,需要对生肉进行必要处理,整个过程可简单归纳为:烙、腌、洗、熏四道工序。

“烙”有三种方法:最古老的方法是将扁平的烙铁(或铁夹),在炉火中烧红,反复在猪皮的表面烫熨,至猪皮颜色金黄,手摸无毛桩挂手即可。另一种方法是:取牛四大铁锅,在柴火灶中烧红,将猪皮贴在烧红的锅中,同样是烫至无毛桩为止,这种方法仅限猪皮少有皱褶的猪肉,像猪头猪脚等,还是用烙铁或铁夹比较好。第三种方法是有了液化气后,新发明的一种喷火枪,用这种喷火枪烧去毛桩,是目前最简单方便的方法,可以省去许多人工成本,缺点是不可能家家户户有,往往需要请有工具的熟人帮忙。

“腌”大体上有纯食盐腌制和食盐加香料白酒腌制两种方法,视各家喜好而定。腌制过程中,食盐量的掌握是关键,多了肉太咸,难以入口,少了肉容易变质变味。根据多年经验,以每斤生肉半两食盐(25克)为宜。先将食盐在大铁锅中炒热,趁热将生肉至锅中拌匀,抖去肉表面堆积过多的食盐,放至容器中(宜用陶瓷器,忌塑料制品),腌7至12天(视肉的大小厚薄而定),每隔3至4天翻动一次,使食盐均匀渗入。

如果喜欢重口味,腌制时可加入香料,先将生肉涂抹少量谷酒(忌用浓香型曲酒),再将适量肉桂、八角茴、小茴香、花椒、豆蔻、橘皮、红辣椒等研磨成粗粉,与食盐拌匀一起腌制。

“洗”是最简单的一道工序,就是将腌制好的肉,用温水洗去附着在肉表面的盐和香料碎末。然后挂在外面吹干水即可。

“熏”是腊肉制作过程中最关键环节,过去在山区或农村,厨房中大多有一火塘,火塘中央悬挂一个长长的通钩,通钩上吊着一把铜壶或铝壶,一家人的茶水和热水全靠它。腊月将至,火塘又多出一道风景,家家户户将腌制好的肉,挂在火塘上方,离地一米左右,在肉的上端,用纸或纸板或棕片绕一周,使柴火燃烧产生的烟雾,聚于被覆盖的肉中,接受着慢火轻烟的熏烤。全家人围着火塘,将硬杂木或干树蔸点燃,一边烤火,一边拉着家常,享受着腊肉由白变黄的喜悦,一些手上活计也在闲聊中得以完成。

客人来了,腾出位置,热情让座,用吊壶中的开水,泡上一杯椒子烟茶,然后在火炕上,切下一小块腊精肉,煎一个荷包蛋,下一碗长寿街碱面,是对客人最起码的礼节与尊重。于是,在围炉煮茶,围炉待客的氛围中,火塘炕肉也在不经意间顺利完成。用这种方法,时长大概需要一个月左右,所以“解年猪”,会选择在农历十一月中下旬进行。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升,从城镇到农村,燃气基本替代了柴火,火塘已成为了一种记忆,炕肉方法也进行了改良。少数有商业头脑的人,盖起了炕房,每次可熏制腊肉几百斤过千斤或更多。一方面可以常年出售腊制品,甚至可进入超市销售,以获取利益。另一方面可为没有熏制条件的城镇家庭,或者不想劳神费力的家庭代为熏制,按每市斤3至4元收取劳务费。

但大多数家庭还是自己动手,总感觉味道更纯正,吃起来更放心。但往往受条件限制,不得不采用土法上马,急烟急火熏制,这样炕出来的腊肉,当地称之为“暴火肉”。于是在腊月寒冬,小集镇的街头巷尾,农户家附屋的门前屋后,都架起了简易熏灶,有砖砌的、也有用大铁皮桶改造的。燃料则选择山中的老油茶树木或硬杂木、油茶壳、锯木屑等进行混合燃烧,以控制明火,使其产生烟雾。大约一个星期左右,香喷喷的腊肉便可下炕,浓浓年味伴随着腊肉飘香,在洋溢着欢乐与亲情的气氛中,迎接又一个新年的到来。

腊肉作为一种地方传统美食,深受人们喜爱,但站在健康饮食的角度,也要控制过量食用。特别在熏制过程中,不但对环境会造成一定影响,也存在着许多安全隐患。因此对于传统饮食文化和习惯,我们既要传承和发扬,更要坚守安全与法纪底线,尊重科学,爱护环境!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