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詹琳的头像

詹琳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5/20
分享

触摸金平马鞍底(上)

五月一个晴天无云,时而有些阴霾,时而有淡淡阳光相伴的日子,我们带着对云南金平的许多想象和猜测,一路风尘仆仆地到达目的地,开始一场认识金平、感悟金平的匆匆之旅。虽然九十年代末期,我曾到过金平勐拉过泼水节,记忆中有了忘情的泼水、放高升、吃竹筒饭等概念,但多年过去,我脑海中的记忆早已模糊,留下的只有依稀碎片。不曾想,这次金平马鞍底一行,让我一饱眼福,捡拾到了许多难忘瞬间。

初识鸡窝寨古树茶

“山道十八弯”,就是金平公路的写照。车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行驶了很久,把我们带到距县城100余公里,位于五台山下的马鞍底乡,这里瑶族、哈尼族等民族杂居,民族风情浓郁。因为很多地段坡多转弯大,就连我这个不怕坐车的人,也有些要晕车的感觉。一路上,探究马鞍底的神秘与新奇的渴求,让我充满了期待。

坐落在金平马鞍底的鸡窝寨,是一个古老而神奇的寨子,与越南隔河相望,这里生活着一群勤劳朴实、善良勇敢的瑶族人。村中的几十户农家,以种植、养殖业为生,其中草果、茶叶最为普遍。

这天,这里的整座山梁被浓密的雾笼罩。当地人说这不足为奇,雾多的地方才适宜茶叶生长,因此这里长年被雾环绕。第一次听说“鸡窝寨”这个寨名,心里很是觉得怪异,但未及多想,就在一片雾气沉沉中进入一个茶场。

一个宽敞的场子一侧,有两幢平排的蓝色基调的小平房,中间部分高出一些并用正中有一条红线的土色屋顶分隔。一间长方形的像是用竹子建成的简易房里,摆放着木制茶具、桌椅。

一位眉清目秀、身着深篮色衣服、头包大红色帽子、长搭于胸前的简洁漂亮饰品的瑶族姑娘,笑容可掬地煮水冲茶,然后为人们倒茶。一旁的像是茶场管理人员的人,耐心地解答着大家不时提出的问题。

听到这里有上千年的古树茶,而古树茶毛尖可长约6厘米,树叶长20多厘米,是加工各种高档茶的好原料,我连忙要了几叶毛尖茶放在水杯里盛满水,想慢慢地品尝。然后跟随着大家的身影,沿有些坡度的公路而上,到达路边的一棵树旁。闻知这棵古树茶已经四百多岁了,我情不自禁地走到大树下,用手摸了又摸它的树干,想知道它经历了怎样的风霜雨雪,经受了多少年来的沧海桑田变迁。

远处,层层叠叠的梯田在浓雾中影影绰绰。水汪汪的梯田与迷蒙蒙的雾气交织在一起,在四季的梯田风光中,别有一番风味。

另外一侧的小山坡上,我的眼睛被勾了过去,映入眼帘的是四周被四层由竹竿连贯在一起的一棵茶树。我好奇地问:“为什么这样呢?”有人说:“因为茶树太高,为了好采茶,就用竹竿搭起来当脚手架。到了收采的时候,人站在上面,一层一层地采摘,既采到了全部可采的茶叶,又保护了茶树。”

原来如此,这是当地瑶家人在多少年的劳动中积累的生产经验,人生存的本能有多么大的力量可见一斑,它能让人不断发挥出自我的聪明和智慧潜能,创造历史,创造文明。

站在山坡上远远地眺望,鸡窝寨真的仿佛一个大鸡窝,这是瑶语叫“依卓兰”的地方,希望这个鸡窝长年累月地生出无数“鸡蛋”和“小鸡”来,早日成为美丽富裕的“金鸡窝”。

天生桥遐思

来到天生桥,最先出现在眼前的是一块上书“天生桥五烈士牺牲地”的长方形土红色底、金黄色字的直立石碑,碑上记载着一段壮烈的征粮剿匪故事,这是红河州的一个剿匪遗址。

静静地站在石碑前,脑海中浮现着1950年烈士们视死如归、坠入天生桥下的身影,心中不由得感慨万分。是啊,每一寸山河都流淌着英雄鲜红的血,新中国的诞生和政权的稳定,不知有多少人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为理想而奋斗,激励着后人为建设祖国发光发热。

紧走几十步,来到上有“中国”两个大红字的界碑前,我不禁心潮澎湃,这就是中越边境,这就是绵绵国境线上的一处国界。面对“中国”这两个大字,我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距此不远就是天生桥,一座架在峡谷上中越两国交界处最狭窄的界河上的桥,这也是世界上唯一以裂缝为国界的地方。据说过去这座连接中越国界的天桥,是一块不到一米的石板,一步就可越过。

但我瞅见的天生桥,是一座几米长、连接着双方路面的两侧有抚手栏杆的水泥钢筋结构桥,居中部位灰白色如大理石砌成的栏杆非常醒目。缓缓地走过桥,缓缓地从站立在桥头的边防战士身边而过,匆匆行走于两边的界碑之间,我看到了北端的中国云南这边平坦的水泥路面,以及绿油油的茂盛植物;南端的越南那边凹凸不平的泥土路面,以及光秃秃的山坡。还有两边高高的山峰,深深的狭谷……我不想探究水泥桥建于何时,只顾领略边境线上的风土人情。

望着摆摊的小商贩和问价的人群,想着当地居民祖祖辈辈从这块巨石上通过,行走在南方“丝绸之路”上,进行民间往来交流,走亲访友,赶集贸易。感觉着如今和平安宁的祥和气氛,顿感山水相连的美景无限。

从天生桥的这边步入桥那边,再返回来,我用脚步丈量着这座桥,体验着一步跨两国的神奇。站在桥中央,双眼向栏杆外看去,一个仅几十厘米的黑糊糊的裂缝展露在眼前。顿时,一阵阵流水声咆哮着从这道天然裂缝里传出,如雷贯耳。

沿着一旁蜿蜒的石阶而下,这道天然裂缝越来越大,水流的轰鸣声也越来越大。一路上,不时有“雷区禁止入内”的石碑出现,不仅警醒着人们注意安全,而且透露着边境地区的严酷。

弯弯扭扭地转了一会,才到中途,我见到了迷人的宽大峡谷底。于是有了别有洞天的感叹,仿佛发现了新大陆般地大喜过望,全然不顾石阶的行路不便,一阵风、一溜烟地奔向谷底。

这里大大小小的石头十分光滑,一看就知道那是长年累月被水冲刷而成。沿唯一的细长且微微有些恍动的铁桥而上,我站到了一块约莫可站二、三十人的光滑洁净的巨石上。这块巨石和一旁的一块底下悬空、上面倾斜的巨石相连,形成一个石洞,与流经这里的水流相映成趣。

我们所处的巨石,与裂缝和裂缝两边的巨石遥遥相望,和裂缝巨石一比小得可怜,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了。但站立于此,更能看清奔腾而下、让人胆战心惊的激流……

站在高大的巨石上,一看足下,不禁有些头晕目眩。伴随着河谷的风,些许飞溅而来的水花,不时溅在脸上、身上,冰冷冰冷地浸入全身,沁人肺腑。

从巨石下来,在深深的峡谷底漫步。这里到底有多深?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只要感受着峡谷中的河水在翻腾,这就够了。穿梭于大大小小的石头间,宛若置身一个别出心裁的微型石林;水雾蒙蒙中,随手掬起一捧脚下清澈的河谷水,好似抚摸大地母亲的柔软;举目裂缝两侧险峻幽深的岩壁,就像一个巨人用巨斧一劈成两半一样,让人深深感受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咆哮着倾泄而下的急流,如同聆听从地心深处传出的倾诉……

山峰上,天生桥远远地横跨于裂缝峡谷,巨石下奔腾的河水雾气环绕,使这奇特的界河犹为壮观。

怡情滮水岩村

一片喧闹声如热浪般涌来,吸引了我的注意力,这里聚集了许多人。定眼一看,人声鼎沸中,一个以黑、红、黄为主色调,巨大的由两把四弦、两只蝴蝶附在牛角上的寨门,不由分说地闯入我的视线。

滮水岩村寨门前,穿戴着艳丽民族服装的村民,早已摆好了竹竿阵、米酒阵……不用多想,我闭着眼睛也能猜到,这是这个哈尼族山寨迎接宾客的隆重仪式。

跟随着众人来到竹竿阵前,为了避免被竹竿夹到脚,从未跳过竹竿舞的我走到末端,一边拍照一边仔细观察大家怎么跳。在几个村民的带领下,众人跳起了竹竿舞,“啪啪啪、啪啪啪……”有节奏的竹竿撞击声,就像美妙的音乐,调动着大家的情绪,协调着大家的步伐。

见此景,我也跃跃欲试,情不自禁地来到起点。一位村民拉住我的手,学着她的步伐,“一、一二三……”我默默在心里数着数,在竹竿的打开、闭合中踩着节拍向前移动,一快一慢地起脚落脚,一连串的跳动之后,脚步渐渐顺畅起来,一根根竹竿在我面前退去,很快到达了终点,此时我反而觉得还未尽兴。

刚出竹竿阵,唱着酒歌,弹着四弦,端着簸箕,簸箕里面盛满一排排竹筒米酒的小姑娘、小伙子们就拦住了大家的去路。“客人们啊,喝了这杯酒,才能进寨门啊……”声音纯美而诚恳。

热情洋溢中,像一个个喝完酒进入寨子的人们一样,我不假思索地接过一位村民送来的竹筒,畅快地将满满一筒米酒一饮而尽。米酒甜滋滋地顺着嘴角而入,浸润肺腑,流遍全身……

过了寨门,漫步村庄,眼前的情景令我大吃一惊。小石块铺就的微微有些坡度的路宽敞平坦,中间一条遍布鹅卵石和小石梗、小拱桥的小溪流水潺潺,将路分成了两边,四弦的石雕稀密有致。沿途绿茵片片,溢满水的梯田中,绿色的秧苗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摆动着身躯荡起微波,一阵阵浓烈的田园气息扑鼻而来。

村中坐落有序的几十幢哈尼蘑菇房依次排列,放眼望去,都是二层的小楼房。据说家家都是住一楼,二楼留给来客住。因为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所以家家均不锁门。对此,我有些将信将疑。但,我们拿到手的确实只有房号牌,没有钥匙。

走着走着,我在一个房檐下挂着“高老庄”的标牌前停下了脚步,心想谁家这么搞怪。看着它,难免会一见如故地想起《西游记》中猪八戒背媳妇的故事,莫不是这家就是剧中的高老庄?

转了一会,终于按房号找到我们的蘑菇房。一位背着小孩的哈尼老大妈站在门前,我今夜的一位房友对她说:“大妈,我们就住你家了。”大妈点点头,手指楼梯:“请上二楼”。于是我们上了二楼。

楼上有个宽大的阳台,置备了桌椅,可在此观赏风景。阳台一小部分有房檐遮挡,大部分是露天的。来到双门的房门前,用手一推就开了,果然房门没锁。房内是两个套间,一间两张床,可住四个人。内外都有电视机、洗漱用品,一个卫生间,桌上还有一些水果,真有些宾至如归的感觉。

在天南地北的闲聊中,我得知滮水岩村过去很原始、很贫穷。几年前,得宜于瀑布、森林、梯田和哈尼蘑菇房的生态自然风光与特色民居,在金平县“美丽家园”建设中,华丽转身变成了滮水岩民俗文化村,集住宿、餐饮、工艺品销售、观景休闲于一体。今年,一声春雷滚过,又传来被确定为金平文学艺术创作基地的喜讯。好一个充满神秘、充满生机、充满希望的地方。

晚餐时分,村中一块较宽的地方,摆起了长街宴。村民们列成左右两排,用热情的哈尼歌声欢迎客人入座。几十张圆形竹箩桌和木条凳、圆竹凳依次排列,长长地有些望不到头。我们找了张桌子坐下,一边喝着纯正香甜的竹筒米酒,细细品尝富有哈尼风味的绿色食品,一边竖起耳朵,听同桌当地文化人对村庄的津津乐道。

酒过三巡,敬酒的哈尼酒歌响起,一边刚落,一边又起。村民们轮番上阵、歌声醉人,我们也不甘示弱、举杯回应,将长街宴一次次推向了高潮……

在这样一个风情万种的村寨,怎能没有诗文陪伴,怎不注定这是一个有文化品味的夜。夜幕降临,天下起了雨,雨越来越大。在兴趣相投的几个作家、诗人的邀约下,我们几个意犹未尽的文友,来到一户村民家二楼阳台上放声一瞬——自创诗歌朗诵。

品着主人家一杯清香的茶和一盘瓜子、果子,在“哗啦、哗啦”地倾泄着瓢泼大雨的雨夜中,在时而隆隆作响的雷声中,在四面八方袭来了狂风中,一群有些狂妄的人,痛快淋漓地吟诗作对、评头论足、舞风弄月……

滮水岩村蘑菇房之夜,成了我此行难以忘怀的一个夜晚……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