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录里的变不变
堂哥早年南下在深圳打工,后来干脆自己创业,经营二家规模不小的公司,已有些年头了。每天协调于人际关系中,通讯成为他日常生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讯录成了他常用的办公工具。 在他的办公桌里,也放着三本通讯录。每本通讯录,从形式到内容都有着很大的变化,都有着不同的时代特征,但也有一点没有变,那就是地址栏。出于好奇,我在浏览的同时,也向堂哥请教了几个问题,这成为这篇文章的由来了。
最早的一本,也是最朴素的一本,是一本用数学作业本自制的、窄窄的通讯本,封皮也破烂不堪了。
打开通讯录,泛黄的纸上留下用圆珠笔写的一些通讯地址。很多笔迹都散开来了,但还是较为明显地辨认出,清一色的家庭地址。只有个别地方加了些数字。
“这通讯录上怎么没电话号码呢?”出于好奇,我地问道。
这是地址时代的通讯录,那是1992年初中毕业时,自已用数学作业本对折做的,里面只设有姓名和地址两栏,记载的是初中同学通讯地址。那时农村的家庭没有电话,以写信为主,家庭住址就是唯一的联系方法了。堂哥介绍道,那时刚兴起南下打工,这个通讯录对加强与同学朋友的联系、交流信息等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信件的来往一次,往往需要十来天,运气不好的话,可能要半个月,那时,通信就是漫长的等待。”堂哥补充说。
我抽出一本更宽也更厚的硬皮通讯录,打开通讯录,只见里面的设置栏目多了一列,除设有姓名、地址外,还设有电话号码栏。其中“电话号码”一栏,又分为“宅电”和“OFFICE电”,还有“BP号”。
只见通讯录里,记载地址一栏的内容在减少,电话号码增多。的确,阿拉伯数字在这本通讯录里有大一统的趋势。
“这本通讯录,是电话时代的通讯录,那是2002年买的,印制也更加精美。”堂哥介绍道,“随着中国融入WTO,电话村村通工程开始在农村铺开,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走进寻常百姓家。原先的那本自制的通讯录,已不能满足日常记载的需要。通讯录上的内容也大有变化,除少数保留原先的通讯地址,更多的是电话号码,数字有了大一统的趋势,通讯成了铃声的等待。”
“BP号”是什么呢?”对着通讯录BP这一列,我质疑。
“你说的BP号,就是当时流行的BP机,又名寻呼机,谁呼这个号,它就响起铃声并告之电话三类源码,机主就可到最近的电话亭或公共电话机上,按呼机的号码进行回电,它流行了几年,还没来得及普及就为手机所取代。你看,BP机号码不多,短时就为手机取代了,真是各领风骚数几年。这不,很多人还拥有二部手机,二个号码,在不同地方用不同的号码,这样又添加了一些号码,有好些人的通讯信息在有限的格子里还写不下呢。”
第三本是封皮很是精致的通讯录,里面分栏的信息更多了,有手机号码栏,有QQ号码栏,还有E-MAIL栏。
“这是信息时代的通讯录。2012年元旦购买的。其设计适应了信息时代及时通讯的需求。大量的信息可以及时快捷地传达与接收。这不,我还增记一些朋友的博客地址、网址。”
只见通讯本上,密密麻麻地记载着许多符号,有阿拉拍数字、英文字母大小写,还有一些特殊符号,这些符号交叉叠用,用以记录着朋友或客商的多个联系信息。而这些符号,成为日常联络、通讯的不二选择。
随着时代的进一步发展,手机功能的不断拓宽,再加上微信强大功能发展,通讯成为即时的等待。
在通讯更为便捷、日常机不离手的时代,加上有了大容量的手机存储卡,还要这纸质通讯录干吗?
“再大的容量也有一个限度,况且,存储多了,会让手机反应迟缓,影响速度,用通讯本,不仅可以备份,还可以把那些不常用的号码放在通讯录里,低碳又环保。”
“有了信息时代的通讯录,还保留前二本通讯录干吗?”
“这个你就有所不知了,信息时代的数据随时都有可能改变,但家庭地址是不会变的,因为那里有这个人的母亲,再远的游子都离不开母亲的视线,找到这个人的母亲,就等于找到这个人了。”
三本通讯录,代表着三个不同的通讯时代,见证着社会的变化与发展,更见证着母子相连的心,而这是亘古不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