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 话 端 午
容育民
我记得小的时候,端午节到了,我们陈仓高原上就该收割麦子碾场了!端午节习俗,在中华大地上,由于区域不同,理解祈福和祭祀的意义也有差异。在秦岭关中西府一带,实际上端午是个麦收前的吉庆祈福和祭祀节日,端午节民间吃粽子的习俗也与南方吃粽子的意义有所不同,存在一些思想差异。
秦岭关中地区端午祭祀粽子是献给土地神、谷神、灶神、门神、弼马温等诸位神灵,以及过世祖先的上香上祭祀品,人们吃粽子是祈福的,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畜兴旺、家宅平安、老少安康。
我国南方地区却将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逐渐演绎,还赋予了纪念屈原投江的特殊意义,而端午驱除瘟疫以及平安祈福的普遍民俗风情与秦岭关中则基本相同,全国也大致一样。
从秦岭关中黄河渭水流域古文化所传承的一些历史记载来看,端午,在唐朝以前,本来是叫“端五”,是指五月端的第五个日子,端是初的词义,而午是十二支的称谓,原本是个月初的午日祭祀仪式。到了大唐时期,由于皇帝唐玄宗是八月五日出生的,而端午的“五”字,讳了唐玄宗的名讳,大唐宰相宋璟,拍唐皇玄宗马屁,为了避讳,提出让当时的国人避讳“五”字,遂下令,改“端五节”为“端午节”。
端午节吃粽子的风俗来历,人们受到史诗“离骚”的影响,以为是为了纪念诗人屈原投江,人们才开始兴起吃粽子的习俗。其实却不然,端午吃粽子,最早起源于西周时期秦岭关中渭水西府一带的“角黍祭祖”之俗。当时,西周那个朝代,人们有以牛角祭祀土神和谷神的习俗。例如,古书《风土记》记载曰:“仲夏端午,烹角黍。”就是意指人们已经在吃粽子的古老习俗,时代上比春秋战国时期屈原投江要早了几百年哩。秦川牛,健壮体大,耕地耐力强,是中国牛的一个优良品种,四海闻名。用牛角制作器皿,又是西周时期,人们祭祀祈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时的畅饮酒具与祭祀用品。黍乃谷米之称,大概是吃做成像牛角一样的黍。其实,这应该就是当是渭水关中农耕文化的历史写照。直至今天,端午节依然是秦岭关中西府一带一个重要的农历节气和祭祀节日。
记得我小的时候,每到了“端午”节这一天,秦岭关中西府农村里,人们家家户户门窗上都要悬挂上艾草,大人小孩身上都用艾叶、丁香、藿香等多种香料做一个香包儿,还绣上自己的生肖图案,挂在腰间上,说是辟邪祛毒。母亲会给我手腕上和脚腕上还要栓上红黄白蓝黑等五彩棉线拧成的手环和脚环,叫做“长命缕”。还给我贴身肚子上戴一个绣着毒蜘蛛、毒蛤蟆、毒蜈蚣、毒蝎子、毒蛇图案的“五毒肚兜兜”,光膀子挂两根线绳子戴着,就像一个福娃模样,傻傻的萌,很有情趣,不过,现在已经看不到了!端午一大早起来,母亲就在我鼻孔、耳朵孔、肚脐眼儿、肛门等身体开口处,都涂抹上雄黄酒,看上去怪兮兮的!说是可以驱除毒虫,预防蚊子,避免瘟疫。老人们都哄小孩子们说,涂抹了雄黄酒,毒虫子一年四季都不敢钻耳朵、鼻孔和屁股眼儿!虽然涂抹了雄黄酒也实在刺激难受,但也忍了!端午这一天,早晨起来,家里还要吃粽子,煮彩色鸡蛋,吃绿豆糕,对当时我这个小娃娃来说,觉得是很开心的!端午中午,总要喝一点雄黄酒,也说是避毒驱邪的。我怕喝雄黄酒,那味道我好像记得奇难闻也苦涩,家里常逼着让尝一口,那时的我,就只好闭着眼睛,屏蔽住呼吸,用舌头试探着舔一下,然后,狼狈逃走!当然,中午吃臊子面比较开心,往往还有盘子炒菜。凡是有好东西,家里都要先祭祀神灵和祖先,然后全家人才开吃!总是很开心的。
端午节这一天,人们见面还要互相祝祈福说词:什么“四季平安”、“五毒死完”、“瘟疫驱散”、“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之类的祝语,辟邪祛祟。我们家端午这一天,还要把粽子、油糕、臊子面献在打麦子碾场的碌碡上,祈求五谷丰登,也会把粽子、油糕摆放在水井口,祭奠河神,祈求风调雨顺!
端午节一到,南方的鸟儿“黄瓜鹭”就飞来了,整天在树上叫唤:“算黄算割、算黄算割......”提醒人们该割麦子了。“黄瓜鹭”是一种吉祥鸟,母亲说,它是由一只会死读书的书生变的。这个书生的父母去世后,书生整天就只会死读书,不会种地,一直等到麦子熟透了,才去收割麦子,结果成熟的麦粒就都落在了地里面,让蚂蚁、老鼠搬进了仓窝洞里,剩下的也被鸟儿啄着吃了。这个书生就饿死了,他于是就悔恨变作了一只美丽的鸟,浑身羽毛金黄灿亮,像成熟的麦穗,色彩又像熟老透的金黄瓜一般,人们起了个形象的名字,叫它“黄瓜鹭”!“黄瓜鹭”每逢看到哪片地里的麦子快成熟了,就会飞过去催促人们,在家门口大树上不停地鸣叫:“算黄算割、算黄算割......” 所以,秦岭关中西府陈仓人,又把这种吉祥鸟叫“算黄算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