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韦陇的头像

韦陇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006/19
分享

微雕

十三岁那一年,我随着父母翻山涉水,行程一天半,来到一个叫“水头”的古镇。再走半个小时,进入山里。有个很不小的山村。父亲告诉我,这个村里有一千多户人家,全姓黄,无一户外姓。我听了一阵温暖。

在我故乡的黄氏宗祠里,供奉着一尊奇怪的木雕神像。说奇怪,一因其不是黄氏本族人,而是杨家将中的杨五郎。二因其只不过是一个长仅数寸的微雕,这个微雕其实并未完成,一只手臂还整个儿连在身体上哩,倒像是一个畸形儿。

畸形儿微雕供奉在我黄氏宗祠的神坛上,自有一段颇为离奇的传说。

据说,民国十八年,我的第某代先人为避战乱从泉州举家搬迁,而指点迷津的,就是这尊微雕。传说中,第某代先人曾在泉州一学堂念书,是个顽童。学堂的对面是个庙宇,庙宇里正在雕刻杨五郎的神像。顽童淘气,暗中拾一小木块,每日参照庙里正在雕刻的杨五郎形象临摹刻制,居然神形毕肖。当雕刻到还剩一只手臂的时候,顽童把它揣在书包里,过后却淡忘了。一日,庙里给杨五郎开光,一声炮铳响过,惊醒了正在贪玩的顽童,他急急从书包中取出微雕,照庙里的方法,以一把小刀在雕像的眼睛里轻轻一划,刀痕过处,居然有鲜血渗出,丝丝不绝如缕。顽童受了惊吓,跑回家告知母亲。其母认为事有蹊跷,于是把微雕供奉起来,称“大师公”。

据说微雕后来显了两次灵。第一次是顽童后来当了某银行经理,大概是有点腐败行为,当上头要来查账之前,微雕先于梦中告知,并教他如何趋吉避凶(杨家将如此徇私枉法,实在有点说不过去)。第二次就是民国十八年微雕托梦授以战乱趋避事宜。黄氏举家搬迁,于是有了现今规模的宗族、宗祠。宗祠又称“大师公庙”,居然喧宾夺主了。

大师公庙曾经香火旺盛,但好景不常,文革时,红卫兵破四旧想到了这尊微雕,要把它给“破”了。族头便把它埋在山上的地瓜垄里,一直藏了数年,几经威胁和皮鞭的拷问,甚至累及无辜的家属,但族头守口如瓶,一问三不知,其惨状与英勇状,会让人联想到战争时期许多英雄人物。文革结束,这尊微雕才战战兢兢从番薯地里“出土”,重见天日,披红挂彩重新被供奉在我黄氏宗祠里。于是,关于“大师公”的传说,又多了一个悲壮的故事,得到新的延续。

但据族谱,民国十八年,我黄氏的第某代先人应该还没有出世。举家搬迁到浙江来的,应该是这第某代先人的祖父,是晚清年间的事了。

微雕的故事如何源起,看来无从考据,似乎已可以肯定是个误传或杜撰,只是缺臂的微雕神像确实还在。但这并不足以说明什么。事情往往如此,就像有了雁荡山的飞来峰然后有了一段神话传说;有了银河两岸的牵牛织女星,然后演绎了一个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而像微雕这样的故事呢?前有神怪志异,后有文革期间的真人真事,如此这般,也许就演绎出了一个宗族或一个地方的文化。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都是好的。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