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龄十八的馨香
------读《草莓》有感 文孙艳华
初读《草莓》这篇散文,便有莫名的亲切感,风铃摇曳的轻柔感,哦,不,应该是妙龄十八的馨香在弥漫。
然而这是一篇很神奇的文章。作者没有故作高深,没有情感的大起大落,没有牵制读者的思想。他用文字载着我们缓缓前进,首先折服我的是作者以小见大,通过一枚晚熟的草莓,联想到“今天”乃是人生中最富魅力的字眼,生命的定义就是拥有今天;然后发现作者内心有一团火焰,熊熊燃烧,他强烈地感受到六月的芬芳与九月的不同,一切都在变,时间一直在走,没有尽头;继续阅读下去,发现作者的思绪如小溪缓缓流淌,今天也好,明天也罢,我们无须厚此薄彼,六月有六月的鲜绿,青春有青春的色彩;九月有九月的气息,不再年轻的我们有成年期成熟的思想和情感,就像作者说的“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可是,可是,作者的思绪并未结束,每个人都不能脱俗,作者也是,那便是对过去的留恋,他说:“然而,六月的气息已经一去不返了。它虽然曾经使我们惴惴不安,却浸透了一种不可取代的香味,真正的六月草莓的那种妙龄十八的馨香。”是的,经历过的万不可去随便否定、忘记,那可是财富,不可取代的财富。
毋庸置疑,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宇宙,有自己的秘密、自己的宝藏、自己的热爱,还有只属于自己的痛苦、发现、纠结、思考。然而,《草莓》这篇散文,让我们读出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以及积极的生活态度,何谓积极的生活?阿兰·德波顿有深入地总结:首先是踏访已知环境的热忱,其次是探测未知环境的勇敢,再次是从自己和环境的斡旋中找到乐趣。作者从小小的不起眼的晚熟的一颗草莓,产生了一系列的思考,笔尖蘸暖般,让读者时时流连……
欣赏语言风格的时候,感觉语言清新、“亲肤”、不温不火,娓娓道来;紧接着文章思路结构又跑出来反问你:我行文开合自由,是否也很出色?在佩服作者思路结构的欢快跳跃时,文章取材探头探脑地向你做鬼脸说她不受时空限制,麻烦我多多关注一下她;当我惊讶作者取材灵活自由时,手法运用使出杀手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无拘无束,浑然天成,融为一体,彻底把我拉到她的阵营,正当我“捋着胡须”颔首赞许认为这才是文章妙绝之处时,情感表达慢悠悠地转过身,来了一个“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其实,其实,麻烦您思考一下,我在季节更替中引发的生命联想,是不是也能让您联想到中国757年前东坡先生的《赤壁赋》?”
是的,很微妙的感觉,我真的想到了我们的东坡先生。我们的东坡先生,在政治失意,在人生最困顿最看不到一丝阳光的时候,他从“哀吾生之须臾、渺沧海之一粟”的哀叹中走出来,从变化中看到了人类与清风明月的永恒,从有限中看到了无限。黄州的风怜惜他,帮他吹走心头的雾霾;江上的月照顾他,替他照亮脚下的路,帮着他与生活和解。在黑暗无光中,苏轼是一个大雪纷飞的人。
很神奇的文章,对吧?我把眼神重新拉回到文字中。徜徉在文字间,彷佛置身于一片无边无际的草原,不远处马儿甩着尾巴吃着青草,它们从不聚集,而是三三两两的隔开一段距离,你不抢我的,我也不抢你的,马儿的鼻孔呛了下,不时有鼻孔喷气的声音;羊儿则是成群的,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吃着眼前的总是感觉临近家伙的草肥,于是挤到人家嘴下面……草中有无数不知名的花儿在微风中摇曳,静眼观看吃草的家伙们,搞不明白这些庞然大物为什么这么喜欢吃身边的小草邻居,“哎吆,你们吃草就吃吧,踩着我了!”小羊的蹄印布满了花儿全身……总之,阅读里面的每一个字都是熨帖的,轻松的,具体点说,就是自由随性。
自由随性,无论是哪方面。
可是,这个世界哪有绝对的自由!作者的自由随性,绝对不是那么简单,细细读来,背后是一系列的严谨。
请看作者写道:时值九月,但夏意正浓。天气反常地暖和,树上也见不到一片黄叶。虽然九月,序属三秋,可是夏意正浓,这是出现晚熟草莓的天时。看似一般的自然环境,恰恰孕育了一枚可爱的草莓。于是我们漫步田野。在林间草地上我意外地发现了一颗晚熟的硕大草莓。
再看:我把它含在嘴里,它是那样的香,那样的甜,真是一种稀世的佳品!它那沁人心脾的气味,在我的嘴角唇边久久地不曾流逝。作者说九月已经不是草莓最盛的时光,六月才是。过了吃草莓的最佳的六月,还能吃到草莓,吃到大自然中而不是大棚里反季节的草莓,此刻作者无异于发现了新大陆般的惊喜,连用两个“那样的”,突出草莓的好吃,甚至用“稀世的佳品”来比喻她!草莓的香味更是在嘴角唇边久久不曾流逝。正常时节吃草莓,味道绝对没有这样的冲击力。这种惊喜我也遇到过。记得读初中的时候,那时已经是霜降以后,立冬之前 ,母亲带着我们姊妹去地里拾棉花,确切的说是打扫棉花的战场,寻找那些发育不全的晚开的小不点棉花桃,拽下来回家晒干,再砸开掰出棉花瓣。此种砸开以后不是花,是类似山竹果实一样的几个瓣,但是这个棉花瓣或者遭遇虫灾或者营养不良,反正是硬、皱、色泽黄暗,即使质量这么差,但也能卖几块钱。拽这种棉花桃,一会手指头、手背就会被干硬的棉花桃、棉花枝划破进而干裂都是血。可是我却盼着去,因为那块棉花地在成行的枣树下。每当霜降后立冬前,我们在棉花地里找寻这种棉花桃时,总能在棉花棵下面发现宝贝:树顶够不着、遗落在树梢上的枣子。一阵风刮过,再一阵风刮过,树顶那红灯笼一样的大红枣就会掉下来。记得第一次发现棉花棵下有枣子时,我常常是干活最积极的那一个,因为我想尽快在棉花地里把大红枣抢到解解馋。那可是熟透了的、被太阳晒了又晒、果肉特别饱满的大红枣!那可是母亲无权干预的大红枣!运气好的话,能找到四五个。树上大部分枣子用竹竿打落后,母亲都是晒干卖钱贴补家用,只留一点蒸年糕。我的家庭条件与作者肯定迥异,是共情让我能深深体会到这惊喜,这种惊喜的描写为下文的抒情与议论做好了有力的铺垫与张本。
在作者悠闲的沉思中,我越发轻嗅到妙龄十八的馨香。这馨香弥漫开来,飘在空中是温情,驻足绿叶是俏皮,浸润心田会翻动我们的回忆。
细雨洗烟尘,小雨润山河,馨香让我们懂得:轻喜于时光,安稳于日常,不忙,不忙,一程自有一程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