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詹琳的头像

詹琳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10/10
分享

长江第一湾情思(外二章)

    在一个朝晖满地的日子里,我们驱车来到位于云南丽江石鼓镇的著名长江第一湾,这个享有“小江南”美誉的溢满了奇闻的地方。

站立在江边,我的眼里出现的是一幅山萦水绕、景色如画的秀丽风景画。对此,我不由得惊诧万分,因为现在看到的景象,与我想象中的长江第一湾实在是相差太远,简直极大地出乎我的预料之外,因为先前我以为,长江第一湾一定是一个潮流滚滚、惊天动地的地方。

这里的江水静静地流淌着,江面上开阔而平缓;江边,碧绿茂盛的柳林和树木如带;四周,清晰的隐约的层层山峦叠嶂,那峥嵘的云岭山脉绵延环抱;远处,一层层的梯田盘绕着山坡,弯弯曲曲,与时隐时现的平畴沃野、村落瓦舍紧紧相连。一眼看上去,这里似乎与其他的江河无任何区别。

“看,那个V字形的大弯!”正在我对这样的风景怎么会闻名遐迩有些疑惑之际,人们的呼叫唤起了我的兴趣。我顺着他们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不远的江面上,自西北而来的江水到了这里,因那座高耸的海罗山的山崖阻挡,急忙掉头转向东北而去,于是江水形成了一个大大的V字形。

原来,自青藏高原南下的万里长江第一湾的举世闻名,就是因为有了这个妙趣横生的V字形啊!

我的心不禁慢慢地膨胀了起来,那些早已经消失了亿万年的历史变迁的演绎,在我的脑海里漫漫地扩散开来:据说在古远的时代,这里的江水是沿着横断山脉向南一直奔流而去的,后因地壳的不断运动,使原有的地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有的山渐渐地陷了下去,有的山渐渐地从地面上隆了起来;有水的地方变成了山,有山的地方变成了水……这天长日久的变化,迫使浩浩荡荡、一往无前的江水绕道向东北而去,才形成了这一美妙的奇观。

大自然真的是鬼斧神工啊!历史的变迁真的是令人咂舌呀!

便令人想不到的是,从这里溯江而上的不远处,就是以险要而著称的石门关。这个从古至今就属于兵家必争之地的石门关,真是上依绝壁,下临大江啊!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可谓震憾天地。此外,据说,长江第一湾还是进入老君山和三江并流地区的咽喉重地。

此时,我顿时记起,这个让人心潮澎湃的地方,曾经酝酿着史书记载着的无数悲壮而辉煌的故事。多年来世代流传的许多历史演义、小说、传奇故事都是以此为背景的。

再抬头仰望那座山丘连绵的海罗山,一丘接着一丘的山岭高低起伏不断,与四面的山脉紧密相连,在一山又一山的逶迤环回中,显得是那样的蔚为壮观。

山脚下,万里长江在这里猛然峰回路转拐过的第一个弯,是那样的神奇而诱人,那川流不息的江水,静静地湍急地奔腾着,在金色的阳光下闪着粼粼的波光。

此时,长江第一湾在我的眼中,时而脉脉含情而羞羞达达,温柔得仿佛一位腼腆的少女;时而高贵而大方,飘逸得宛若一位思凡下界的神仙;时而清新而淡雅,美丽得好像一位亭亭的花仙子……

一片汪洋中突然惊现的这个V字形,直直的畅流中猛然出现的这个长江第一湾,勾起了我无数潮涌的情思。

石鼓声声

在一个多云的日子里,我们长途跋涉,来到长江上游,一个古今驰名的小镇——石鼓镇。小镇是因为有一个用汉白玉雕刻的鼓状石碑而得名的,几百年来,这块宽大而厚实的石碑,经受着岁月风霜雪雨的冲刷,留下了历史的足迹。如今,在一个精巧玲珑的亭子小心翼翼的保护下,它似乎显得有些光滑而粗糙,苍老而年轻。

据民间传说,石鼓的侧面有一条裂缝,这条裂缝按一定的周期会出现裂开和闭合。在世事动乱的年代,鼓会自然裂开,而在太平安定的年代,鼓又会弥合如故。

我好奇地沿着石鼓的边缘细细查看,妄图发现什么。然而围绕着石鼓转了个360度,也没能看出有什么裂缝开合过的痕迹,石面平平的,与一般的石碑没有什么两样。我有些一头雾水了,可我不想去考证这些传闻谁是谁非,更不想猜测这一民间传说是真是假。不过,我相信是历史的终究是历史,是传说的终究是传说,这是任何人也无法改变的。而民间最美好的愿望,总会寄托在那些美丽的梦想中……

驻足于石鼓旁,我宛如听得到那一串串急促而响彻云霄的击鼓声。“咚咚咚……”的声音越来越快,越来越响,越来越近,于是,一幅幅历史的画卷在我的心头翻腾着。

在石鼓镇附近宽阔的江面上,借助着缓慢的水流,这里成了往来于两岸的最佳渡口,历代兵家战争的火焰,常常在这里燃烧起来。硝烟中,多少英灵葬身江底,多少豪杰命归天涯……你看,诸葛亮率领浩浩大军在此“五月渡泸”,忽必烈也在此革束渡江,昔日的古战场上长矛飞舞,战鼓声震天……

历史的镜头漫漫朝前推进,向我们显现着那一惊心动魄的时刻。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二方面军北上抗日,长征到石鼓,也是由此渡江的。恍然间,在那座建于左侧江上的铁虹桥之上,铺设的木板在炮火中被燃尽,桥身上作梁的铁链与两侧作栏杆的铁链闪闪发着银光,桥下的江水被穿梭不止的枪弹弄得水花飞溅……

而今的铁虹桥早已看不到战争的烟火,在我们眼前出现的,依然是一座如故的铁链桥,江水两边的桥头都建着门楼,门楼上雕梁画栋,飞檐翘角,看上去是那样的美丽而壮观。

石鼓声声中,我的思绪飞奔到那遍布着的古迹、古渡。于是,在一条悠久的历史文化长廊里,一种厚重感刹那间从心底喷涌而出。

触摸虎跳峡

虎跳峡距云南丽江城约100公里,距大研镇几个小时的路程,在玉龙雪山北麓。

在向虎跳峡行进的路上,我们就领略到了虎跳峡的“险”。那公路的两边,一边是笔立高耸、如利剑刺天的山壁,一边是汹涌澎湃、滚滚奔腾的金沙江。这条公路就修筑在怪石嶙峋的半山腰上,远远看上去,就如若山峰上系着的一条细线。汽车在上面行走,好似走钢丝一般,不免让人有些心惊胆战。

“好高哟!”听到一声惊呼,我急忙将头伸出了窗外。只见山脚一条线似地深深直插江中,如此高度,就是没有恐高症的人,看了也会头昏目眩。我快速地缩回了头,将视线调整到对岸的那片依然奇耸的山峰上。据说此峡谷的高差有3700多米,还没进入虎跳峡,我们就似乎接受着它的第一个考验了。

车静静地在“钢丝”上颠簸着缓缓爬行,就像一只小小的毛毛虫,小心翼翼地在细长细长的树枝上爬行一般。山下,江中那巨大的水流声不由分说地冲进了我们的耳膜,就犹如滚动的风雷那样发出巨响,不得不使人产生出敬畏之感。全车人悄悄地静听着水肆无忌惮的滚动声,心仿佛提到了嗓子眼上。

不知过了多久,车终于下到了虎跳峡的停车场。

“终于到了。”我们全车的人不由得异口同声地舒了一口长长的气。我和身边的几个人打开了自己的手掌,只见每个人的手心里都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汗珠,有的人还一个劲地掏出卫生纸来擦脸上的汗。大家都会心地笑了:这是一个阴天,天上并没有太阳啊!这就叫做“捏着一把汗”。

沿着并不宽敞的石阶而下,远离江水,那巨大的滚滚潮流的轰鸣声越来越响。在一块有两层碑座支撑着的石碑上,刻着“中国云南中甸虎跳峡”几个红色的大字。我们停止了脚步,抚摸着这座石碑留影,在快门的闪动间留下永恒的纪念。

我知道,虎跳峡是由金沙江与从中甸来的硕多岗河会合后,向东北方向奔腾而去,冲进哈巴、玉龙两座雪山而形成的大峡谷。这座峡谷中有许多迷人的传说。在二十余米宽的最窄处,有一块巨石,据说有猛虎借这块巨石垫脚,一跃而腾空越过了大江,此石便被称为“虎跳石”,峡谷也因此而得名“虎跳峡”。

在江水的巨大轰鸣中,我们慢慢地行走,从上虎跳到下虎跳,在江水落差200余米之中徘徊,静静地欣赏涛涛不绝的江水。只瞅到江水夹杂着许多泥沙,有些混浊。江中那些从两岸跌落的巨石,在水里形成暗礁如林,横亘于江中。七处大的礁石使江水有了连跳七大步的奇观,湍急的江水飞越七个江钧时,潮涌不断,水花四射,真有些地倾天塌啊!

一层层巨浪以劈雷掩耳之势铺天盖地地朝下方涌来,这是由宽阔的江面突然一下子变得十分狭窄而形成的奇妙景象。在巨大的声响中,我们就是靠近了身子,声嘶力竭地讲话,也难以听到对方是在讲什么,只能瞅到那张嘴在一动一动的。无奈,我们交谈时,就将嘴凑到了对方的耳边,才能听到很细微的声音。这样一来,就显得十分麻烦。或走或停或进或退间,我们干脆学着聋哑人的样子,打起了手势。

在距“虎跳石”不远的观景台上,我们手扶铁栏,细细观看它惊心动魄的雄姿。这块巨大的“虎跳石”在江中是那样的醒目,江水到了它这里也向它低下了野性的头,从它的脚下分道而流。于是,它耸立的姿势成了永恒,而飞奔不止的江水仿佛是将它托出水平面的助手,使我想到红花离不开绿叶的点缀。

走过了下虎跳,瞧着两岸的大山夹持着江流奔驰滚滚,我的心潮顿时澎湃起来;瞟着如门微开,一缝绝壁压顶,江水被挤成了细线,我在触目惊心之余,有了豪情万丈的感慨。这惊天地、泣鬼神的虎跳峡险景,给了我太多太多的鼓舞与力量。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