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认识了蒙自查尼皮这个地方,它就成了我心中最神圣的革命圣地。总是让我这个有二十多年党龄的老党员长久地魂牵梦萦,总是一次次地洗涤着自己的灵魂,使我在遇到挫折的时候坚定着理想信念,在平凡而繁杂的工作中放飞着希冀。
初次遇见
二十多年前,从一位同事在蒙自党史办工作的一位老同学那里得知:蒙自芷村镇查尼皮村,虽然是个边远偏僻的村子,知道的人廖廖无几,但却是中共云南省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址,对党务工作者和喜欢搞文学艺术创作的人来说有研究价值,十分有必要去看一看。只不过是土路,道路狭窄非常难走,特别是雨天路面泥泞,有的地段还会经常滑坡使交通中断。
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1997年秋天一个晴空万里的日子,我们锡矿山的二十多名文学艺术爱好者兴致勃勃地前往查尼皮。因为大家都是第一次听说查尼皮这个地名,所以充满了向往。
果然,山道曲曲折折,道路崎岖狭小,加之前两天下过雨,很多地段泥泞湿滑,小心翼翼地经过了三处滑坡地段。一路上,我们的车子颠簸着前进,速度非常慢,有一次还出现了轮胎打滑的现象,真是险象环生。突然,车息火了,车轮陷在了泥泞里。正是上坡的时候,驾驶员启动了几次都失败了,我们只好下去推车。大家各自找到泥巴旁路较干燥的地方,在“一二一”中推着车。一会儿,车重新发动了,大家上车继续前行。
此时,我似乎有些明白了,查尼皮为什么是彝语“不引人注目”的意思,为什么在那个白色恐怖的年代,省一大党代会在这里召开的缘故。在这样山高坡陡、几乎与世隔绝的村子召开秘密会议,的确会安全很多。
“就是这里。”下车走了一阵子,蒙自党史办的工作人员将我们带到一户普通农家院前。
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土坯围墙和一道紧锁着的双木门,轻轻推了一下木门,透过门的缝隙,瞅见里面宽敞的院子和茅草屋。
此时,两位白发苍苍的老者蹒跚而来,他们是82岁的杨志林和77岁的李万清。一位老人拿出钥匙,先后打开了围墙的大门和茅草屋的房门。
缓缓步入院子,仔细端详这间普通但不平凡的茅屋,不由心潮澎湃。土木结构、茅草顶、土质墙面的茅屋有三间正房、一间厨房。闻听原来这是李开文的家,曾遭大火毁坏,后按原貌修复并对外开放,是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但目前,来参观的人少之又少,可能知道这里的人没有几个吧。
观看了茅屋内简明扼要的各种实物和文字图片资料后,我们纷纷围坐在当年召开会议时,17位先烈坐过的那几张长条木凳上,满怀崇敬的心情,专心致志地聆听两位老人对那个难忘的日子,以及他们的父辈流传下来的发生在这个小山村的红色故事的讲述。
当然,尽管此时茅屋里的实物和资料还很少,陈设也与现在的有天壤之别,但还是引起了我们的共鸣。每到情深处,他们时而如鲠在喉,时而老泪纵横。原来会议那两天,13岁和8岁的杨志林、李万清就在茅屋外,以孩童的好奇,偷偷目睹了那激动人心的场景,在不知不觉中成了历史的见证人。
仰望着那面鲜艳通红的党旗,如同看到艰苦卓绝地进行革命斗争的烈士们,这面党旗曾被他们的鲜血印染;对视着挂在房梁上的马灯,好像看到了他们每个人就是一盏灯,照亮了查尼皮,照亮了云南边陲……
此时此刻,浩如烟海的历史星空中,一颗颗璀璨的流星划过,留下一串串耀眼的光芒。灿烂的流星里,走来李鑫、杜涛、吴澄、王德三……
我心中情不自禁地升起一股力量,激起一种豪情。先烈们壮志未酬身先死,但共产党员们的前仆后继,却推动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势不可挡,革命精神永存!
此后,我不断奋发向上,决心在有生之年做个有用的人,做个敬业奉献的人,做个品德高尚的人。每当我在工作中遇到困难,进退维谷、忧心如焚的时候,只要想起他们,就会增添动力、充满信心,就会再接再厉、一鼓作气攻克难关。
映入心海
生活在这片土地,就会对这片土地产生难舍难分的感情。同样,我对查尼皮这个地方,总是有一种说不出的亲近。
几年后,得知这里修建了通往会址的柏油路或水泥路,在山谷中扩大了林地,增加了溪流、雕塑、自然风光等环境,成为了经典的“红色旅游”3A级景区。以红色文化为核心,以绿色康体休闲为外延,集爱国主义教育、党史研究等为一体的定位,让查尼皮充满了生机。前来参观的人越来越多,有时还熙熙攘攘、人流如织。
因为那道围墙是七十年代所建,所以为恢复原貌被拆除了。由于在茅屋左右不远处新建了两栋陈列室等现代水泥房,茅屋内的图片资料转移到了新的陈列室,茅屋只存放着一些实物,并进行了补充完善,以更好地再现当年会议时的情景。
如今的陈列室里,存放着大量实物、图片、滇越铁路、人物雕塑等,展示着那时蒙自地下党的活动情况,真实地记录下曾经在这里发生的一切;还可以观看纪录片,熟习历史人物与事件,让人们加深映像,接受更深刻的教育。通过各种方式,熟知云南各族人民不屈不挠、英勇抗争、追求远大理想的过程。在查尼皮建起历史的丰碑,在人们心里筑起理想信念的丰碑。
许多个“七一”之际,我曾多次来到这个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瞻仰,感受革命摇篮的火红,遥望革命星火的闪烁。一次一次,总是白来不厌。在此一次次重温入党誓词,重温革命历史,次次有感触,次次有收获。只不过,我后来再也没有看见两位老人的身影。
今年六月下旬的一天,我作为蒙自文化下乡志愿者,又一次来到查尼皮,再寻红色记忆,追逐革命足迹。
如今的查尼皮已今非昔比,我们沿着高速公路来到目的地。展现在我眼前的景象,使原本熟悉的感觉顿时陌生起来:三层亭子似灰色瓦片、尖尖角檐的古色古香、高大雄伟的大门,挺立于一个三岔路口,以它高傲的姿势,迎接着四面八方的来访者。高悬于最上层亭檐下的“中共云南一大会址查尼皮”的红底黄字,以及左边一面红色的党旗是多么耀眼,“1928.10.13-14”的时间定格成永恒的记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字样表达着每个共产党员的心声。
一条公路以一定的坡度弯曲着向上延伸,我想,这或是象征着前进路上没有一帆风顺,会有许多曲折坎坷,只有不管遇到什么艰难险阻都勇往直前,才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理想之光不灭,信念之光不灭”的红色大字,在墙壁般的绿色长廊中是那么夺目,那么令人鼓舞、令人震撼。凝望着这几个在阳光下似乎闪闪发光的大字,我顿感革命事业的伟大,自己身躯的渺小。
进入一块宽大的场地,一潭清澈的水在群山翠林的环抱中显得那么静寂,零星分布在潭边的奇石十分养眼,左边的石阶向上伸展,一眼看不到头……一切的美妙结合,给人以肃穆庄重之感。
沿着高高的石阶而上,途中一块块风格各异的石头状的记事石碑,不断显现在身边,诉说着红色的历史。在一个宽敞的平台,一个旗帜形的会址纪念墙巨型浮雕映入眼帘,栩栩如生地记录着革命历程,再现云南工人运动、农民运动、云南一大召开、以西南联大为主的学生运动和解放蒙自的场景。于是,轰轰烈烈的红色革命运动,在我眼窝里渐渐清晰起来。
此时,我们几个到过多次的人想探寻一下其他道路,从另一条曲径通幽的小路进入,向会址进发,却因走错路来到了竹博园,不过一路的苍翠竹林、奇形怪状的树木和石景,翩翩起舞在花间的黑色蝴蝶是那么赏心悦目,抵消了走错路的劳累和走碎石子路的脚板疼痛。行走间村子渐渐离我们远去,我们方知错误,于是原路返回,终于走到了正道上——另一个方向的石阶。
茅屋前,一块石碑砌成的一面党旗非常醒目。几棵高大的树旁,茅屋旧貌依然,土坯依旧还是那土坯,茅草顶还是那茅草顶,让我有了一种旧地重游的感觉。
郑重步入茅屋,瞧见正对房门的是置于悬在墙中下部的木台上,斜靠着墙壁的那面熟悉的让人群情振奋,永不褪色、永远飘扬的鲜红党旗,还有开会用的木桌木凳、小油灯、水碗。不过,它们已被简单的围绳分隔,不允许游人触摸了,更不要说像我们二十年前一样坐上一坐。右边,簸箕、石磨、木犁、斗笠等农具静默地分布在各个角落里。左边,黄明俊烈士寝室的木床、木桌凳和桌上的马灯,一声不响地默立着。厨房内黑色的墙壁环绕下,老式的灶台、灶具、火塘,残缺不全的桌凳、竹箩竹筐,陈旧的水桶水缸、土碗等有序摆放……
走出茅屋,环顾四周,来到左边的树林中,找一张石桌,坐在石凳上,让风徐徐吹拂,呼吸着新鲜空气,透过高高密密的树林,凝眸这茅屋,情不自禁地让思潮在山间放荡不羁……
恍惚间,镜头摇向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那血与火锻造的岁月,仿佛昨天的情景,一一浮动在眼前。
离查尼皮村不远处,有一条滇越铁路,个碧石铁路的交汇处——碧色寨。这里是近代云南最繁忙、最热闹的火车站,是铁路工人和个旧锡矿工人最集中的地方,是工农运动开展的最佳选择点,于是中国共产党把云南革命活动的重点放在了蒙自、个旧等。
也许,那时参加云南省一大的17名代表中的很多人,就是乘坐火车到达碧色寨,然后艰辛步行、翻山越岭来到查尼皮的。他们的英雄事迹可歌可泣:自1926年秋以来,他们创建云南地下党组织,开展个旧矿山和个碧石铁路工农运动,在查尼皮组建云南特委,建立全省第一支武装游击队;女党员吴澄有时女扮男装,有时化妆成农家妇女开展地下工作……1929年夏至1930年秋期间,杜涛、李鑫、吴澄、王德三等相继不幸被捕英勇就义,革命进入低潮。
很多年过去了,他们面对生死毫不畏惧、慷慨赴死的高大形象,以及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宁死不屈的大无畏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永远留驻后人。也激励着和平时期的我们,在祖国的繁荣昌盛,家乡的建设发展中,励精图治、奋勇当先、精益求精地奉献自我,抒写精彩人生。
焕然一新的小山村
从右边的会址侧门而出,沿着一条平坦的水泥路进入查尼皮村。行走在微微有些坡度的山村道路上,我一路地东张西望。
这条道路的一边是开放式的,可远眺会址,另一边是紧接着房屋的约二米多高的白色围墙。最先映入眼球的是墙上的三幅壁画:第一幅讲的是修筑滇越铁路的历史,那卷发的英国人、拖着长辫子的清朝人、穷凶极恶的监工、贫苦的修筑人,还有英时钟、飞驰的火车等,众多的人物和景致由黑、土黄的主色调组成,乍一看有点儿油画风格;第二幅是在高高飘扬的红旗下,青山绿水含笑,各民族团结奋进,建设美丽乡村的情景;第三幅是古今乡村民风民俗漫画。
初进村,就让人一下子感受到小山村的文化气息。更令人惊喜的是,转完村子后,发现有许多移风易俗、建设新农村的壁画在村里,它们都溢满了乡村的味道。
沿途都是崭新的砖瓦房,大部分为二层楼的小别墅式建筑,有的还有别具一格的大门和小院。有的脚手架搭着正在建盖,施工的人们紧张繁忙地作业着。
来到一个岔路口,正面迎来一个宽大的亭檐式大门,门前侧面的花坛里,绿茵茵地一片草木旺盛。相似扇形的墙壁中间连接着栏杆,墙上几幅充满学生气息的画,使人一眼就看出这是一所学校。从栏杆空隙处往面瞅,我见到一幢正在施工的四、五层楼房,这是我在村中看到的唯一一幢高楼。有人告诉我“这就是查尼皮小学”。
我一阵惊诧:“变了,大变样了!”
是啊,二十多年前,我所认识的查尼皮村是这样的:泥土的路凹凸不平,土房、茅草房比比皆是,村民们的穿戴朴素简单、有的补丁连着补丁。这所小学校是一幢土木结构的小平房,不大的操场上的学生们穿着五花八门的布衣,眨着一双双渴求的眼睛,对我们这群外来的陌生人投来新奇的目光。教室里黑糊糊的,真不知老师和孩子们在里面怎么看课本和黑板上的字。总之,这个时代,这是一片贫瘠的土地,这是一个贫穷落后的村庄。
来到村委会,一排砖混结构的小平房、二层楼的房屋错落有致,保持着村庄特有的样式。一间房门上的“查尼皮村党员活动室”的字样、一个宣传栏,房屋墙上的村规民约和工作制度、富有时代特点的一些标语等等,纷纷吸引了我们的目光;一角的路灯简洁大方;房前高耸的旗杆上,红旗在微风中飘动……
一段历史,一代革命精神力量,在这片热土上激荡。查尼皮村的党组织,给予我们不同的感觉;查尼皮村的村民,调动着我们关切的目光……
几十年来,我们的党牢记着时代赋予的使命,带领着各族人民砥砺奋进,以改天换地的气概改造着旧世界,建设着新中国,创造着未来。同所有的红色老区一样,查尼皮村也在伴随着祖国的步伐前进,村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查尼皮红色景区的开发,随着2017年成为“中国红色地标”的荣耀,随着蒙自市“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战”的开展,查尼皮村在越来越吸引人的目光中,正渐渐走出贫困,走向文明与富裕,走向美好的幸福生活。
沿公路而上,行至半山坡上的一个简陋的观景台,这里的风景别有洞天,顿感心旷神怡。站在小小的平台上,整个查尼皮村尽收眼底。近处绿树成荫,中间的村子房屋稀密有致、红蓝灰白等颜色相间,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一条白带似的公路在山中环绕,蜿蜒着伸向远方。此时,蔚蓝的天空中,一层层白云悠悠飘浮着,以变化莫测的各种形状,展现着大自然的美不胜收……
曾被烈士鲜血染红的这片土地,将在人们心中铸起一座雄厚的丰碑;查尼皮那面鲜艳夺目的党旗,将永远在长空下、山川间高高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