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剑新
癸卯暮春和仲秋,笔者两次收到作家谭国伦惠赠的大著。前者系长篇小说《少女河心》,后者系散文集《走过黑土地》。作者辛勤耕耘,短短一年之内,居然出版不同文体的两部新书。而这,无疑诠释了他的文学创作的高峰和实力。
《走过黑土地》,这部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刊行的散文集,分为“回望故园”“曾在军旅”“乡情缕缕”“影像记忆”“行吟大地”等五辑,收入散文69篇。
本集第一辑首篇《回乡的路》开卷写道:“离开故乡盐亭的时候,我才13岁,那是1981年春天。父亲病故后,母亲要带我和妹妹到北方农村生活。母亲给我描绘了北方平原的路有多么平坦宽广,远不是老家山沟里的山路曲曲折折那么艰险。”作者以白描的艺术手法,跃然于纸上的,是少年时代从四川盐亭迁居河北文安的生活轨迹。身在异乡虽非异客,但他的心灵宇宙,依然深邃地迷恋与眷恋着不无遥远的故乡。
有人说,报告文学是行走的文学。窃以为散文亦然。作者胸怀梦想,诗情澎湃。行走于祖国大地,饱览于画山绣水。无论在山之巅,海之涯;还是驰骋于草原,回归于故土;一次次出发,一次次行吟。练就了识物的慧眼,练就了敏锐的洞察力。历经无数次的“在场”,将所思所想所感所悟融为一体。并以生花妙笔,为广大读者创作出“不同的笔墨,不同的意蕴,不同的音响,不同的色泽”的精美散文。
再看《山之泉》吧。作者挥舞手中神奇的调色板,描摹高山翠色,“玉绿、墨绿、深绿、暗绿、青绿、碧绿、蓝绿、黄绿、灰绿、褐绿、品绿、鲜绿、嫩绿、浅绿,大山清新,希望重生,平静舒适,平和宁静,自然闲适,如同少妇一样怀着万千激情,热烈而内敛”。这奇伟而瑰丽的文字,使读者与作者的心境贴近而产生共鸣。心中有菩提,手中有神笔。敬畏万物的性灵与生命,敬畏自然界千山与万水。妙哉,国伦!
回望本书第二辑“曾在军旅”。十二载的军旅生涯,于火热的军营岁月中,淬炼了作者顽强的斗志和坚毅的性格。散文《红精灵》,赋予诗意的化身。“看着那股红色的液体像精灵一样,闪电般从我身体里冲出,感觉那精灵好像在我体内委屈了很多年,要去寻找一个自由的世界。从针头蹿进塑料管里,像长长的红蚯蚓,速度极快,一下子就在密闭的塑料袋里四散开来,如同一个扇面,随着那秤盘摇曳,悠闲自在”。一次部队紧急集合号响起,全连战士紧急集合,赶赴医院紧急献血驰援。后来,他还数次献血。儿子高考后做得最有意义的事儿,也是去义务献血。作品语言鲜活而灵动,凝练而隽永。大情创造生命的价值,大爱创造生命的奇迹。这样的文字,俨若拂面的春风,夏日的甘露。
再看第三辑“乡情缕缕”。作者以魂牵梦萦的情怀,描绘返回故乡的见闻,引动无数游子思念故乡的绵绵情思。
文学界朋友皆知,亲情是诗文创作的永恒主题。国伦散文《另一种远方》,感情浓郁深沉,语言质朴无华。他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诸多元素,梳理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十多岁随父亲下地刈麦,满洼都是金黄的麦子,一望无垠。”继而写道父亲弯着腰,手执月牙镰刀割麦子的夏收场景。文中还多次提及继父的文安乡音。诚可谓父爱如山,父爱如泉。笔者读此篇章,不禁联想到文学前辈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背影》。在散文同质化的当下,国伦将父亲这一形象,写得感人肺腑,写得拨人心弦。
海风劲吹,波浪翻滚。作者在《远方的一幅画》中,尽情地放飞想象的翅膀,使感情浓重,使形象空灵。“人在房中,房掩林中,林覆岛上,岛立海中央。蔚蓝的大海轻轻地托起这块南海明珠,橙色的沙滩为明珠勾勒出明亮的金边,挂上了黄金的项链 ”。“因为礁石,海浪也一改细微的模样,激荡排空,声响激烈,浊浪、巨浪、排浪、雪浪一队队袭来,浪击礁石,飞花碎玉,凌空飞腾,震撼长空。”人在景中,景在眼前。阅读如诗似词的瑰丽画卷,仿佛置身于斯,悠然于斯,深感作家国伦文学的魅力。
谭国伦置身于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而观察而体验而回味而咀嚼,并以诗人的情怀付诸文字,布局成篇。他除了书写故乡,还有军旅散文、亲情散文,等等。且看第四辑散文中的《影像记忆》。作者将储存于脑库中的人与事、情与景的影像,快速的形成文字。他所呈现给读者的纪实散文,富于浓郁的艺术氛围和强烈的抒情意蕴。
国伦自语,“遇见一个人是一种缘分,爱上一种茶是一种机遇”。笔者认同这种说法。大千世界,茫茫人海,因了某种机缘,往往不期而遇。工作于《廊坊日报》社的谭国伦,与远在上海工作的福建籍陈金阳的相识相交。他们“离开故乡后,对故乡的情怀像蝉茶一样浓烈。故乡的一草一木都是生命中的记忆和关注”。啜饮大田美人茶,“茶如其名,她身着白、青、红、黄、褐‘五色衣’,神似飞天的仙女,茶汤呈明澈鲜丽的琥珀色,甘柔醇绵,让人久久不能忘怀”。品读《茶里乡愁》,一种清雅疏朗的意境,瞬息之间,映现于我的眼前。
作家谭国伦深入基层,细致采访,精心创作的《向绿而行》,情真意切,生动感人。作者引用南朝诗人谢脁《游东堂咏桐诗》“孤桐北窗外,高枝百尺余;叶生既婀娜,落叶更扶疏”;北宋徐积的“却是梧桐且栽取,丹山相次凤凰来”(《华州太守花园》)以及郯韶的“去年种桐树,绿叶高云凉”(《碧梧翠竹堂》)的诗句,藉以印证梧桐的意象之美。这不正是作品的文心与内核么。主人公杨华彬,挚爱桐苗种植推广事业,与梧桐共舞,创造了奇迹;以高洁美好的品格,让绿意葳蕤的华夏大地,造福于百姓。而这,则是《向绿而行》的简编与缩影。
《行吟大地》是这部散文集的最后一辑。这辑的“重头戏”,则是游踪游趣游感游思的游记散文。从事文学创作的朋友大抵都知道,散文易写难工,游记尤为难写。作家国伦追求崇高的美学境界,篇篇游记,精妙美妙。
我,或许因了平日里无茶不欢的生活习惯吧,欣读《在云里在雾里,在梦里在心里》,其中一个唯美的场景,给我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远处的茶园,万绿丛中,一位采茶的红衣女子,舒爽悠然,俨若在演绎“大红袍”的温雅与内涵。而那“墨绿,油绿,深绿,青绿,淡绿,浅绿……无数种绿在阳光下恣意绵延。那两片半圆合成的椭圆形叶子,新芽和老叶,舞姿各不同。老叶深沉隽永,已经饱含天地精华,新芽调皮顽劣,如同幼儿新奇地看着世界。阳光温柔地抚摸着它们,晨雾似棉被温暖着它们。”大红袍,正是武夷山的精灵。它们“在云里,在雾里,徜徉在日月的光辉里,汲取着天地灵气”。作品接近尾声,作者更以哲人的口吻写道,“人育茶,茶也育人”;“茶道就是人道,茶里,沉积着生命况味,凝聚着芸芸众生。品茶,就是品味人生、感念生活”。如斯见地,何其深也!
作者赴江西上饶采访采风,从而创作出一系列地方风采的游记散文。其中《到汤源品味烟雨江南》或可视其为代表作。“我是炎热六月出生的人,荷花是六月的代表,我自然也最喜欢六月荷花香。行走在木质栈道上,栈道下是枯萎了的荷塘,荷塘里都是残枝败叶,心里不免有些失望,好在还有极少数的叶子仍然是碧绿的,在顽强地向上挺立着,那是在向严冬挑战”。请看“和这荷塘相反的是周围葱绿一片。……附近的人家还有炊烟升起,漂浮游荡,逐渐飞散,融入这绿色的海洋,飞向天空。偶尔有行人从山间小路走过来,我们才知道,这江南的画面是游动的,是有生气而不会寂寞的。他们会看上我一眼,继续他们步履匆匆的行程”。作者以诗性的语言为读者描绘出一帧“江山本色烟雨后,美丽乡愁在汤源”的优美画卷。笼罩于烟雨中的汤源村,之荷塘、之竹林、之山峦,美不胜美,美不胜收。继而,进茶社、进书屋、进三清媚女子文学庄园,无不愉悦游人的心旌。
综上所述,作家谭国伦的这部散文集《走过黑土地》,风格独特,文采斐然,于自然中见心地,朴质中见真情。作者在《后记》中写道,“回望,是为了更好的前行。文学,是没有尽头的路,我还在路上。”这朴素无华的语言,道出了他的隽永的情韵,道出了他的美丽的人生。
原文刊发于2024年3月29日《人物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