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对孩子早期所做的一切启蒙教育,不仅影响孩子的一生,也决定孩子的一生。
题记
育儿路上,每一个母亲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培养孩子,每一个母亲都拥有一本经书,一本心经,一本爱经,一本无法改写无以复制的经书,差别只在于,一本书的距离。
小生命的意外到来,给这个家带来了措手不及的惊喜。我有些慌乱,新婚还没蜜月,怎么就成准妈妈了呢?是的,我要做妈妈了。在确定要做妈妈那一刻,母性的本能让我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喜悦和责任。
没有任何准备的我开始认真地准备,认真地进行心理建设,认真地脱下高跟鞋,认真地换上肥硕的大兵裤,认真地扎进书店,寻找期待中的育儿宝典。《零岁方案》、《卡尔威特教育》、《蒙特梭利教育》、《孕产期营养》、《胎教音乐》、《半小时妈妈手册》……这其中有葵花的宝典,太阳花的宝典,迎春花的宝典,常规常识性的宝典,都是有秘籍的宝典。
这些宝典差不多花去我两个月的工资。那些年工资少,钱精贵,心疼之余自己安慰自己,这相当于同时请了很多个专家教授做客家中,一起给我传道授业解惑。这些秘籍打破了我之前庸常的育儿观念,刷新了我俗世的带娃理念,比如吃兔子肉会长兔唇,比如启蒙早了会伤到孩子大脑,之类不科学的观点和理念。
任何时候,书籍的力量都是不可低估的。
拥有一定知识储备的我开始自信满满地摸索着进入了准妈妈的胎教状态。妊娠前三月是胎儿脑形成时期,先从营养开始,鱼虾、鸡蛋、瘦肉 、兔子肉、鸽子肉是最好的蛋白质补充,那时环保意识不强,还罪恶地吃了很多只斑鸠。妊娠前五月是胎儿手脚脊柱形成时期,说喝骨头汤能补钙,骑着摩托车到附近集镇一块钱一根的童子骨,一买就是一大堆,后来知道骨头汤补钙并没有那么传奇的时候,我已经成为了肥妈的传奇。整个妊娠期最怕的就是缺铁,也就在那个时候,我把波菜之类的深绿色菜叶吃到怕。那时家里八十公分以上的墙体上,全部粘贴着孕期基本不重复的疏菜水果肉类营养配比一览表,直到女儿出生,一直延续到她上幼儿园。
那时条件有限,我所在单位离城远,鲜奶无法每天供给,只能喝全脂奶粉。记得怀女儿的季节正值苹果成熟季,单位有上百棵苹果树近水楼台,一想到将来孩子会有一张白里透红的脸,我就有了每天吃十个苹果的动力。那时交通也不方便,有机会进到城里就忙着去找水果店,递给人家十元钱,除苹果之外,由摊主看钱给水果,商量卖家尽量品种多些数量少些。也就在那个时候,在不同的水果摊点,我知道了芒果享有果中之王之美誉,弥猴桃是水果中维生素含量最丰富的,补铁最好的还是樱桃和葡萄……在准妈妈的那些日子里,我吃过之前从未吃过的很多水果,品种数量难以尽述。
身体喂养和精神喂养同时起步。在注重孩子先天营养补充的同时,我不断地寻找胎儿的精神食粮。看松鼠攀爬跳跃,听百鸟齐鸣,感受自然与山野的清新空气,住在乡下森林里的我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看精美画册,读有趣故事,一般在书店免费完成,那段时间,我所到城市的书店都成了我的精神乐园。赏怡人风景,听舒缓音乐,每天分段听两个小时的胎教音乐,就在那时我突然发现,胎教音乐适合每一个人听,每一首经典音乐也都可以用来做胎教。
这些是我当时要完成的课程,也是我最享受的快乐,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小生命乐此不疲地准备着,吃的,穿的,抱的,背的,垫的,物质上的,精神上的,不断参照育儿宝典,一应俱全地准备着。
在百密而无一疏中,我开始笨拙地尝试着织毛衣,一件、两件、三套、七套,从不入眼到针脚均匀的顺眼。我认为织毛衣和听音乐可算是妊娠期最完美的组合,尤其听着胎教音乐为自己的孩子织毛衣,幸福感可以忽略掉妊娠期带来的所有呕吐或不适。
三岁前的教育决定孩子的一生。这时期就是要给孩子反复灌输语言、音乐、文字和图形来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孩子先天具有一种不需要任何理解或领会的吸收能力。
我对女儿的启蒙教育是从零岁正式开始的。《零岁方案》、《卡尔威特教育》、《蒙特梭利教育》 成了当时我手上启蒙育儿的教科书。几乎每本教科书都给了我同样的信息:只要具备正常智商的孩子,你都可以把他培养得很优秀,关键在于如何启发与诱导。书中有一个贴切的比喻,说孩子的大脑近似于树状,你越刺激越枝繁叶茂,而我们普通人最多只开发到百分之六十,那百分之四十的空间在等着每一个为人父母者去探索去挖掘,它同时还提供了探索与挖掘的不同路径及方法。
我庆幸得到一个肢体键全,智商不落群不卓群的孩子,我即将带着这个孩子启航,她人生的百分之四十掌握在我的手上,很神圣也很挑战。
第一步是先从语言刺激开始,每进行一件事之前我都用语言表达出来:妈妈准备上班了,宝宝要乖一些。宝宝口渴了吗?我们吃完奶就睡觉。现在开始听故事了,这是葫芦兄弟,这是咕咚的故事。我们听音乐了,宝宝更喜欢哪一首呢?这是天空,这是太阳,这是公路,这是喝水的杯子……就在同一件事上不断重复,不停地知会孩子。
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我和请来的阿姨交代,尽量用跟大人交谈的方式来跟孩子交流。在慢慢的耳濡日染里,阿姨每天会用小车推着女儿到处转悠,不停地告诉她:“蓝天,白云,小花,大树,大树上面住着小鸟一家,小鸟一家很幸福……”
每一个身边人都是孩子的老师,让孩子聆听感受每一个人的性格与风格。孩子的奶奶外婆的方言土话,来自不同城市的同事的视角和眼光,他们都是孩子探索这个世界的路径。还有带孩子的阿姨,她会背着我教孩子学狗叫学羊叫,会跳着蹩脚的舞蹈把孩子逗得手舞足蹈,她们俩人常常咯咯地疯笑、傻笑。我一直默许阿姨和孩子有这样和那样的快乐放肆,是因为她们之间的快乐很快乐,是因为正好弥补了我正统的育儿模式。我和阿姨就这样心照不宣地以同样和不重样的方式在启蒙着孩子。
那时一有机会到外地学习,我就去当地书店和音像店淘磁带,也叫卡带。那些年我分别从不同的城市背回来的卡带有上百盘,故事、音乐、唐诗宋词、寓言童话,循坏播放,一遍一遍重复。
女儿六个月就能清淅叫出“妈”,七个月能说 “要”、“拿”、“打”之类十几个的单字。十个月能接 “一去二三里”中的“二三里”,一岁半能读"thousers"这类的英语单词,并且吐字吐音都十分清晰。我想,这与卡带的循环播放分不开,与阿姨不断重复的辛劳分不开,这些辛劳连同孩子的成长足迹,我一并记录在那两本厚厚的育儿日记里,在日记里我这样写道:“我相当于付一份薪资,同时聘请了一个阿姨和一个家教,尽管阿姨不识字,卡带每天在不厌其烦地重复教授”
培养女儿的兴趣爱好,得益于武汉生命科学院出版的《纸帖画》、《绒线画》,这类有趣而有益的书籍。书中精美的贴画,通俗易懂的文字指南,吸引着我们全家人的兴趣,那些五颜六色的布头绒线,让女儿爱不释手。女儿先是静静地看着我们粘贴,等待一幅精美的画面出来,她拍着小手连说“要要要”,并拿在手上左看右看,然后也学我们粘贴,样子乖巧,神情专注。大概两岁左右吧,八十公分以下的墙体全部被她用水彩笔图鸦,就连她自己鞋面上也是满满的写意画。
后来我会从裁缝铺买一些碎布头回来,她先在纸上设计,画出各种裙子的式样,然后裁剪缝制,最后恰到好处地穿在她的洋娃娃和小公主们身上。我想,女儿后来对手工和绘画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其中画作《地球在哭泣》获得过全国中学生绘画创作二等奖,这些应该归结于早年启蒙时期的童子功练习。
从孩子出生到学龄前,《半小时爸爸手册》和《半小时妈妈手册》几乎成了我们不离手的工具书。这两本书集游戏、故事、数字等十几个种类,由爸爸或妈妈带着孩子每天互动半小时,寓教于乐,意在培养孩子的情商和智商。
那时像操场一样大小的前院成了孩子游乐的训练场,粉笔是我最廉价的育儿教具,写字、画画、设定游戏……我们还另外在独立的后院挖了一米见宽的小鱼塘,本意是每天给女儿提供一条新鲜的鲫鱼,后来却成了女儿夏季玩水和演讲的舞台。那些鱼儿,连同草地上的布娃娃们,最后都成了她表演和讲故事的学生。
为培养女儿的阅读习惯,从她一岁开始,家里总有这样的画面:一个坐在大书桌上的背影,一个坐在小书桌上的背影。坐大书桌的人借这个时间来记录孩子成长的点滴,主要是为了熏陶感染小书桌上的人。坐小书桌的人会在这个时候一本一本地复习大人曾经给她讲过的故事,大书桌和小书桌上的人都很专注,都很认真。也就是从那时起,我们一家人都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并同时拥有了默契的读书时间。
女儿常常在翻完小人书之后,拉着阿姨和布娃娃们听她再讲一遍,后来我们全家都成了她的学生,她把我们教过的古诗、儿歌、故事、英语单词,绘声绘色又反转来教我们一遍。我想,女儿不怯场的性格离不开她学龄前一直在家庭舞台上的表演。
十一个月就走得稳稳当当的女儿,总是跟在我们屁股后面问东问西。我和孩子的爸爸趁此时段一个念古诗的上半句,一个接下半句,旁若无她地重复,插不上嘴的女儿很着急,往往会抢在我们尾音的停顿处大声把下半句大声读出来。启蒙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我们就是用这样的激将法,让女儿爱上了古诗,从此爱上。
那个时段我在郑州学习,那段日子,我和孩子的爸爸约定每天一封信,一起交流、探讨、记录孩子的成长足迹。出门之前再三拜托公公婆婆对女儿的启蒙教育不能停,并和公公相约每周日让我和孩子通一次电话。我在电话这头念“床前”,女儿在电话那头接“明月光”;我在这头念“小老鼠”,女儿在那头接“上灯台”;我在这头唱“one little”,女儿在那头接“two little”……
读万卷书是让孩子汲取间接养分,行万里路是让孩子不断拓展视野,触摸世界。我们单位单一封闭,为了让女儿和外面的世界交上朋友,近处村庄里的鸡鸭鱼鹅,远处城市里的游乐场、书店、动物园、游泳池,都是我们假期的必去之处。我一直认为,帮孩子插上翅膀远胜于给她留下家什。儿童对活动的需要几乎比食物的需要更为强烈。
我们单位在乡下,森林覆盖率高,是天然的氧吧和游乐场,孩子每天可以捡着松子捡着蘑菇嬉戏于林里,鸟儿欢快鸣叫、松鼠上下攀爬、孩子玩到忘记回家。为了让孩子彻底融入得天独厚的自然,我给她买了很多玩沙、玩水、拌锅锅家的辅助工具。她每天在沙里挖沟,在水里挡坝,捏泥人,拌锅锅家……女儿九岁之前最乐此不疲的玩法就是做饭,后来她只身一人在英国攻读硕士期间能喂饱自己,应该得益于她从三岁到九岁拌锅锅家的反复练习。
教育体系是以感官为基础,以思考为过程,以自由为目的。大自然是个魔法场,对孩子有着极大的磁力。记得一次我和她拼贴画,本来已经完整拼好了那幅有蓝天白云、森林草地的画图,她硬说还差一棵大树,一目了然的完整让我很是疑惑,直到她把我领到那棵大树下我才恍然大悟,这孩子把拼图和现实重叠了。
任何时候开始启蒙教育都不影响培养一个优秀孩子,这句话是成立的。只是错过了学龄前那六年的黄金期,你和你的孩子都会很辛苦。幼儿启蒙教育初期,如果我们不把正确的,好的事物及时通过有效的途径灌输到他尚无辨别的大脑中,他也会毫无选择地吸收大量不好的东西,形成不良的习惯或性格。俗语说:“小时候就可以看到你成年以后的样子。”孩子黄金教育期结束的同时,成人的基本素质就已经基本形成了。这是书上说的,我实践之后觉得这句话也是成立的。
曾经闺蜜迷茫地求助于我,关于女儿的自闭自卑,学习习惯,兴趣爱好等等。我告诉她已经上到初中的孩子,基本上是改不过来了。如果换一个人,一巴掌就会扇过来,怎么就改不过来了!不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吗!而我要说的是,一个只能考几十分的孩子,她每节课坐在教室里等于活受罪,她听不懂老师们在讲什么,所以她选择逃学,逃了学又无事可干,当然只有去网吧里玩游戏。
要改变这样的孩子是个庞大的工程,首先得帮她把逃学玩游戏的习惯改过来,这是一个艰难而反复的过程。改过来之后再来培养她的生活习惯,读书习惯,还有很多很多的综合习惯,这又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完成了前两个过程再来弥补她这些年落于人后的学业,任重而道远 。这就好比在一张涂满色彩的纸上下笔,相比零岁和学龄前的那张白纸,很难!从这个意义上说,是不是来不及了? 所以启蒙教育,一定要赶在孩子学龄前的黄金期,最好从零岁开始,最好从胎教开始。
我以为,我一直固执地认为,孩子的最佳启蒙时间只有三年,零岁到三岁。一个孩子智力的开发与挖掘,也就是前面说到的脑树状的激发,要赶在孩子七岁之前,这个时段是儿童启发诱导的绝佳期,事半功倍,一劳永逸。这两个时段是培养孩子兴趣爱好、语言表达、性格形成、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这些道理不是我的智慧,我只是受益人。育儿书籍里的理念不一定都是真理,但一定会给你启示,某一瞬间会唤醒和撬动你脑洞里的某个点,而那个暗合的点,恰好是你和你的孩子需要的。
书是我的老师,书是我的朋友,永远放在最醒目处,并一直贯穿孩子启蒙教育的始终。我想,如果每个父母手中都有一本适合自己孩子的教科书、工具书,结果又会是怎样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