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卿禾的头像

卿禾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6/24
分享

故乡的杨梅

六月,对于江浙地带来说,将近梅雨季节,注定是湿湿漉漉的月份,今年的雨水比往年又格外充沛,一阵接着一阵的降雨,江浙人连入梅的时间都混淆了,本以为梅雨季节已经结束,哪知,新闻突然昭告:今日入梅。

入梅,对于江浙人来说,是杨梅成熟的强烈信号。无论是否是果农,我们都知晓一入梅,杨梅便差不多可以享用了。这是中华文明几千年历史凝结下来的启示,我们根据二十四节气可知气候与农事的安排。天人合一的概念世代影响着我们民族的孕育和生长,也是农耕社会下,不需要识文读字的答案之书。

杨梅,它挑生长环境,挑地理土壤,要让它结的茂盛、入口甘甜、样子饱满圆润乌黑,对土壤、气候的环境是足够挑剔的,尽管江南大多数都是平原、丘陵,气候湿润,可也不是所有的江南位置都能让杨梅结的繁密。

对杨梅树的守护靠一方水土的种植者们,这个时节是最繁忙的时候了。买卖杨梅的果农们,天不亮就要背着好几个背篓上山,赶上梅雨,就要踏着山间湿润的泥土穿着防滑的胶鞋徒步上山,然后摘完杨梅树最底下成熟的果子,就要开始爬树进行采摘,这一步也是惊险的,采摘人需要攀着树干,一步一步小心地站立在树枝上,有些树枝繁密,横斜出去,还需要撩树枝、踩树干地进行摘取,或者攀着梯子进行采摘,总之,采摘的过程都是一场冒险,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具有丰富的经验,身手矫健、手法成熟、眼神尖锐,一眼就可以看出杨梅的品质、甜度、好坏。

被杨梅青睐地方的种植者们,世代以来提炼出精华的种植技术和心得体会代际传播,以便一代又一代的人更好地掌握杨梅生长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栽种、沃土、施肥、除虫,都要与季节做相应,采摘的动作也并非是杂乱无章、随心所欲,而是小心守护着树的枝条,在他们的手下,这一颗颗树不仅是自己劳动的心血,也是接过先辈接力的象征。每一代人都遵守着自然规律,果农们都恪守着时令的规律,而不是投机取巧恶意催熟,也并非秉持金钱至上的想法来压榨每一颗树的价值而不顾后代。

杨梅是故乡多少代人的命根啊。杨梅生长在故乡的一方水土中,养活了多少人,给了多少人宽裕生计的机会。这个角度来看,杨梅,对故乡的贡献,真是不小的,像割稻子一样,种完一季,在收获的季节,会迎来丰硕的果子和回报。

但是,毕竟是农业,尽管现在科技发达,可机械现在仍然无法应用于杨梅种植和采摘,更多还得依靠人工。

如果在梅雨时节,一直下雨,杨梅是最忌讳浸泡在水里的,一旦水分过多,杨梅本来饱满的样子便会大打折扣,马上就焉掉了并且味道会发酸、发臭。

杨梅可真的算是娇气的水果了,并且储存时间相对其他水果来说,杨梅是我见过保存日期最短的水果了,它的保鲜日常温下最多两天,有时过一夜变会变味。价格高的杨梅,不仅是以味道、大小来定价的,还讲究采摘的时机。如果告诉买家,这杨梅是大清早刚摘的,刚摘完就摆在摊位上,这杨梅当然是不愁卖的,买家都喜欢刚从树上摘落的杨梅,新鲜度高、口味也更好。过了一天的杨梅,口味上和新鲜的杨梅是比不了的,它娇嫩的很,经不起任何的挤压和磕碰,也经受不住长途陆路运输,连快递都需要空运才能运输到其他省份,才能最大程度上保证它的口味。

从这个角度来说,杨梅娇贵又稀罕,卖完外地的价高,真的不无道理,甚至在今年的新闻报道上出现了一颗杨梅卖到迪拜60元的天价。突然望着自己手中的杨梅,自己也是在吃金子啊!

在看到这个新闻的时候打开实时评论,其中有一条,非常的醒目:从来不吃杨梅,我一直都觉得杨梅好脏啊。初读生气,回味难过。

试问,如果是自己的爷爷奶奶种出来沾满泥土的果实,还会轻易说脏吗?

我的祖辈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终身都没有离开过土地,四季的时蔬从前都是依靠爷爷奶奶耕种的,他们舍不得浪费自己种的粮食和果蔬,宁愿吃不新鲜也不轻易浪费。

恶语伤人六月寒,一句轻飘飘的话讲出来确实无足轻重。可他们一生与土地作伴与天打交道,每一颗果实都是农民们辛辛苦苦灌溉、培育出来的。如果不能感同身受农民的辛苦,但也不要轻易伤害农民们朴实的心。

果农们,对于自己精心养护的杨梅树,都一视同仁,从树上掉落下的每一颗果子,可能在买家面前从树上掉落的价格此时已经大打折扣,可对种植者来说,就算是落在泥土里的杨梅,我的祖辈、父辈,都告诫我们不要随意去踩踏果实,脚下不要有杨梅的痕迹,我们不愿意吃“地货杨梅”,可是他们会一颗颗捡起来,仍然把它们单独放在背篓里,只要没有烂,都舍不得丢弃,依然可以做成杨梅烧酒、糖渍杨梅、杨梅干、冷冻杨梅,这样也不算浪费,也能保存杨梅的风味。

是啊,对于果农来说,掉在地上的杨梅和长在树上的杨梅又有什么不一样呢!

种植者们,敬畏每一颗自己所有的杨梅树,杨梅树也会结出丰硕的果子来回报他们一年的艰辛。这仿佛也是天道与人道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间相互之间给予与馈赠,从古至今,敬畏自然、尊重自然,自然给予相应的回报,这个定律从来未曾变过。

我的故乡,以杨梅为特产,每年镇子上都会举办杨梅节,然后一条街上驻扎许多杨梅的商贩,来吸引城市里的游客进行观赏、采摘和购买。

因为杨梅,故乡的人都仿佛有一种天生的骄傲感,它可是故乡的一张金名片。故乡里的人走到哪里,都会知道杨梅是我们的特产,杨梅有时也会成为打开与陌生人话题的匣子。杨梅,也让我们对故乡多了更多的眷恋和认同。物以稀为贵,正因为江南并非都符合杨梅的生长条件,所以生长杨梅的地方,特别种植杨梅出挑的地域,都容易被他人铭记。费孝通先生写过《乡土中国》,可如果让我描述我的故乡,那我便会说《乡土杨梅》,在一片普通的乡土之下,有杨梅为特产,我对自己的故乡又多了几分的自豪。

在农业的社会中,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归根结底,人的力量才是无穷的。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农民的耕种在日新月异的科技下,逐渐被谈化,乡村里荒芜的土地,让农民们看不到耕种的希望,退出土地,收拾行囊踏入城市工厂的行列中,尽管他们心里怀着对土地的崇敬,但是回馈的总是让他们看不到很好维持生计的希望。在攀比和激进的社会氛围中,静得下心来耕种的并且真的能从耕种上获得物质丰饶的人更是稀少。渐渐地,机械代替了手中的锄头,那那些不会操作机械,与农田相处了大半辈子的农民又该怎么办?适者生存的残酷定律,该如何对朴实勤劳与土地作伴了大半生的农民适用呢?

农村,是攻坚的难点,也是共富的要点。

如今,在我的家乡省份,领先试行山海协作,依靠国家基建的大平台、电商产业的集中孵化、农村产品和生态资源的优势、依靠数字经济,农村可以自主建立农村经济合作社,把农村户口变成响亮的名片,实现共同富裕。城市化的进程中,我们的确需要机械来帮助我们解放双手实现高效生产,但城镇化的畅化并非是筛选也绝非是淘汰,任何一个农民都有权利享受扶贫攻坚、共同富裕的成果。

电商时代,果农们依托政府的支持,把一颗颗杨梅包装仔细,在电商平台直播采摘和售卖,在大基建时代,依靠完善的物流链和真空冰袋包装技术销往国内其他地域和国际。人工、包装、物流,在国外售出杨梅中的“天价”,杨梅此时的地位如同车厘子一般。

杨梅国内国际的畅销何尝不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的一个缩影呢?

杨梅在故乡,也是十分拿得出手的。这个时候,送朋友、送亲友,都是平日里,我们对帮助过我们的人给予的感恩。

杨梅时节,对于我们家族来说,是除了春节外,唯一一个可以聚在一起吃饭的时候。这个时候,在杭州工作的叔叔姑姑,都会趁吃杨梅的时候,带着自己的家人回来,我们总会在某一天的山上碰见对方,然后相互问候,在中午的时候,大家聚在一起吃个饭,聊聊春节后发生的故事。

然后,下一次再聚在一起的时候,就是下一个春节。

故乡的朋友们,常年都在城市里工作,然而却都在这个时节,奔赴家里,尝这口新鲜,常年不在故乡的我们,都在这个时间点,浩浩汤汤驱车赶往家乡。和父母一起拿上一根足够长的杆子,穿上宽松的旧衣,提几个背篓一起就上山采摘杨梅,最后铺上柴草,尽兴而归。

杨梅仿佛就变成了联系祖辈、父辈与下一辈的纽带。

中国有许多的传统节日,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最为精华的一部分就是家庭团圆的概念,春节一张需要熬夜抢的车票、除夕之夜的团圆饭、清明时节对祖先的祭奠、端午时节圆润的粽子(连赛龙舟都是需要一船众多人的齐心协力)、中秋更是讲究月圆人团圆的氛围。传统节日传递出中华民族从古至今向往家庭合睦、团圆和谐的心愿:古时我们的氏族和宗族的概念,我们四四方方容纳一个大家族的宅院,我们向往四世同堂、人丁旺盛,无一不说明刻在中国人对家庭凝聚力、向心力的重视,这也是刻在我们民族血液中的一种温柔和软肋。

于我而言,杨梅更是祖辈和父辈对我的疼爱。

在我上大学的时候,我的大学离家高铁只有20分钟的车程,但是高铁站到我的学校需要坐2个小时的公交车。给我送一次杨梅,需要出动我们全家人。上大学那年,第一次离家,离开了自己生长的城市,到了隔壁的城市,每到6月,就是考试季,那时候大学的课业多,考试压力重,实在抽不开身专门回家吃杨梅,但是和父母说,自己想吃杨梅了,父母总是妥协的一方,父亲就说在休息的那天,给我送过来。

那一天,父母和奶奶都出动了。奶奶年纪大了,腿脚便有点不方便了,但她还是坚持自己亲自为我上山采摘,4点钟起床,然后赶着晨晖背着背篓和拐棍上山,山路崎岖,奶奶就驻着拐棍一步一脚地走上山,这个年纪实在爬不动树了,就扒着杨梅树最下面的树枝,挑着好的为我放进背篓里。父母就爬上树为我摘乌黑的杨梅,然后用柴草覆盖满,怕颠着杨梅。在日头尚且还浅的时分,抓紧时间下山。家人们采摘好,就回家,父亲洗个澡换身干净的衣服,然后奶奶和母亲就抓紧时间,买了好看的杨梅竹筐,然后挑拣好的杨梅给我放在筐子里,最后由父亲人工运输过来。

我仍然记得很清楚。父亲坐到高铁站,坐了两个多小时的公交车,然后他累的在车里睡着了,带的充电宝还被别人拿走了,父亲简直哭笑不得,早午饭都没吃,还丢了一个充电宝。父亲只有两只手,但是给我带了四筐杨梅。父亲把杨梅送到了我宿舍的门口,还提了两筐送给教授我的老师们。

那一天,那个下午,父亲穿着一件非常老旧的白色短袖,还是别的打广告的时候送给父亲的,我跟在他的后面,他提着两篮杨梅,我拍了一张父亲提着杨梅的背影,我瞬间明白了朱自清先生《背影》里对父亲的感受。尽管我与先生跨越数十年的光阴,可在正对父亲背影的那个瞬间,跨越时空的亲切和感同身受,那刻我与朱自清先生对父亲这个角色有了同样的立怜爱和感激。

初读《背影》时,对这样的父爱懵懵懂懂,背影,是那么朦胧和含蓄,可就在父亲提着杨梅的那个瞬间,我似乎全懂了,那溢出来的父亲对女儿的爱,全部融在了那个背影里,我看着眼发酸,心里也是酸涩,家人忙活那么久只为了送杨梅,父亲忍受饥饿坐了那么久的车也只是为了送杨梅。

家人比任何人懂得,这是一件不划算的事情,明明可以发快递,第二天就可以送到,他们仍然选择了最原始的人工方式,家人把一件特别得不偿失、没有回报的事情做到了极致。

那一刻我觉得人类表达爱最原始和最笨拙的方式似乎就是朝着不计得失的方向去做到极致。也是那一刻,我似乎明白了父亲手中的杨梅就和朱自清先生笔下的那袋橘子的含义一样贵重。

不计回报的爱,我想在人世间里,独此家人的这份了。

母亲也是,昨天听说我这里的杨梅吃完了,于是今天一早就和奶奶一起上山去为了摘了几篮,然后坐公交车为我送过来,让我分给身边人。

“家里有人送了几篮杨梅,我们吃不光,明天给你送过来”。

“囡囡,你还有空回家吃杨梅吗?”

今年亦如是,父亲又如往年一样照例询问我。盼望我回家,如果回不了,他就还是帮我送过来。

又是一年杨梅好时节。如同往年一样,家人又在为我奔波忙碌。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