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淀文艺》的头像

《海淀文艺》

内刊会员

散文
202401/29
分享

另一条中轴线

另一条中轴线

沈俊峰

那些年,午饭后散步成了我的习惯。

出单位大门,两三百步就穿过了门前的马路和广安门南桥,到达护城河西岸。那里树木茂密,绿荫匝地,是个走路散心的好去处。唯一的不足,是紧邻西二环,车流如水,噪音轰然,片刻不息。我曾经站在路边,数一分钟驶过多少辆车,结果几次都以失败告终。机枪子弹一般闪过的汽车,让我头晕眼花,根本无法计算。

不过,在绿荫中走着走着,噪音似乎就不复存在了,如果还嫌吵,就可以走河堤半腰上的廊道。下沉式河堤吞没了那些噪音,让耳边变得安静。走到白纸坊桥,折身返回,半个小时左右。如此甚好,刮风下雨抑或大雪飘飞,我也很少中断过。

这个路段,是北京营城建都滨水绿道。看地图,这条滨水绿道就像一根拐杖,从木樨地开始,往东,经过公安大学桥、白云桥、甘雨桥,像是拐杖的手柄。从甘雨桥拐弯往南,途经天宁寺桥、金都苑桥、广安门北桥、广安门桥、广安门南桥、枣林桥、白纸坊桥,至永定门桥,全长约9.3公里,这就像是拐杖的杵地长杆了。

广安门南桥的西头,长着十几棵银杏树,高大挺拔。银杏树光滑的肌肤,常常让我忍不住一棵接一棵地抚摸而过。有一丝凉意透过掌心,沁入心脾,让人顿感空灵。我喜欢那清凉的感觉,有着无法言说的心悦,似乎刹那间感应到了银杏树顺天接地的气息和力量。

自此往南,一路上能看见柳树、槐树、银杏、桃树、松树、翠竹以及迎春亭、栈道、石桌、石凳,它们的错落有致构成了一个绿意盎然的小花园。茁壮繁茂的枝叶,将绿荫铺满了平坦的石径。

沿石径前行,过枣林桥不远,耸立着一座青铜纪念阙。第一次看见它,我充满了好奇,驻足良久,盯着“金宫殿故址”那五个大字,心中着实有一点小小的震动。古城北京的每一寸土地,似乎都埋藏着值得说道一番的历史。

纪念阙北面的基座,铺砌了汉白玉大理石,石上刻着密密麻麻的文字。细看,是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侯仁之的《北京建都记》:“北京古城肇兴于周初之分封,初为蓟。及辽代,建南京,又称燕京,为陪都。金朝继起,于贞元元年即公元1153年,迁都燕京,营建中都,此乃北京正式建都之始,其城址之中心,在今宣武区广安门南。”

又说:“金中都以辽南京旧城为基础,扩东、南、西三面有差,而北面依旧。城池呈方形,实测四面城墙,东长4510米,西长4530米,南长4750米,北长4900米。四面城垣各开三门,北城垣复增一门,共13门。城内置62坊,前朝后市,街如棋盘。”

侯仁之先生的文字,让我们知道,金中都的皇城略居全城中心,四面各有一门,其中正南的宣阳门内,有街直通皇宫应天门前的横街,两侧建有千步廊,廊东有太庙,西有中央衙署。宫城位居皇城东偏,宫室建筑分为三路,结构严谨。

侯先生的考据,为我们画出了一幅清晰的线条图:中路殿宇有九重,前有大安、仁政两殿,为常朝之所,后有后宫,为帝、后所居。主殿大安殿建于三层露台之上,规模宏伟。东路有东宫、寿康宫、内省诸建筑。西路有蓬莱院、泰和宫等建筑。宫城内西南隅凿鱼藻池,建鱼藻殿,以为宫城之内苑,故址即今白纸坊桥西之青年湖。宫城迤东置太子东宫,迤西为同乐园,有瑶池等湖泊。

中都城的扩建,将西湖即今之莲花池下游河道纳入城中,导流入同乐园湖泊及鱼藻池,又经皇城前龙津桥下,转而向南,流出城外。

元朝继起,在金中都城的基础上规划扩建,成为今日北京城的奠定基础。

1990年,在右安门外大街迤西之凉水河北岸,发现金中都城的水关遗址,于是就地建成了辽金城垣博物馆。同年,北京城两厢道路改造,市文物研究所沿宣武区滨河路两侧,探得金中都宫殿夯土13处,南北分布逾千米,经过局部发掘,确定了应天门、大安门和大安殿等遗址的位置……

没想到,这座纪念阙矗立的地方,就是金中都大安宫殿的遗址。

纪念阙的地面上,嵌着金中都与现代北京城的位置对比图,让人一目了然。

金中都城的东面,有施仁门、宣曜门、阳春门;南面,有景风门、丰宜门、端礼门;西面,有丽泽门、颢华门、彰义门;北面,有会城门、通玄门、崇智门、光泰门。金中都城的东半部分,将近二分之一的面积,是现在的右安门、广安门、西便门至宣武门的这一大片面积,甚至,包括了宣武门、西便门一线以北,宣武门以东往南的一部分。也就是说,现代北京城在地理位置上,与金中都有着部分的重合。

原来,北京城有两条中轴线,其一,就是现在我们熟悉的,即元大都城和明清北京城具有的,从永定门往北,经过正阳门、天安门、午门、神武门、景山、地安门、钟鼓楼的中轴线。这条中轴线,独一无二,是古老北京城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另一条中轴线,就是我和同事天天散步的地方,也就是沿广安门外滨河路的南北一线。只不过,这条中轴线上的建筑物早已淹没于历史的长河,不为世人注目了。

据史料记载,这条中轴线南起金中都城丰宜门,北止通玄门,主要建筑有丰宜门、龙津桥、宣阳门、应天门、大安殿、仁政殿、拱辰门、通玄门。时光无情,我们只能通过历史文献和考古勘探来凭吊想象它们的遗迹和面貌。

中轴线体现的,是“天子中而处,此谓因天之固,归地之利”。中国历史上那些封建帝王统治者,“唯皇权为大”,将都城建造得宏大又奢侈,视天下为私有,漠视人民疾苦,最终被历史无情抛弃。中轴线留给我们的,是昔日的辉煌,是中华民族发展的足印,是无法复制的历史文化遗产,它能够成为我们的骄傲和自豪,却不能成为我们前行的负重。

历史能限制我们的想象,却也能广阔我们的想象。

从辽开始,北京作为“帝都”至今已逾千年。在这条昔日中轴线上,如今只残存了金中都的宫城应天门、外朝大安门、大安殿、鱼藻池、内廷仁政殿等遗迹、遗址,以及零星的地名:丽泽桥,位于金中都城墙的丽泽门处;北京西站附近的会城门,是金中都一座城门的名字;仿古建起的宣阳桥,取名于皇城的正门宣阳门。这些残砖断瓦般的遗存,正是对一代王朝兴衰存亡的最好解说。

在这条中轴线上,我从春走到夏,从夏走到秋,不知不觉走过了十多个春秋。那些年的每一天,每一步,都有我的收获。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