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于有训的头像

于有训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7/24
分享

大暑夏意来

大暑,悄然已至。大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二个节气,也是夏天的最后一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大暑,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

大暑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步入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农作物生长也最快,季夏时节正式开始。

我国古代大暑有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是说到了大署,枯草腐败,提供营养萤火虫也就此孵化而出。大地变得潮湿,湿气慕腾让空气更加闷热。大雷雨也会骤然而至。在大雨的降温之下,夏季结束,凉爽的秋天即将来临。

大暑时节,我国古代诗人感念系之,纷纷以诗抒怀,留下了许多脸炙人口的诗篇。如唐代大诗人李白《夏日山中》云: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短短四句,清凉至极!一幅生动的夏日消闲画活灵活现在眼前,表达诗人在夏天炎热的环境下,无拘无束,在山林间豪放自如的状态。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毒热寄简崔评事十六弟》中提到,“林下有塌翼,水中无行舟”,这是在描述,连鸟儿都热得无力飞翔,只能在树荫下休息;水面因为太热,连船都不见了,人们都躲在阴凉处避暑。这种画面在热烈的温度中,也有种静谧的美感。还有宋代大诗人陆游在《六月十七日大暑殆不可过然去伏尽秋初皆不过》中道:赫日炎威岂易摧,火云压屋正崔嵬。嗜眠但喜蕲州簟,畏酒不禁河朔杯。人望息肩亭午过,天方悔祸素秋来。细思残暑能多少,夜夜常占斗柄回。炎热的大暑时节,烈日火云烤得人喘不过气来。“细思残暑能多少,夜夜常占斗柄回。“炎热的天气要到什么时候才能熬过去呢?不由得使人每天夜里都要用斗柄细细算。诗人盼望凉爽的秋天早日到来的心情在此诗中可见一斑。

暑天最热时,人们以各种方式乘凉避暑,“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于星斗满天之夜作“感凉会”,都是盛夏乐趣。而午后盼风雨欲来,迎大雨滂沱,山晚听轻雷断雨,亦别有一种清凉诗意。

尽管大暑是一年中农业活动较为繁重的时节,“讲究”的中国人还是不忘在每年的这个日子里,忙里偷闲,举行各种民俗活动,在火热的夏季中寄寓对生活的美好希望。民间有饮伏茶、晒伏姜、送“大暑船”等习俗。

饮伏茶,伏茶,顾名思义,是三伏天喝的茶。古时候,很多地方的农村都有个习俗,就是村里人会在村口的凉亭里放些茶水,免费给来往路人喝。每个凉亭里都有专人全天煮茶,保证供应。晒伏姜,伏姜源自中国山西、河南等地,三伏天时人们会把生姜切片或者榨汁后与红糖搅拌在一起,装入容器中蒙上纱布,于太阳下晾晒,充分融合后食用,对老寒胃、伤风咳嗽等有奇效,并有温暖保健的功效。斗蟋蟀,大暑是乡村田野蟋蟀最多的季节,中国有些地区的人们茶余饭后有以斗蟋蟀为乐的风俗。送“大暑船”是浙江沿海地区,特别是台州好多渔村都有的民间传统习俗,其意义是把“五圣”送出海,送暑保平安民。送“大暑船”时,伴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表演。

大暑节气的民俗也体现在吃的方面,这一时节的民间饮食习俗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吃凉性食物消暑;还有一种是在大暑时节吃热性食物。如山东南部地区有在大暑到来这一天“喝暑羊”(即喝羊肉汤)的习俗。在枣庄市,不少市民大暑这天到当地的羊肉汤馆“喝暑羊”。在大暑节那天,福建莆田人家有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习俗,叫做“过大暑”。在大暑节那天,亲友之间,常以荔枝、羊肉为互赠的礼品。广东很多地方在大暑时节有“吃仙草”的习俗。仙草又名凉粉草、仙人草,唇形科仙草属草本植物,是重要的药食两用植物资源。由于其神奇的消暑功效,被誉为“仙草”。

大暑时节,除了要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睡眠、多喝水外,更要格外注意饮食调理。多吃苦味食物,食用清热解暑的食物,如绿豆汤、冬瓜等,还应常吃一些益气养阴且清淡的食物以增强体质。如山药、大枣等。此时节高温酷热,要预防中暑,高温天气尽量不外出,不进行户外体育锻炼或者从事体力劳动。同时要注意开窗通风防暑气,保护好心神,让心静下来,确保精神饱满。

夏季,是一年最绚烂而极致的岁月,也是一年最热烈而张扬的时光。花开极妍,草木葱翠;瓜果丰盛,万物荣华……一切都是生命最鲜丽璀璨的模样。

愿你如夏,极尽丰盈,去拥抱夏日最后的时光;愿你走过挥洒汗水的夏,迎来硕果累累的秋!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