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金启的头像

王金启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1906/14
分享

林黛玉的前世今生

 

林黛玉的前世今生

      自幼我就十分喜爱三生石的故事。因为有了三生石的见证,山盟海誓才可能天长地久,一生知己才会矢志不渝。
      三生石的故事,大意是这样的:唐代有一位隐士名叫李源
精于音侓,为了修行长期住在惠林寺里。惠林寺的主持圆泽 不仅佛法高深,而且懂得音乐,因此李源和圆泽就成了很好的朋友,他们之间交情很好,一起互相探讨音乐,感悟人生哲理,都把对方当作知己朋友。有一次,他们相约到四川的峨眉山和青城山旅游,圆泽想走陆路取道长安斜谷,而李源却坚持走水路从湖北沿江而上,最后圆泽同意一起乘船走水路。船行至南浦,靠在岸边,他们看到一个妇人正到河边取水,圆泽看着就不由自主地流下了泪来,他对李源说:“我不愿意走水路的原因就是怕见到她呀!”李源不解地问他原因,他说:“这位妇人姓王,而我来世注定要做她的儿子,因为我不肯来,所以她怀孕了三年还不曾生下来,现在既然遇到了,就不能再逃避,这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因果。我速去投生,三天以后请你来王家看我,我以一笑作为证明。这一生有你作为知己,我也感到满足了。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但是还有相聚之日。因为你的心中有我,我的心中也有你。如果你依然珍惜我们之间的交情,十三年后的中秋之夜,请你来杭州天竺寺外,那里有一块石头,我们就在那里见面。”说完圆泽就圆寂(去世)了。 李源听后悲痛万分,肝肠寸断。

三天之后,李源如约去到王家看婴儿。婴儿本来正在大哭,一见到李源,果真就微笑了。李源便把他和圆泽的经历告诉王氏,王家便帮忙把圆泽埋葬在山下。十三年后,李源从洛阳来到杭州西湖天竺寺,赶在中秋之夜,月光之下,竹林旁边,有一条清澈的小河,小河岸边,有一块巨大的大石头。李源就在旁边的小路上,等待去圆泽的到来,忽然远处传来牧童的歌声,牧童口中唱道:
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
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
李源听了,一时百感交集,万语千言却又难以开口。牧童接着唱道: 
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
吴越山川寻已遍,却回烟棹上瞿塘。
牧童唱完便转身掉头而去,从此不知去向。
       
在杭州西湖有一块三生石,位于与飞来峰相连接的莲花峰东麓,是西湖十六大遗迹之一。该石状貌奇钦磊落,高约10米,宽2米多,峭拔玲珑。石上刻有“三生石”三个碗口大小的篆书及《唐 圆泽和尚三生石迹》的碑文,记述“三生石”之由来。所谓三生石,代表着“前世”、“今生”与“来世”,象征着精神与感情的永恒。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前世,据作者介绍:
         在西方灵河岸边,有一块三生石。三生石旁边,长出了一棵绛珠草。所谓绛珠草,还称洛神珠、酸浆、醋浆、苦耽、灯笼草、皮弁草、天泡草、王母珠等,
东北俗名红菇娘儿,随处可见,生地荒坡野草间,婷婷独立有卓尔不群姿。果实绛红鲜艳,圆润饱满,酸甜味美。秋霜过后,采而串之挂于房前檐下,至冬季而食用,虽三四个月而仍汁盈味美,在保温运输车发明以前,实寒冬达半年之久的东北地区第一讨人喜欢的水果。绛珠草植株柔弱,姿态娇艳,卓于草莽,生命短暂,于深秋最红艳时遭寒霜遂戛然而止。那时候赤瑕宫有一位神瑛侍者,见到这棵绛珠草十分喜爱,天天用甘露给绛珠草浇灌,呵护这绛珠草。绛珠草得了甘露滋润,又得到神瑛侍者的呵护,长得十分茂盛。后来日久天长,既汲取了天地精华,又得到雨露滋润,加上自己坚韧修行,于是就褪去了草木之形,修成了一个冰清玉洁才华横溢风华绝代的一个女仙子。女仙子整天游离于离恨天之外,饿了就吃些蜜青果作为饮食,渴了就喝些灌愁海之水作为茶汤。只是因为尚未酬报神瑛侍者灌溉的恩德,所以经常念念不忘,内心里郁结着满腹情思,缠绵不尽,难以排遣。也就在这个风华正茂的青春年华,那位神瑛侍者偶然有了凡心,而且十分热烈,因此神瑛侍者就被警幻仙子安排到人间去品尝人间道七情六欲喜怒哀乐。绛珠仙子听到这个消息以后,为了报答神瑛侍者之恩,也到警幻仙子面前,请求到凡间去,决心用眼泪偿还当年神瑛侍者的甘露灌溉之情。绛珠仙子说:“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得过他了。”
   因此林黛玉的前世就是绛珠仙子。
   林黛玉的今生,是阆苑仙葩,是一位冰雪一般纯洁、兰花一般清新、梅花一般高洁、荷花一般一尘不染的才女。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四大美人,黛玉的形象是按照西施的传说进行描写的。西施的美貌没有作家进行具体描写,而曹雪芹先生在黛玉出场时,却是这样描写的: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有人把林黛玉当做悲剧的化身,有人概括林黛玉是“喘微微,泪淋淋”,有人觉得林黛玉多愁善感,有人分析林黛玉是富家小姐逞强任性,其实都是对林黛玉的一知半解、以偏概全,并没有真正读懂曹雪芹写林黛玉为“情情”的真谛和内涵,细细品读,认真揣摩,全面概括林黛玉的性格,我认为林黛玉是一个感情真挚纯真、追求高尚纯洁、品德善良温柔、性格爱憎分明的诗意才女。 

     她的笑是真实的笑,哭是真实的哭,傲是高贵的傲,泪是真诚的泪,才是真才实学,诗是内心写照,情是坚贞不渝,恨是痛心彻骨。她是真情的化身,她是诗意的凝聚,她是真诚的标志,她是纯洁的代表,鲜花的美丽不足以形容她的优雅,明月的皎洁不足以比拟她的纯真,冰清玉洁不足以说明她的白玉无瑕,百伶百俐不足以解释她的聪明绝顶,冰山雪莲不足以比拟她的高洁,空谷幽兰不足以形容她的清香,万里飞雪不足以比拟她的清白,傲雪梅花不足以形容她的圣洁。在她短暂而仓促的一生中,无时无刻不充满着青春而纯真的激情和幽深而温馨的诗意。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成功地塑造了林黛玉的形象。在这部伟大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黛玉的情,黛玉的爱,黛玉在这样一个封建大家庭中的反抗。诗词在《红楼梦》中占有一定的份量,林黛玉的诗词在书中独占鳌头。她的诗美,诗真。诗词更是她生命所系,灵魂所寄。在寄人篱下的生活里,她的全部感情的抒发,除了向宝玉倾诉外,就全部寄托在了这些诗词上,她欢乐时写诗,痛苦时写诗,在绝望离开人世之前,还要挣扎着将诗帕,诗本子投入火中,让她的诗先她而离开这个污浊的社会,伴她而去。可见她对这些诗词的重视,诗词在她心目中的地位。诗是一个人心灵的反映,是人的灵魂,因此,我们分析阅读黛玉的诗便可懂得她的内心,从黛玉的诗中我们读出了做为一名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挣扎,我们理解了一名女性对自尊与自重的追求。 

    林黛玉本来并非人间凡品,她的前身是西方灵河岸边一株绛珠草。由于受了赤瑕宫神瑛侍者的灌溉,内心里涌出无限感恩之情。为了报恩,要用一生的眼泪还给神瑛侍者。正因为这深沉的感情,才引出这宝黛之间的悲欢离合的凄美故事。 西方灵河岸上的一株仙草,有了感受宇宙的能力,这株仙草在日月甘露与天地精华的沐浴灌溉下成长,这样的生命便得以通灵,通灵了的仙草修得了女体,便要游历人间,偿还那赤瑕宫神瑛侍者的甘露灌溉之恩。那绛珠仙草因赤瑕宫神瑛侍者的灌溉之德久延了性命,因此这善因便种在了仙草的魂魄之中,即使它修得了女体,这未偿的灌溉之情仍旧郁积在肚腹之中,郁结成一段不尽缠绵之意,纠扯得她难舍难弃。要想了结这郁结之入澄明的虚无,永恒的无情,就要将它发散而出,让这善因有一个善果,此后她才能返归澄明之境。 

 

    黛玉,为报答灌溉之德而来,这样的偿还是一个因果的完满,这完满将会带领黛玉的魂魄进入澄明的虚无,永恒的无限。绛珠仙草历幻红尘,降生落草之地乃是贵胄王侯之后裔,书香钟鼎之家族,美则美矣,只是这样的家族已到了末世,这末世并非精神的败落,乃是人口的萧疏。也许是前生的仙草太过柔弱,也许是今世的家族太过萧疏,这样的机缘是难逃的宿命,因此今生的黛玉便不胜怯弱,因此黛玉此生都无法达到精神与物质的和谐,这是先天的缺失亦是后天的不足。 

 

    林黛玉幼年的时候,对父母十分孝顺。在母亲有病期间,日夜侍候服侍,尽心尽力。小小年纪,就十分懂事。在母亲去世之后,上学期间,每次遇到母亲的名字的字,总是读成其他的音,或者简写一两笔,表示对母亲的敬重。 黛玉聪明清秀,父母爱若珍宝,又令她读书识字,假充养子教养。在黛玉童年的教育中,中国传统文化与精神的真髓便已注入了这样一个聪慧的灵魂。这样的教养让黛玉与其他的女子不同,一种文人的品格,一种书卷的优雅沁透了她的整个生命。但黛玉在这本该甜美的童年里,却过早的经历了离丧的不幸。母亲的谢世,给她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难以磨灭的痛楚,这痛楚向黛玉揭示了生命的孤独与无法释怀的惆怅。而这样的孤独毕竟还不是了境,在母亲离世之后,黛玉别父进京依附外祖母,不久父亲也相继过世,留下了柔弱的黛玉在这个世界里孤独的游走。这样的孤独无依是他人难以体味的,这样的孤独逼迫她完全进入自我生命的内部。黛玉的生命在孤独中具有了无限的深度,但由于她身世的孤苦和身体的柔弱,在她这生命的深度里就有着总也化解不开的惆怅。 

 

    林黛玉自幼(六岁)失去了母亲,不久又离开故乡苏州和父亲林如海,寄寓于外祖母家里。虽然她聪明伶俐,但她从来不恃才傲物。她对同辈姊妹肝胆相照,她对丫鬟亲如姐妹,她对长辈尊敬孝顺,她对爱情忠贞不渝。虽然身体怯弱,却自有其自然风流;天生阆苑仙葩,内秀天然锦绣。 

 

    在众人眼光中,她是“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胎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事实上,林黛玉不仅真实、善良、美丽、有才华,而且还青春、痴情、执着、高洁、体贴、柔情万千。 

 

    初入荣国府,小小年纪就具有大家风范,做事彬彬有礼,做人谨慎小心、言行得体。 

 

    宝黛吵嘴一段,各显天性,各呈内心。更显得林黛玉真实不虚伪,有个性,有特色。 

 

    评论宫花一段,表现了黛玉天然高傲的个性,独树一帜,与众不同。 

 

    黛玉半含酸,是因为自己与宝玉的亲密程度高于其他人,她内心不希望有人超过自己,包括薛宝钗,是她真情的自然流露。 

 

    误剪香囊袋是显示黛玉清高无比,不愿自己的东西落入俗人之手。 

 

    元妃省亲时本想大展奇才,却不能违命,表明其不能尽显风流才华。 

 

    静玉生香一回表现黛玉的娴静优雅,美丽无比,以及她对宝钗宝玉的含讽带讥,表现出黛玉的聪明、机智、心细。 

 

   宝黛论心、俏语谑娇音一段,表现了宝黛两人亲密无间、心心相印的纯真感情。 

 

    黛玉听曲一段,显示黛玉高洁的性格。宝玉悟禅机一段表现黛玉的机敏。 

 

    (宝黛读曲)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一段表达了宝玉对黛玉的纯真之爱和黛玉的羞涩、佯怒。 

 

    (黛玉春困)潇湘馆春困发幽情一段表达了宝黛之间心事重重、许多顾虑等心事。 

 

    (黛玉葬花)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一段既变现了黛玉内心的无限烦恼,也暗示了宝黛爱情的悲惨结局。 

 

    (二玉心事)宝钗借扇带双敲一段表现了宝黛之间既相恋又躲闪的微妙关系。 

 

    诉肺腑一段真正解开了两人心中的疙瘩,第一次宝玉大胆表明了自己对黛玉的一腔钟情,也挑明了两人之间多年的心事。 

 

    宝玉挨打、黛玉探伤言语不多,只是描写黛玉双眼哭得肿的像桃子一样,就表明了万语千言也表达不了的真挚感情。 

 

    题帕三绝表明了黛玉的绵绵深情。 

 

    探春偶结海棠社一段中黛玉提笔写诗一挥而就,表现了黛玉饱读诗书、胸有成竹,才高八斗的潇洒与率真。 

 

    林潇湘魁夺菊花诗一段既表现黛玉的丰富敏锐的才情,也显示黛玉孤标傲世的性格。 

 

    栊翠庵表现妙玉的孤僻高洁,也表现黛玉的清高。黛玉讥讽刘姥姥一段表现黛玉胸无城府、天真可爱的一面。 
黛玉和宝钗论画一段表现黛玉的机智和诙谐。 

 

    钗黛言好表现黛玉的真诚无心,对人对己天真无邪,赤诚相见。钗黛谈心表现黛玉内心孤苦、无人倾诉。 
闷制风雨词表现黛玉许多难言的心事和深情。 

 

    宝玉夜探表现两人的互相体贴和关心。 

 

    香菱学诗表现了香菱的痴情好学,也表现了黛玉对诗的见解,既显出她对艺术的独特见地,也说明黛玉对诗歌的深刻理解,更表现了黛玉没有架子,对香菱亲如姊妹的情谊。 

 

    白雪红梅一段表现黛玉的直率机敏。芦雪庭联诗表现黛玉的高超才艺。 

 

     悲题五美吟表现黛玉的深情和心事。 

 

     重建桃花社表现林黛玉的真挚深情以及无力自主命运的悲愤叹息。 

 

    偶填柳絮词表现黛玉的无助与高洁。 

 

    凸碧堂品笛表现黛玉的情趣和与史湘云的友谊;凹晶馆联诗表现林黛玉的深沉悲伤和无限忧愁。 

 

     黛玉惊梦表现她内心复杂而无助的无限真情。渐渐越病越深。 

 

    淑女解琴书一段表现黛玉无限心事。抚琴悲往事表现黛玉无限伤心。 

 

    泄机关颦儿迷本性表现黛玉忠贞不渝的感情。 

 

    黛玉焚稿表现黛玉对现实的绝望和无限悲伤。 

 

    总体来说,黛玉是美的。 “两弯似蹙非蹙柳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但美的女子在大观园里太多了。薛宝钗就有和林黛玉风格迥异的美。宝玉就曾对宝钗想入非非“这对膀子偏生在她身上,要是林妹妹或可摸一摸”。林黛玉的美更多的是气质和才情。黛玉住在潇湘馆,得名潇湘妃子。黛玉喜洁净且很喜竹子,她喜欢竹林的那种清幽、淡雅与恬静,关于这点,在《红楼梦》第23回里有着确切的叙述,“宝玉问林黛玉:‘你住在那一处好?’黛玉正盘算这事,忽见宝玉一问,便笑道:‘我心想着潇湘馆,我爱那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幽静’”。竹子如同美人,遗世而立。 黛玉才比天高。她的才与宝钗不同,是那种与生俱来的。宝钗更多的是后天的学习。在红楼梦中黛玉的诗作最多。一首葬花词让多少后来者痴迷。最有代表性的是那几首诗社夺魁咏菊的诗,一咏、一问、一梦,含蓄浑厚中却清新怡人。借用一句话黛玉是偶然落入人间的精灵,她的美是让人仰望的。是那种人人向往的美。 

 

     黛玉一生追求的是“质本洁来还洁去”,容不得半点虚伪。她的真并不是单单对宝玉。也包括对身边的人。晴雯心高气傲,对于被视为完人的宝钗并不买账。但独独和林姑娘好。要不然也不会奉命给林姑娘送手帕了。相反地一向最会做人的袭人可不见得喜欢林姑娘,她是衷心的希望宝钗能够做到宝二奶奶的位子上,因为宝姑娘和她一样会做人。这可真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了。晴雯和黛玉一样是真性情,她们都容不得虚伪和欺骗。林黛玉和紫鹃极好。注意不是“对”而是“和”。因为黛玉拿紫鹃当姐妹。在黛玉那里,没有了等级之分,有的是人间最真诚地朋友情,姐妹情。而紫鹃对黛玉更是肝胆相照,生死相随。这是用黛玉的真换来的。不禁感叹,当今世上,又有几人能拥有如此真的友情?至于和宝玉的爱情,更是至纯至澈。她所使得种种小性子在现代人看来是恋爱中的女孩最自然的表现。在宝玉挨打后,黛玉哭的和个泪人一样,全然不顾贾母王夫人等长辈在场。而宝钗呢只是眼睛微微红了红,她不是不难过,只是习惯于隐藏自己。在慧紫鹃情辞试宝玉之后,宝玉受不了刺激,如同傻了一样。黛玉呢,也是一阵猛咳后对紫鹃说“你不用捶,拿绳子勒死我是正经。”这种真情想不感动都难。 

 

     林黛玉的一生,是诗意的一生。青春、美丽、梦想、追求,单纯、痴情、聪慧、真诚,痛苦、惆怅、浪漫、缠绵、幽怨、忧伤、思恋、思念,所有无限美好的和无限悲伤的诗情始终伴随着林黛玉的身边。林黛玉的生命,是诗歌的生命,是一部青春的史记。林黛玉是美的化身,是诗神的化身,是爱情的化身,但最终还是诗歌的化身。 

 

     被诗化的林黛玉,诗魂总是时刻伴随着她,总是随时从她的心里和身上飘散出沁人心脾的清香。诗,对于她,是无时无刻不能离开的。她用诗发泄痛苦和悲愤,她用诗抒写欢乐与爱情,她用诗表示抗议与叛逆的决心。诗表现了她冰清玉洁的节操,诗表现了她独立不阿的人格,诗表现了她美丽圣洁的灵魂,诗使她有一种迷人的艺术光辉!可以说,如果没有了诗,也就没有了林黛玉。诗是黛玉的灵魂,是黛玉精神的结晶。 

 

     黛玉的整个生命都是富有诗意的,她将自己的情感人格以及对生活的感悟,沉淀成一首情味深长的诗,这诗情散落在她生命和生活的每个角落里。在黛玉生的意趣里,充满了无处不在的诗歌之美,黛玉的生命、生活、爱情、诗歌在一起共同呼吸,难分彼此,无法分割。诗歌是黛玉的生命,黛玉的生命就是一首诗歌,她将自己的生命和诗歌融为一体。我们在黛玉的举手投足之间,都能感到那浓浓的诗意,她的生命中充满了诗意的寂寥和纯情的光辉,生活对于她是一首哀怨凄美、缠绵飘逸的诗,她用自己的生命来谱写,她用自己的生命去体味,她用自己的生命去感悟!黛玉的诗,是她生命品格的焕发与浓缩,是她满腔痴情的舒展与惆怅,是她对生命的无限感伤与眷恋。让我们从她的诗歌进入她的生命,用这样一把忧愁的纯美的钥匙,打开她丰富情感和孤寂灵魂里的奥秘。 

 

     黛玉的诗之所以写得好,是由于她有极其敏锐的感受力、丰富奇特的想像力以及融情于景的浸透力;即使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等极平凡的事物,她只要一触到,立即就产生丰富的想像;新奇的构思和独持的感受和见解。尤其可贵的是,她能将自己的灵魂融进客观景物、通过咏物抒发自己的痛苦的灵魂和悲剧命运。例如她的《白海棠》诗,既写尽了海棠的神韵,亦倾诉了她少女的衷情。尤其是“娇羞默默同谁诉”一句,最为传神:这既是对海棠神态的描摹,也是自我心灵的独白,她有铭心刻骨之言,但由于环境的压迫和自我封建意识的束缚,就是对同生共命的紫鹃、甚至对知音贾宝玉,也羞于启齿,只有闷在心里,自己熬煎。这便愈显其孤独、寂寞和痛苦。她的“柳絮词”,缠绵悱侧,优美感人,语多双关,句句似咏柳絮。字字实在写已,抒发了她身世的漂泊与对爱情绝望的悲叹与愤慨。尤其她的“菊花诗”,连咏三首,连中三元,艺压群芳,一举夺魁。她的诗不仅”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而且写得情景交融,菊人合一,充分而深刻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其中“满纸自怜题素愿,片言谁解诉秋心?”“孤标傲世谐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等句,更写出了这位少女的高洁品格和痛苦灵魂。此外,像她的《桃花女儿行》、《秋窗风雨夕》、《题帕诗》和《五美吟》等。都寄寓着深意,诗如其人,感人至深。 

 

    林黛玉的《葬花吟》,正是她进入贾府以后的生活感受。是她感叹身世遭遇和悲剧命运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作,她以落花自况,血泪作墨,如泣如诉,抒写了这位叛逆者的花落人亡的哀愁和悲愤。“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非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则是对美好理想的渴望与热烈追求”;”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表现了她的高洁的情志和坚贞不阿的精神。至于“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未了数句,书中几次重复,特意强调,并通过鹦鹉也会吟哦的描写,可知作者是大有深意的:花的命运也即黛玉的命运。这是用热血和生命写就的心曲,是与这个罪恶的世界决裂的檄文。它真实地展露了一个充满痛苦充满矛盾而又独抱高洁、至死不渝的心灵世界,凸现的是一种独立人格的壮美与崇高。《葬花吟》之所以能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原因正在这里。 

 

   在《五美吟》中,她言绿珠,说绿珠为石崇殉葬的不值;她咏红拂,赞扬红拂私奔的壮举;在酒筵上,她竞把《西厢记》、《牡丹亭》中的“淫词艳曲”引为酒令。对于贾府的“混世魔王”、“祸胎孽根”、贰臣逆子贾宝玉;竟引为知音,结为同心,从思想到行动都对他予以支持。在大观园里,不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道,从不说这些“混帐话”的,只有她一人而已,所以“宝玉深敬黛玉”。林黛玉身上闪烁着诗意和理想的光彩,充满了叛逆的精神。这是曹雪芹赋予这一形像的新的基因,使她从根本上有别于历代的所有才女。 

 

    黛玉诗词冠绝红楼,包括那些仕途经济的官宦大人也多不及.旧社会提倡女子无才便是德,像黛玉不事女红,社会并不欣赏,又加黛玉蔑视名利,不是婚后可以规劝夫婿上进步仕的“贤内助”,所以黛玉被认为是那个社会的叛逆者,叛逆者的下场往往是可悲的,黛玉亦然.这无疑让大家看到了封建社会的虚伪无情嘴脸,互相结成有利的攻守同盟才是那个社会最重要的。所以黛玉的悲剧是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以及四大家族的利益关系迫害下的悲剧。 

 

    在百花斗妍的女儿国大观园里,有妩媚丰盈的薛宝钗,有风韵娇憨的史湘云,有文采飞扬的贾探春,有美貌不亚于其家姐的薛宝琴……为什么独有黛玉那样牵动人的衷肠?她为什么有如此强大的艺术魅力?曹雪芹在西施、昭君等古代美女基础上,赋予她“绛珠仙子”的神话形象,使她融古往今来之秀美,集仙界凡间之灵慧。有能让“落花满地鸟惊飞”的美貌,比传统美女的沉鱼落雁更富有情韵。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用“红研娇娜”的绛珠草、用“珠泪斑斑”的湘妃竹、用“风露清愁”的芙蓉来形容黛玉的神韵,用“病如西子胜三分”和“风流袅娜”来形容黛玉的外在美丽,并用了很多细节描述黛玉的口尖心窄孤傲过分,但是仔细从字里行间看来,黛玉却是一个有气度、有眼光、有见识、有爱心的充满阳刚之美的女孩子。 

 

    曹雪芹把我们民族的审美积淀进行了新的熔铸和创造,他把杨贵妃式的丰美赋予了薛宝钗,而把更富有魅力的西施式的清瘦之美给了林黛玉,使林黛玉的形像具有绝世的姿容;作者有意将林黛玉的外貌与西施联系起来,并将西施“捧心而蹙”、袅娜风流的外形之美赋予林黛玉,还借宝玉之口给她取字“颦颦”,便突出了她的悲剧性格之美。 

 

    林黛玉的娇美姿容是迷人的。然而,使她动人心魄、更具艺术魅力的,则是她无与伦比的丰富而优美的精神世界。

 

    林黛玉首先是个内慧外秀的女性,她“心较比干多一窍”。她的蒙师贾雨村说,他这女学生“言语举止另是一样,不与凡女子相同。”因其母名贾敏,“他读书凡‘敏’字他皆念作‘密’字,写字遇着‘敏’字亦减一二笔。”她到贾府时,尚在孩提,却牢记母亲生前的嘱咐:“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 

 

    林黛玉之美,还表现在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曹雪芹胸中笔下的林黛玉,是一个诗化了的才女;她有多方面的才能: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她爱书,不但读《四书》,而且喜读角本杂剧《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等;对于李、杜、王、孟以及李商隐、陆游等人的作品,不仅熟读成诵,且有研究体会;她不仅善鼓琴,且亦识谱。曹雪芹似乎有意将历代才女如薛涛、李清照、叶琼章、李双卿等的某些特点,融进林黛玉的性格。比如,她代题“杏帘在望”为宝玉解围的细节,很易使人联想到李清照与赵明诚比作《醉花阴》的轶事;“堪怜咏絮才”、“冷月葬诗魂”,则是将林黛玉比晋代的谢道温和明代的叶琼章的。但林黛玉又完全区别于历代的才女,这就是曹雪芹赋予她悲剧命运和叛逆精神的个性特征。 

 

    黛玉永远是冰清玉洁的。她有着过尽千帆皆不是的淡然和从容,她的精神世界是丰富而且是优美风流的.冷眼看透世态人情,只把一腔幽怨洒于潇湘馆前的碧竹之上。黛玉在精神上是勇敢的,喜怒哀乐,呈现鲜明,在贾府下人口中她是“孤高自诩,目下无尘”的,其实也正因为孤傲,才从不劝说宝玉去走仕途经济之道,名利之心淡薄如斯。当宝玉把北静王赠送的香珠给黛玉,黛玉不悦,掷之于地,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香珠本是皇帝御赐北静王的,贵重并且荣耀,而黛玉并不稀罕,这和袭人把蒋玉函赠换来的汗巾收藏于柜中可就差别几个天地了。 

 

    黛玉是忧伤的。她体态孱弱,多愁善感,时常流泪,花开了要流泪,花谢了也要流泪,月圆也叹月缺也叹,这种性格特点自然和身世有关,尘世中人各有各的烦恼,黛玉这样寄人篱下的孤女自然烦恼更比别人多,更哪堪有着一副晶莹剔透的玲珑心儿?体弱多病,受人冷眼,无人可共诉说,唯一的知己宝玉虽是与她心有灵犀,情意相通,可谁又能主动把这一对璧人撮合,让黛玉从此终身无忧?在那样的封建社会中,婚姻须得遵从媒妁之言父母之命方可配合,可黛玉无父无母,谁能把她的婚姻之事放在心上?因此黛玉怎能不心事重重,除了整日价每日睡昏昏,流泪叹息之外,怎么能有片刻释怀?  

 

     黛玉是善良的。在许多人眼里黛玉尖酸刻薄,小性儿,心胸狭隘,时常讥讽不如她的人,可是事实并非如此。都说宝钗亲近随和,可为什么香菱学诗偏要舍近求远,拜师不拜每日生活在一起的宝钗跟前,而去潇湘馆来拜黛玉?大观园里主仆关系最好的也是黛玉主仆,紫鹃名为黛玉的丫鬟,实则黛玉拿她当姐妹待,试问宝钗能如此吗?她为落花儿流泪,为落叶叹息,这源自与她善良的内心世界。 

    黛玉是幽默风趣的的。她口齿伶俐,说笑话儿自然也和别人不同,古人云腹读诗书气自华,黛玉因才气过人,笑话儿自然也更上了一个文雅台阶.在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轮到湘云掣签时,“揎拳掳袖的伸手”,结果抽了一支“只恐夜深花睡去”,黛玉马上笑着说:“‘夜深’两个字,改‘石凉’两个字。”这个隐射了湘云曾经醉卧芍药茵下的出处,虽然湘云也有回驳,笑指那自行船与黛玉看,又说:‘快坐上那船家去罢,别多话了。’但无疑是黛玉更含蓄幽默。当贾母让惜春画一副画儿,因材料的不完备,宝钗说要哪些材料的时候:“……风炉两个,沙锅大小四个,新瓷罐二口,新水桶四只,一尺长白布口袋四条,浮炭二十斤,柳木炭一斤,三屉木箱一个,实地纱一丈,生姜二两,酱半斤。”黛玉忙道:“铁锅一口,锅铲一个。”宝钗道:“这作什么?”黛玉笑道:“你要生姜和酱这些作料,我替你要铁锅来,好炒颜色吃的。”众人都笑起来。就像宝钗说的那样:“世上的话,到了凤丫头嘴里也就尽了。幸而凤丫头不认得字,不大通,不过一概是市俗取笑。更有颦儿这促狭嘴,他用‘春秋’的法子,将市俗的粗话,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 

 

    黛玉的才华是超人的。她文采斐然,才华横溢。写就的诗词每每令人叫绝.黛玉因了诗歌而形象丰满,诗歌就好似黛玉的魂灵。颦儿的诗词很多,一句“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让人无限感叹。一首问菊的“孤标傲世谐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让人立即心生怜惜与心痛,伴之敬佩。一曲葬花吟更是把黛玉的悲凉心境和无助感受写的淋漓尽致:“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落难寻”……“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关于秋的诗句也是妙绝《秋窗风雨夕》:“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黛玉心惠而诗思灵巧,写诗作词总是一挥而就,并不用和别人一样苦思冥想。“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她把自己身世之苦以及对爱情的苦恼伤神也融进了诗词之中,人们说黛玉是用生命写诗的:“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所以更能打动人,令人唏嘘不已。 

 

    从桃花盛开到瘦菊凄凉,正是“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聪明的黛玉即便是在反驳宝玉听曲文悟禅机之作的时候,也是那般让人惊叹她的才气:“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她只在宝玉写的这些话,后面加了一句“无立足境,是方干净.”立即打消了宝玉参禅之心,这也隐射了黛玉魂归离恨天之后,宝玉失去知己而重新悟禅从此步入空门的结局。 

 

    林黛玉美丽、聪明、善良、重视友谊和爱情,但是这个世界却不容她。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下人不容她,姊妹不容她,袭人不容她,宝钗不容她,舅母不容她,甚至外祖母也嫌弃他,唯有宝玉能够知道她的心事,理解她的心事,却又无能为力,无可奈何,不能就她。于是林黛玉的结局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冷月葬花魂,质本洁来还洁去了。 

 

    宝黛之间的爱情是绝望的。在整个家族的利益面前,势单力薄的宝黛俩人是那样无助。看似风光无限得尽千般宠爱的怡红公子对于自己的婚姻却是一筹莫展。除了每日里陪小心,哄黛玉开怀,只能束手无策.宝玉知晓黛玉的病情因何而起,所以有一次他鼓足勇气对黛玉说,只可惜当时意乱情迷,所说对象非黛玉,乃是袭人:“好妹妹!我的这个心,从来也不敢说;今日胆大说出来,就是死了也是甘心的!我为你,也弄了一身的病,又不敢告诉人,只好捱着!等你的病好了,只怕我的病才得好呢。睡里梦里也忘不了你!”什么病最难好,只有相思病啊。黛玉感怀宝玉一次的赠送旧帕情意,写诗曰: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尺幅鲛绡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木石前盟纵有万千柔情,在那样的封建社会最终却挣不脱金玉良缘的无情束缚。  

 

   她用美的幻灭留给我们思索,她用生命的幻灭震撼我们沉睡的灵魂!黛玉的生命逝去了,但她留给我们关于生命的问题却永远也不会消逝。 

 

   那来源于天上仙境的绛珠仙子,为报答灌溉之德而来红尘演绎一段报恩的生死情缘,最后泪尽恩还,得到泪的神瑛侍者真的能感受到感情的快乐了吗?三生石上的旧精魂,他们之间的那一份情缘真的能消失于无影无踪吗? 

    综上所述,许多人总以为,林黛玉是以哭和眼泪来表现她的复杂性格的,其实我们如果认真的仔细品读,就发现林黛玉不仅感情真挚、而且青春靓丽;不仅才华横溢,而且纯真善良;不仅知书达理,而且爱憎分明;不仅伶牙俐齿,而且和蔼可亲;不仅深沉隐忍,而且体贴入微;不仅冰清玉洁,而且温柔多情;不仅对公子小姐彬彬有礼,而且对丫鬟仆女也亲如家人;最为感人至深的是她不仅爱的坚定不移,而且为之终生不渝。她是天上的仙葩,她是人间的美神,她是真爱的结晶,她是诗意的化身,她是诗歌的精品,她是诗情的女神。 

 

    她的笑容灿烂纯真,她的笑意美丽天真,她的青春充满智慧与活力,她的追求高尚而高洁,她的悲伤感人肺腑,她的忧愁令人凄然同情。在她短暂而凄美的一生中,她的笑多于哭,她带给人的欢乐多于痛苦,她的美丽多于她的眼泪,她是笑中有泪、泪中含情,她的真爱感动着一代代钟情相爱、真心真意的读者和青年。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