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雨是我多年老友,本名郭文岭,河北肃宁人。她的职业是文学编辑,公干之余,笔耕不辍。先后出版散文集《女儿蓝》、长篇小说《天使不在线》、传记文学《郭守敬》等。获第十三届河北文艺振兴奖、第九届长征文艺奖、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等奖项。
阳春三月,在家中,一手香茗,一手宁雨新著《八月黍成》。这部由花山文艺出版社刊行的散文集,收录作品39篇,精选自作者近年发表的百余篇散文随笔作品。既有对乡土大地历史与现场的独有发现,对城市生活、市井人物的深情观照,亦有于一花一草、一羮一饭的款款记述,文字雅正温暖,从容豁达,亦庄亦谐。开卷,如晤其人。
一
或许与出身农村并且做记者出身有关,宁雨对土地、农村和农人的命运怀着深深的关切并付诸大量笔墨。
第一辑首篇《八月黍成》,从阳原县大田洼村偶遇一棵黍子起笔,交叉叙写黍子近万年生长史和大田洼人脱贫攻坚的具体生活现场,典型的“大散文”,却举重若轻,细节优美,语言活泼,极富灵动色彩。你听,“七月里,嘎啦嘎啦的响雷惊动了一棵黍子的美梦。”你看,“一个红彤彤的大南瓜趴在地上,像老汉待客的笑脸,憨厚、笃定。”文中还写道:“细小的黍种,枕着布谷鸟的叫声酣眠,一夜之间吸饱水分,挓挲出针鼻儿大的白根。又几天朗朗的日头照着,杏黄风软软地吹着,小小的嫩绿的芽儿倏地拱出地皮。”从小角度切入,从自我观察和体悟出发,描摹变革中的农村,捕捉最普通的农民形象,静水微澜,却牵动读者心弦,引发共情和思考。
丰富的生活经验是作家创作的首要条件。《第五十九号地》之“七步之契”中写道:“我感觉自己心底有一头快乐的小妖在笑,哂笑、坏笑、傻笑、搔首弄姿地笑、电光石火般地笑。”如此奇特的内心体验,令我惊叹不已。继而吸引我的还有“菜把式”中的叙述,如临其境,很有在场感。写种菜又不仅仅写种菜,还要写“土蜂、蜜蜂、胡蜂、黑白底子撒白花的大蝴蝶、呆头呆脑的小粉蛾,嘤嘤嗡嗡,翩翩翔落,一派祥和。”
《阳光下的虞美人》,同样美妙绝伦。从一朵花映现世相人生,这正是以小见大,以形写神的艺术手段,也是对大时代中小人物命运的深邃思考。
从炽热的生活中,从人民壮阔的奋斗中寻找题材,汲取诗情画意,这无疑是新时代作家的大任重责。宁雨散文《清凌凌的胭脂河》,呈现给读者的,是革命老区阜平历百姓富裕生活的新画卷。文中开头写道:“这深秋的雨,真像群顽皮的小姑娘,淅淅沥沥哼唱着小调,漫山漫坡地奔跑跳跃。”如斯比喻,新颖活泼。
二
第二辑关于城市底层的叙写,可作为第一辑的拓展、延续。“城一代”或“城二代”,或多或少保留着农耕文化出逃者的底色。他们质朴、憨厚,也狡黠、多疑,有着自己的计较和私心。在城市这个新的舞台上,演绎新的快乐和忧伤,承纳新的无奈、新的不幸。终竟,诚实、智慧、汗水,是恒久的光华,命途的琴弦。《记性、漂移或重置》一文,关注阿尔茨海默病、健忘症为快节奏的当下生活带来的不幸和困扰。亦庄亦谐的调性把握,让这个稍显沉重的题材,读来自然入心。开头写道,“记性和忘性是一对冤家”,拟人修辞格的运用,平添了作品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创造出更加灵动更加贴近生活的审美意象。
作者以独特的视觉,观察身边人物,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也不乏对人格建设的反思。《小街叙事》中,作者运用白描的语言,朴实自然,简妙奇俏,自成一家。如“针线铺”一节中的细节描写,“推门,尾随而入的阳光给缝纫机旁的女人罩上一层光晕。整间屋子却是幽暗的,仿佛与门外是两个世界。”美妙而耐品。
融合、吸取其他文体的艺术成分或营养元素,让宁雨散文艺术技巧更加丰富,语言摇曳多姿。她在“针线铺”中写道:“拿起衣服检查拉链,我偷偷瞧女人的脸,在她没开腔之前,我想早一点儿从那张脸上读出关于运动衣的判决书。”小说语言艺术的运用,让主人公的形象跃然纸上。她继而写道:“出乎我意料的,还有女人的脸,宽宽的脑门,大大的眼睛,甜美、宁和、笃定,就连眼角细细的皱纹,也妥帖而安适。”帅极了,帅极了!
我与作者爱好相近,兴趣相投,尤其都喜欢葫芦。《细腰葫芦》是其书写个人和家族生长之痛的篇章。文中“父亲是一个大葫芦,驮着我们一群小葫芦。”这句最经典的文学语言,道出了血浓于水的父子亲情,读之令人不禁动容。
三
向生活学习,向社会学习,向人民学习。近些年来,宁雨散文创作呈现出螺旋式的上升态势,题材疆界不断打开,艺术手法上更加收放自如。
第三辑《寻花》是一篇文化随笔,由杜甫《江畔独步寻花》起笔,荡开至2017年初夏作者赴正定西慈亭——贾大山先生“梦庄”系列的原型地寻花,两条线交错缠绕,寻生活中的花、文学中的花,更寻找古今优秀作家一脉相承的精神修为之花。作家漫步于西慈亭,“有千朵万朵的庄稼花儿,俊的花,丑的花,艳的花,憨的花。它们奔跑着、雀跃着、欢笑着,扑入眼眸。”
阅读宁雨笔下柔婉多姿的“花事”是幸福的。比如在《紫藤夜语》中,我深切感到,作者对所供职的单位寄寓着深厚的感情。文中以紫藤的视角,呈现河北省文联聚焦“做人”与“作品”奋发有为的亮丽新貌。这让我想起有位英国诗人说过的,“一朵最微小的花对于我,能激起非泪水所能表现的深思”。
《寻找一处园子》,讲述2015年春日作者应邀来涿州参加“李永贤作品研讨会”的见闻。清晨,她迈出宾馆,走上街头,寻找一处园子,一处刘关张三兄弟对天盟誓的园子。由此联想到作家颖川,“每日在自家花草果木底下走路,一圈圈,一行行。那像种脚印,跟种桃树似的,种脚印。”颖川先生读到这段文字,哈哈大笑。
四
故乡是作家最重要的精神原乡,童年则是其最重要的创作经验。
《从一颗蘑菇出发》,作者书写童年捡拾蘑菇的往事。这篇叙事散文有着小说的味道,或可称之为小说化的散文。从一个女孩的视角,关注女童的心理建设和监护问题。《对镜贴花黄》酸酸甜甜地记录着作者在乡村学校生活的经历,懵懂少年时代,除了读书,其实师生、同学之间的相处,异性关系、人际关系,亦攸关一个人的成长和命运。
《老刺槐记》以独到的视角,描摹故乡刺槐的生长史,同时也是在写家族在大时代里的变迁和转折。老刺槐老则老矣,无私地唱起了一曲流动的亲情的赞歌。文章叙事“有寓理、有寓情、有寓气、有寓识”,此乃精品之味也。
对万事万物的态度,是散文创作的出发点。我想,宁雨最开心的事儿,是《和母亲做书友》。文末,她由衷感喟“世界上任何嗜好,一旦成瘾,都该戒断吧。书瘾,是个例外”。
食物,有关风情,更有关世相和人情。第五辑《饕餮记》,作者以丰富的生活、美食修养,为我们展示了以食物为介质的平凡之美,蕴藏着对生活的感悟,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这一辑,也算是第四辑的续章。
《白露蚂蚱肥》,让我忆起了小时候在故乡常常捉蚂蚱,吃甜棒的场面。《三味》一文,分“老咸菜”“腊肉”“冬干菜”三个小节,写得饶有意味。她在“老咸菜”中写道,“郭庄女人的手,都是带魔法的。腌菜、做酱、腌肉、擀面条、压饸饹、炸馓子、蒸年糕、拐豆腐、淋粉条、打凉粉、打片粉,十八般手艺,只需朝天一揖,马上如神在侧,所向披靡。”再看,“手起刀落萝卜细细的切丝,点山药干醋、芝麻油,拌葱丝、芫荽,盘子里便有了几分山水情致。”引人入胜的描摹,比比皆是。
古语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粥还热着》《饕餮记》等篇章中,莲姥姥、李姥姥的形象跃然纸上,如见作者含泪的欢笑以及欢笑里的酸辛。一餐饭、一碗粥,同样映照着人性的杂芜,有温暖、有苦涩,也有无奈和宽宥。
我阅读过宁雨近年出版的几乎所有作品。甲辰春暖,万物蓬勃,捧读她的新著《八月黍成》,欣悦甚矣。读一本好书,如饮醇醪,微醺,恰恰好。
(原载《人物周报》2024年5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