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于有训的头像

于有训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2/04
分享

记忆里故乡的年味儿

小时候,最期盼的事,莫过于过年了。那浓浓的年味,热烈温馨,芬芳甜蜜,迄今难忘。

孩提时,我生活在皖北小县城。“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眼看快过年了,炸米花的在村口支起了大肚子的米花机子,家家户户的孩子们端来了玉米、蚕豆、蜀黍,排起了长龙。“砰”的一声巨响,震天动地,炸响了新年的序曲,炸开的不仅是粮食,还有我们一张张笑脸和对新年的渴盼。

腊月过半,我和表弟就天天翻着墙上的日历,眼巴巴地屈指数着,嘴里念着,把盼了整整一年的好东西都寄托在年的时光里。“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家里会来次彻底大扫除,把家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敞敞亮亮利利落落,欢欢喜喜等着过大年。之后,奶奶就开始忙着发面蒸馍、炸馓子、做米花糖……各家各户屋顶上的炊烟裹着年味,随心所欲地在空中扭着“秧歌”。

年前是爷爷最忙碌的时候,作为曾经的大队会计,爷爷写得一手好字,每逢过年,左邻右舍都拿着红纸到我家,请爷爷写春联。从磨墨开始,有条不紊地进行。爷爷先将稍许凉水倒入砚台,然后,一手扶着砚台,一手握住墨块,从砚台中间缓慢转磨,直至磨出的墨汁稀稠合适为止。爷爷按照每家双扇门、单扇门的数目及宽窄来裁纸,红纸在爷爷手中有计划地折叠着、翻滚着,需要几个字就叠出几个格子。我一直给爷爷裁纸打下手,待爷爷饱蘸墨汁屈着身子每写一个字,我就将红纸往前推移;表弟则负责摆放春联,一家的放在一块,待墨汁干了,就卷放在一起。清楚地记得,爷爷无论给哪家书写时,第一副对联必是“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再往后就是“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丰衣足食”“年年有余”等。望着溢满墨香的字在爷爷笔端呈现时,一种喜悦与自豪之情便油然而生。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年三十来临,金色的阳光洒遍整个村庄,家家户户的男劳力都争先恐后地带着鞭炮挑水担财,祈求来年财源滚滚,福泽绵长。村口老井旁的鞭炮声,水桶的咣当声,和着人们问候的祝福声,在村庄上空久久荡漾……

在我们望眼欲穿的期盼中,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除夕终于来了!阵阵浓烟携带着火药的香味弥漫着整个村庄。红彤彤的春联、年画被燃烧的烛光映得满堂生辉。待爷爷把拦门棍放好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味着美食,年夜饭慢慢地达到了高潮。不过那时农民还没有完全解决温饱问题,年夜饭也并不丰盛,不少家庭的年夜饭甚至还有些寒酸清苦。我们老家过年的珍馐佳肴便是粉皮炖肉和白面馍馍,这两种食物是绝配。“粉皮”,即用做粉条的淀粉做成的薄皮儿,晒干而成。粉皮炖肉,就是将猪肉,不论是前夹、后腿,还是五花、槽头,一律都肥瘦相连地一刀切成肉片,再弄些白菜帮子、萝卜块等蔬菜大致剁下,与粉皮一起下到炝热了油的汤锅里,加水加酱油、粗盐、葱姜大料等中火炖煮,颇似南方的火锅。炖好之后,年夜饭就可以开吃了,每人盛上一碗热气腾腾的宽汤粉皮炖肉,再拿个白面馍馍,悠然地嚼馍品肉、大葱蘸酱而食,美美的滋味陶醉其中。吃完年夜饭,大人要给小孩压岁钱。那时的压岁钱最初就是一张崭新的五角钞票。不过,虽然钱少,但表达了大人对孩子的关爱。此后,是孩子们最高兴的时刻,因为要换新衣服了。孩子们穿着新衣,在嬉笑声中迎接新年的到来。

年味是什么?是孩子回家探亲时喜悦的步伐,是老人见到孩子时惊喜的泪花,是孩子们回味无穷的快乐,更是家人们连绵不绝、感人至深,却又平平常常的爱……

过年是记忆深处的回望,太多的情景再现随着思绪徜徉,时光将儿时家乡的味道早已烙在了我们的味蕾上,让我仍然能在每年的这个时刻回味着。半个多世纪的时光如白驹过隙,那驻留在心中的美好,则如一坛醇酿历久弥香。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