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的东山,山明水秀,风光如画。古称东山的麻城市木子店镇,地处鄂、皖两省,罗、麻、金三县(市)的结合部,以其独特的自然风貌,丰厚的人文底蕴,而闻名遐迩。
明代,这里走出了一位位高权重的高官刘守有,万历年间任左都督、太子太傅、锦衣卫指挥使,官居一品。
清代,三藩作乱波及麻城,时任黄州知州的一代廉吏于成龙东山平叛,功勋卓著,名垂青史。
这里,山川形胜,风物清嘉;物阜民丰,人文荟萃。大别山的老米酒、吊锅宴在这里能寻到源头;鄂东特有的民风民俗,在这里能觅到根脉。
木子店与滕家堡(胜利)、斑竹园3个文化名镇,形成“品”字互为犄角,雄踞鄂皖边陲,扼南北交通之要津,据军事战略之要塞、系兵家必争之险隘;新时代成为大别山独具特色的文旅景观,蜚声海内外。
(一)
6月8日,鄂皖边区雁鸣诗词学会(诗社)应本会常务理事(编委),木子店镇的退休教师张纪礼先生之邀,编委会一行6人慕名访问了木子店镇的龙门河村和牌楼村,领略了那方山水的人文历史与旖旎风光。
我们的到访,受到了龙门河村两委的热烈欢迎和热情接待。一下车便见到村党支部书记丁东海早已站在门外台阶上迎接。
在接待室,丁书记热情地向我们简短地介绍了本村的历史沿革和人文景观后,便同老书记舒木良一道陪同我们参访了深沟和张家山两处古村落。
两辆小车朔龙门河而上,两山夹峙所形成了狭谷,如同优美的山水画廊,行走其间,移步换景,美不胜收。但见两岸青山流丹滴翠,路边古树蓊蔚洇润。河水潺湲舒缓地流向山外,山路蜿蜒曲折伸向茂林。约半小时来到了一处风景清幽之所,但见数排古树遮天蔽日,一丛翠竹摇曳婆娑。一座精巧的八角亭子如同婷婷玉立的少女,在修竹的掩映下,犹似怀抱琵琶半遮面,亲密地依偎在“八大房”身傍。
“八大房”者,乃八株枝繁叶茂的大青冈栎树也,其树龄有240余年。如同历尽沧桑的古稀老人,深情地呵护着深沟的子孙们,代代兴旺,世世荣昌。缘何以“房闾”作树名?相传李姓人家生一子便种树一棵,连生八子便连种八棵树木。儿大成家自立门户,如同树大枝分叶散,以树木的繁荣茂盛,寄托房房人丁兴旺发达。“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便是中国文化内涵的吉祥寓意。
转山咀、过凉亭,便到我们寻访的目的地---深沟。
“深沟”,既是斯地应物状形的地理形态的真实写照,也是湾子的名号。深沟之深,深不见底。只见高大的树林和低矮的灌木覆盖其上,只闻淙淙流水声,难识河道真面目。
再看湾落,一排排低矮的土坯瓦房蜿蜒曲折地随着山形的走向,屹立在背山面河的山谷里。青灰色的房屋依偎在青黛如蓝的山脚下,婉如“乌龙含蚌”一般,显得别有一番风韵。
这是一座年代久远的古老村落,依山形就地势,背依青山龙脉充盈,面临溪水财源茂盛。房屋建筑,进出有序,错落有致,土砖房与青砖屋参杂其间,土砖房构造简陋,青砖屋建筑精致,封火檐,房屋顶四角是马头脊燕尾翘,青砖墙面石灰勾缝,印子形内凹的石条门楼。正立面的屋檐下,青砖横出1/4砖头作的四方印,粉刷成白色条状,绘制吉祥如意的图案,彰显大户人家的富贵与气派。一条铺砌小石板的道路,将各家各户串连在一起,房屋之间巷弄相通,进退自如,出入方便。这是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鄂东山区民居样式。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繁荣。这里的村民同其他地方的一样,都外出发展,有的在城市安家,大多数在本镇木子店城区落户。于是这座古老的村庄便成了空巢村。道路荒草萋萋,房屋坍塌破败。一进三或一进五的房屋,只留下残垣断壁,衡池、阳沟和石级台阶,还能依稀辩认当年的模样。
我们在湾里转悠半天不见一个人影,一种冷清凄凉的感觉油然而生。突然,眼前一亮,只见湾中间青砖墙壁上一面标牌十分显眼。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授发的‘中国传统古村落’”的标识牌悬挂在石头大门的青砖墙上。这是国家于2016年12月第三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能得到国家认定的古村落,其保护、开发的前景光明而美好。丁书记介绍麻城市委、市政府制订的振兴传统古村落规划,即将实施。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古老的村落重新焕发新姿,成为游人“趋之若鹜”的旅游打卡地。
张家山村也是国家于2016年12月第三批列为“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传统古村落。丁、舒二位书记引领我们从深沟直接来到这里。车子沿着宽阔的盘山公路蜿蜒而上,村口停车场上一方巨石镌刻着“张家山”三个红色斗方大字,向来客自报家门。转过镌刻村名的巨石,张家山湾的“倩影”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这是一座风光秀丽的小山村。山高林密,景色清幽。古村落座西向东,背欹天景山、面对杏峰尖。三面环山绿树拥翠;碧水萦回溪流潺湲。门前古树葳蕤,河道廊桥横跨。仿木制的八柱四架凉亭,“美人靠”椅分列两边。优美的廊桥为古村落凭添了一抹靓彩。
这是一座鄂东山区传统的民居村落。村口宽阔的稻场水泥硬化,地面干净整洁。靠石岸一侧园口石井、石碾槽、石舂臼和石磙一字排开,默默地展示着农耕文明的“前世今生”。一方水塘波平如镜,弧形坡道沿着水塘直通湾里,与右侧房屋的通道形成南北循环的匝道,人们进去十分方便。
房屋依山就势,高低错落,次弟展开。青砖屋土砖房错杂其间,巷弄纵横交错,高房矮屋台阶相连,“屋共山墙瓦共檐”的门当户对,世代和睦相处的家族亲情弥漫其间,一种人间烟火的祥和,让人流连忘返。
走进湾里,迎面一栋气派的二层楼面的青砖瓦房映入眼帘。该房以其石岸为基、大青砖砌墙白浆勾线、四方石条构建印子大门、封火檐下方斗印配以彩绘檐壁、马头脊燕尾翘的构造元素,传承了明清建筑风格的古韵遗风。这是一栋生活与防卫兼备的房屋。旧社会动乱的年代,兵匪盗贼时有抢刧大户的灾祸发生,村民为了自保便躲进楼上,狭窄的窗口既是观察外面动静的瞭望哨,又是火铳射击的炮口。那个年代大户人家看家护院,都购置了鸟枪、火铳为武器自保。
这是一座保存较为完整的农耕文明根脉的“博物馆”。这座始建于明盛于清的古老村落,久远的沧桑岁月并未消磨原生态的人文风貌,依旧保存着古村落、古树木、古梯田的农耕文明的根脉,成为历史连接未来的节点。一进湾里,便见到石磙、石碾、石舂、石臼、石井陈列于稻场石岸的一角,无言地倾诉着为人类的贡献。这是新石器时代人类创造的文明产物,从红尘深处一路走来,为人类的生活立下了不可磨灭的汗马功劳。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弥足珍贵的文物。是当代人解读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符号,领略刀耕火种原始农耕文化根脉的重要载体。也是人们怀旧寻根的心灵寄托。
这是一方神奇富饶的土地。这里青山常绿,碧水长流。溪、井之水久旱不涸,久雨不盈。田地里随便撂下什么种子总有收获,不施肥也能长出旺盛的庄稼,从来没有歉收年。即便是上世纪的三年困难时期,饿殍遍野,这里人们也是衣食无忧。
这里的资源丰富,水源充沛,遇上大旱之年,村里从这里引水下山,供给全村人畜饮用之水。陪同我们采风的丁书记一脸自豪地向我们描述那山那水的神奇故事。
(二)
午后,我们参访了牌楼村的郑家老屋。
我们一行在张老师的引导下,沿着G346国道一路向北,过了秀才河向南拐进了乡村公路约10多分钟便来到了牌楼村。
这也是国家列入“中国传统古村落”名录的村庄。该村把这块牌子擦的很亮。一进村口便见石壁上“中国传统古村落”做成晒羌大的字体格外醒目。初来乍到,该村给人的印象深刻,整洁的村容,新颖的楼群,池塘护栏、亭台水榭穿插其间,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郑家老屋是一个有故事的古民居,郑家的兴衰折射出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进步。
村曰牌楼,缘自一则感天动地的故事。据介绍清同治年间,郑家兄弟二人虔诚地信佛食素,其精神感染了母亲,也随着礼佛吃斋。但因年事已高,不久便重病卧床。诊病的郎中把脉后,言其母因食素缺乏营养所至。二人闻言,想出一条既可救母又不杀牲的两全之策。瞒着母亲割下股间之肉,熬成肉汤送给母亲食用,母亲得以康复。兄弟孝行感动了地方官,申奏皇上旌表竖立“孝德牌坊”,让孝德垂范乡里。
郑家老屋始建于明续建于清光绪年间,为六进六重的建筑群,建筑面积6000㎡。房屋坐北朝南,正子午向。四周高墙护卫,二层设有瞭望窗,正面门楼高大巍峨。六重大厅一线排列,左右厢房对称布局。画栋雕梁,建筑精致,用料考究,精工雕刻,手法细腻,质感丰富。梁枋及戏楼上雕琢着的吉祥如意草与宝相花卉图案。房屋布局紧凑,阴沟、阳沟、天井布局有序,排水通畅。房屋结构坚固,四门访护严密,易守难攻,坚如城堡。
郑氏家族在东山系名门旺族。自明朝以降,文生武举,闻人辈出。明代一举人、一千总、两进士、两万户侯、四豪杰;清代一武举、两贡生、三都尉、五庠生,更有割股救母的两孝子。
时光流转到民国,郑氏出了一位在当地名声显赫,且思想反动的人物郑其钰。
郑齐钰(1895-1938),男,字鸿宾,号渐速,麻城木子店牌楼湾人。少时读过私整,及长游手好闲,四处流浪,好赌博,彪悍蛮横,给人当过保镖,带人打过省界长岭关盐卡。
1926年春,与黄冈人程勉起事,纠集十余人枪在鄂皖边界杀人越货,打家劫舍,遭家族训诫,遂将同伙程勉杀害。后在族人的支持下,集聚乡勇2000余众,剿灭了当地打家劫舍的土匪,羽翼渐丰,成立东木联合保卫团。郑齐钰率部作战屡战屡胜,日渐强盛,遂改为东八区联团。1927年春,我党领导的麻城县农民自卫军成立,东八区联团被收编为农民自卫军,郑任大队长。"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郑齐钰在夏斗寅的影响下叛变革命。1928年,郑齐钰的自卫大队被国民党改编为麻城第一保卫团,郑任团董。1O月,协助驻县国民党地方武装赴麻城北乡杨泗塞、乘马岗等地疯狂地镇圧革命力量。1929年2月,悍匪李老末率部由皖入滕家堡,郑齐钰率部在槐树坳与李匪战斗,斩获丰厚,借机扩充3个中队。193O年3月,国民党省防军游击队方殷甲组建罗、麻、商三县联防委员会,委任郑齐钰为主任。8月郑率六个大队共数千余人,进犯金寨县斑竹园、南溪等苏区革命根据地,屠杀共产党和革命群众。郑反共坚决,作战骁勇。不久国民党委任郑为鄂豫皖三省游击边防总司令。1933年春,郑齐钰担任鄂豫皖边区剿匪军第三路游击司令。1934年国民政府改任郑齐钰为兴复农村保卫队第二联队主任。1935年,郑齐钰弃武回乡,因作恶多端,以防不测,在住宅构筑碉堡,十余人枪看家护院。郑回家后广置田产,课田放地高利收租;经商铺开药店广聚财源,成为富甲一方的恶霸豪绅。1938年初,湖北省鄂东挺进军司令程汝怀调请郑齐钰出任鄂东剿共司令,郑坚辞不受,4月在家病故,时年43岁。
2012年5月郑家老屋被麻城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老屋整旧如旧,面貌一新。回想当年,一切权力归农会,打土豪分田地,这所豪宅回归人民。现在列为文保单位,这是时代的进步。
这座古老的宅第,所陈列的文物和文字展版,充满的文化气息,丰富了老宅的人文底蕴,提升了文化品位,从楹联的成色看,都是列为文保单位后的作品。一进六重大厅展示的文物史料,不仅让参观的人们一目了然地知道郑家老屋的人生过往,而且通过文字解说和对匾额楹联的欣赏,让人们品味了中国传统民居民俗文化底蕴的深厚。老屋一进六重,都有楹联或匾额,深邃的文化内涵,丰富了居家品味。现试举几例:
大门
“德武双馨披文救苦立志安民兴社稷;芝兰並茂续本传薪持诚创业写春秋。”(此联有点夸大其词,如果在站无产阶级立场欣赏,就有点歌颂反面人物之嫌)
二重门
“秀水灵山总利千秋业;文生武举曾封万户侯。”(宅第建在好风水,便人财两旺)
三重门
“一脉藏龙六重旺宅胜骧骏;三峰架笔百代名贤著典章。”
(好风水,出文武英才俊彦)
中堂屏风
“割股救娘孝善传家兴旺族;崇文尚武精忠报国树罡风。”(行孝积善,重武修文为国为民树雄风)
横披
“武德安邦”(张之洞题写)张之洞(1837—1909 )晚清名臣、时任总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
戏楼
“千秋文翰楼间出;一曲弦歌垄上来。”(戏演千秋义,好曲在民间)
四重门
“洞察世间皆学问;人生练达即文章。”(园滑世故)
六重门
“习武修文进士衣冠垂世泽;弘慈向善诗书老屋启贤昆。”(习武修文光宗耀祖荫后世,弘扬慈善孝德贤人辈出)
议事堂
“德本元虚能旺族;武林有志可兴邦。”(劝世励志)
这些楹联内涵丰富,寓意深刻,是中国传统的“治国齐家平天下”的处世名言,和修身养性的经典文字。
(三)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国运强。只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才能事业兴旺。麻城市木子店镇龙门河村在巩固脱贫致富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美丽乡村建设中,丁东海及村两委秉持这一理念,把农耕文明的保护与发展,作为文化强村,振兴乡村旅游的重大项目来抓,促进了该村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龙门河村是由龙门河与刘家湾合併的大村。全村拥有两处国家授牌的“中国传统古村落”,这是不可多得的,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该村充分开发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做大做强村级文旅事业,目前在市、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和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下,完成了《麻城市木子店镇龙门河村传统村落目前现状和解决方案及下步计划》方案,目前,村里正依照方案的实施项目,组织力量逐条落实,分步实施。
近年来,为配合传统古村落的恢复建设,村级道路改造扩建30公里,今年提档升级10公里,在原有的3米的基础上扩宽到5.5-7.5米,全部硬化。
建成光伏电站年发电量25.4千瓦、收入3.5万元。建成厂房一栋出租给金盘酒业公司,年收入7万多元。在产业调整上种植药材600余亩,将原来资源消耗严重的天蔴品种淘汰,换成赤芍、丹参品种,明年可以收益。
加大了农田基本建设的投入,整修大塘5口。在各湾落人口聚居点,建成清洁卫生的深水井,并铺设引水管网送入各家各户,让村民用上清洁达标的自来水。同时,抓紧了排污管网建设,将全村污水收聚集中处理净化。克服了污水乱流,污染环境的陋习。
新建成高标准的示范湾落一个,全湾实现了“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的绿化美化,入夜太阳能路灯亮如白昼,清洁的自来水引入每户家庭,牲畜圈养,环境干净卫生,通湾道路硬化绿化,家家楼房别墅,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龙门河村所取得的成绩,丁东海及两委一班人功不可没。丁东海一位面目俊朗,身体健硕,质朴的中年汉子,在村任职21年,依靠党支部发挥支部党员的模范作用,团结全村群众,把乡村振兴作为巩固脱贫致富成果,抓好美丽乡村建设的重大战略工程来抓,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平衡发展。
鸟瞰龙门河村,分布在南北两端的深沟和张家山古村落,如同张开的双翼,振翅欲飞。形象地反映了龙门河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突飞猛进。不久的将来,一座美丽富饶的文旅新村屹立在东山,以特有的风貌,广迎四海宾朋而接应不遐。
2022、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