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邓剑的头像

邓剑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7/31
分享

石板路上

           邓剑

   我家乡英利圩,位于古代雷州府与徐闻县交界处,肇琼古驿道从圩中穿过。这里宋代开始形成古驿站,明清时期是繁荣的古商埠,民国时期已成为雷州半岛有名的小镇。几百年沧桑岁月,给小镇留下了两纵两横玄武岩石板路。我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童年是在这古老的石板路上度过的。

   清晨,缕缕炊烟从家家户户的烟囱升起,与初出的阳光融为一体,呈乳白色,笼罩着整个小镇。远看,小镇石板路两旁错落有致的店铺、店后作坊、池塘、树木,园子、农家庭院……被烟雾萦绕着,若隐若现,似海市蜃楼仙境。

   道道细长的阳光,穿过店铺之间的滴水巷,投在背着晨光的石板路上,黑白相间,像一排钢琴键盘。稀稀疏疏的行人在石板路上行走,宛如手指在琴键上跳动,弹奏着《早晨》名曲。

   早上,石板路是孩子们的乐园。我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丢铜钱、占营地、围城、跳绳、跳飞机……

   玩得最多的游戏是跳飞机。飞机的机身、机翼、机头分别由三个正方形,四个长方形,一个半圆形拼成,“工”字结构,用粉笔画在平坦的地面上。小孩向飞机空格投小物件,然后单脚跳入空格将小物件捡起,单脚跳出来,依次跳完八个格算赢,投的物件压线或脚踩线均为输。跳飞机能锻炼孩子身体平衡、步伐、投物准度等能力,大人都很支持,他们将飞机图案凿刻在“工”字结构的石板路上,省去小孩画飞机的麻烦。两三个孩子一起跳,输了就由赢的一方弹腮帮子,输几格,弹几次。几盘下来,几乎每个小孩的腮颊都通红通红的。

   农历三、六、九为圩日,圩日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日子。这天,石板路上熙熙攘攘都是人,叫价还价声、卖货吆喝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石板路两旁摆满了老百姓从农村带上来的土特产和工匠制作的用具、农具。最吸引孩子们的是野果、煮熟农产品这些摊位。小镇上孩子不是很多,我们只要在摊位旁边守一阵子,摊主们便会意地给我们几粒野果,一块芋头,一棒玉米……让我们大饱口福。最奢侈的消费是吃冰棍,冰棍是小商贩从县城带过来的,装在玻璃保温瓶里,三分钱一支。那时父母给我们的零花钱最多是一分钱,一般单人买不起,都是要三人凑钱买,轮流吮,每人吮一口。若谁吮的时间长一点或看到冰棍上留有牙痕,就会被骂或挨揍。

   “牛车队来了!”当远处传来牛车轮碾压石板路发出的隆隆声和车把手赶牛的吆喝声,小孩们都奔向驿道,等待车队到来。那个年代货物运输基本都是牛车,石板路是通往海南重要通道,南来北往的牛车很多,路面上两道深深的车辙轨槽,就是牛车轮长年累月碾压出来的。为了应对路上突发情况,车队一般由十辆左右牛车组成,浩浩荡荡,场面震撼。车队一般都要停下来休整,补充给养。车停好后,我们便帮忙拴牛,饮牛,喂料。回报是车把式把自己在路上采的野果、干粮和路上制作的各式各样玩具分给我们。我们最喜欢大胡子大叔,他车里总是放着几本书,最有“学问”。我们便围着他坐,边吃东西,边听他讲路上勇斗歹徒抗击风雨的故事。精卫填海、凿壁偷光、陈瑸放犯等故事,我也是第一次从他那里听到的。

   石板路上的雨天,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光。雨点落在石板上,溅起的水花在路面跳跃,像天上洒下的珍珠。孩子们从店铺两边玩穿越,争当“汉子”。谁速度快,就被雨淋得少,谁就是硬汉。遇到下太阳雨,孩子们干脆光着膀子在石板路上“蹦迪”,边蹦边唱童谣:“边出太阳边下雨,老公煮饭婆下米,吃饱睡觉不想起……”

   雨停后,我们就在石板路边捧土堵筑水坝。筑水坝要几个小孩通力合作,堵慢了或上面来水大,坝就被冲垮。木瓜叶有长长的抦,柄是空的,直径约二厘米。我们就想出一个方法,上面来水大,就插上一支叶柄,水就从叶柄中溢出来,有时插八九支才能把坝保住。水从多支木瓜叶抦流出,场景有点像现在的三峡大坝泄洪,非常壮观。

   那时没有电灯,太阳下山了,小镇就慢慢暗了下来,石板路上黑乎乎的,只有移动的小马灯。我家在石板路旁,晚上睡觉,听到的都是行人的木屐敲打石板路“啪嗒,啪嗒”的声音。声音从远而近,又从近到远,渐渐地消失在石板路尽头。

   现在节假日回老家,虽然木屐早已淘汰,部分路段石板路也被混凝土路代替了,但到夜深人静时,木屐声仍然还在我耳边回响……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