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柳下蹊的头像

柳下蹊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12/29
分享

珠海边随笔九则

——柳下蹊

(一)

有人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而我,没有转过身去看海,透过港珠澳大桥向东望,前面就是零丁洋,一首撕裂心肺,却又令人叹气回肠的千古名诗,一首气贯长虹,启迪后世的名篇,一首饱含沉痛悲凉,既叹国运又叹自身的悲壮诗句浮于脑际:

辛苦遭逢取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一个慷慨赴死,抵卸外族入侵的民族义士的高大形象,仿佛在这珠海的波浪之上徘徊不定,于公,对亡国之痛的不忍,于私,对自己艰难奔驰,奋勇杀敌所遭受的困苦的感慨,读之令人唏嘘不已,也使人潸然泪下。但也昭示着作者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那种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都跃然纸上。直叩每一个读者的灵魂深处。

有人说,崖山之后无中国,亡明之后无中华,其实,这些表象,迷惑了多少代华夏子孙,宋亡,应该是亡于儒家理学,即儒家文化的糟粕,当时的宋人,深得儒学精髓,人人安份守己,克己复礼,君臣父子等级森严,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那种社会氛围,当时的文人学士被驯服成一具具行尸走肉。所有人的一切活动,全被盛行的理学所禁锢,用后来洋人赐予的侮辱之名“东亚病夫”来形容宋人,只有过而无不及。宋人当时被元兵追赶到这珠海边,上万宋皇室君臣黎民等,在无路可走时,都面对大海,一个个哭得天昏地暗,哭,是当时宋人唯一面对元兵屠戮的反抗表现,这令今人是否觉得特别搞笑呢。他们都以一种理学熏陶下的病态淤腐,来面对亡国亡种的剿杀,这是多么的可悲可恨啊,当然,也不乏有顶天立地的文天祥,陆秀夫等,身背皇子,在元兵中奋力突围,然而那又怎样呢,大厦腐朽,一木难支,中国历史无数次证明,儒家文化的忠孝节义,有时确实把人驯服成绵羊,但人类社会又不能没有忠孝节义,这就是社会发展的悖论,这是社会发展所无法避免的矛盾体,中国历史数千年来都是以螺旋式方式前进,其代价是社会不可承受之重的,无数无辜的底层人,都做了腐朽社会的殉葬品,今天,那段惨痛的历史已随波浪淘去,但历史的教训应不能被遗忘。

我站在这当年皇室君臣万人跳海的地方,吟诵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气势磅礴,慷慨激昂,掷地有声的高亢诗句,不禁心潮澎湃,这一激励民族情愫的呐喊,影响和启迪了后世一代又一代爱国志士仁人的高风亮节。

海风习习,海浪轻涌,港珠澳大桥如一条巨龙静卧海上,连接上桥的道路上车水马龙,澳门和珠海的摩天大楼耸立海边。这些繁华的景象,是中国人醒悟后,奋发图强的成果,但经常回望一下历史,经常探寻一下珠海这个有着特殊历史的海滨城市的过去,多少对生活在繁华中的我们,是有一种巨大的警策作用的。

(二)

在珠海,找了份事做,接触到一些澳门人。

看到好多年老的澳门人,到珠海这边来一般都是早来晚归,他们是来购买生活用品及蔬菜水果等。珠海这边的生活日用品,可比澳门那边便宜多了,他们成群结队,大包小包的买回去,与我们内地赶集正相反,我们肩挑背扛,是到街上去卖的。难怪现在有一个词语很流行,叫“背包客”,说的就是这种情况。于是,珠海这边也有了一批“背包客”,毎天往返于澳门和珠海,不过,珠海这边的“背包客”,可是什么都背的,服装鞋帽,百货日杂,电子产品等。

然而,澳门的年轻人们则是晚来早归,与“背包客”相反,他们是来珠海这边消费,到珠海这边过夜生活,因为这边消费便宜。

澳门的年轻人真的很有商业头脑,由于个个精于商道,发现他们的这种逐利文化已深入骨髓,但他们会赚钱,也会消费,有的好象收支近于平衡,少有节余,有时我和他们聊起香港和台湾,聊起港独和台独,他们对这些要么不感兴趣,要么就是很幼稚的见解,认为港独台独就如同帮派或年轻人之间的组织或团体争斗,认为战争就是帮派或某个团体组织夜晚在街头火拼,既刺激又过瘾,什么港独台独,他们根本无法理解战争的残酷性和毁伤性,他们在富裕的日子里生活得太久,在繁华,富裕生活中已经麻木,以为战争就是游戏里的闯关,斗士永远不会死,游戏输了,也只是一场游戏,无关疼痒,不会家毁人亡,妻离子散。但更可悲的是,他们不理解国家的完整,民族独立,和异族各个方面硬的或软的入侵,会给本民族带来巨大的灾难而使底层人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对西方国家虚伪的民主政治深信不疑,不知道今天北非和中东及一些小国弱国底层人民的苦难,正是这种虚伪的民主政治祸根,就是瓜分叙利亚这个主权国家的罪魁祸首。

由此,我想到,中国应永远保持南商北政的政治格局,我们应该认识到这种逐利文化的弊端,因为,高度的物质文明,必然会带来高端享受,正如这部份晚来早归的澳门年轻人,他们在这里歌舞疯狂,而疯狂过后就是萎靡不振,用醉生梦死来形容他们也不为过。所以我明白了,为什么今天的欧洲人,惧怕那个战斗民族怕得要死,那些发达国家的军人战斗力确实是值得怀疑,也明白了当年二战时期,一个团的日本兵,围住了一个师的英国军队,英国军队未战而屈服,纷纷举手缴械投降,但高傲的日本军人拒绝英国军队投降,非要斩尽杀绝,最后还是孙立人将军,从千里之外赶来,也是以一个团的国民党兵力,以非常劣质的装备去救下了这个英国军队。战后,孙立人将军获得了英国皇家颁发的最高荣誉勋章。

如果还往远处想,宋朝重文重商而轻武,满朝文武在珠海边投海自尽的画面,也才刚刚散去,伶丁洋惶恐滩悲壮的诗行,至今还在中国大地上回响。其实,这个世界永远存在的真谛,永远都是以武而昌,真理,其实就是在大炮的射程之内,西方国家宣扬的什么民主,人权,那是西方人忽悠你玩儿的,美国对中国极尽所能的进行技术封锁,为的就是永保他永远站在食物链的顶端,在这个人类家园里为所欲为,西方人宣扬的“享乐至上”,“娱乐至死”,其实也是他们抛出的“奶头炸弹”,让食物链底层的人,在醉生梦死中麻木。

昨天,中国海军又有两艘大型055驱逐舰下水,听之,庆幸而欢欣也。

(三)

男妓,古已有之,现代人把男妓称为鸭。明朝中晚期,男妓开始兴起,始于皇室,宦官,后王公大臣,上行下效,蔚然成风,明王朝的灭亡,也许夹有男妓的功劳。清人入关后,开始整肃社会,康熙乾隆都知道明王朝的腐败颓废而致亡国,所以不许再有男妓。晚清至民国,又有了优伶,以唱戏为主,再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优伶也绝迹。

今天来到南方,发现这一度绝迹的男妓行业,在此却大行其道,这一南方特色,让很多北方人不解。我曾问某正派人士,政府怎么没管管,某人曰,搞活经济,一切自由。我说,为什么又搞扫黄呢,净抓些小姐,这对女性从事性工作不公平,某人曰,男妓(鸭)行业毕竟隐密些,“鸭”没有“鸡”那么招摇。

通过观察,鸭这行业来源于港澳,可见南方人会赚钱,也确实会享受。终于认识一澳门青年,他经营着一家鸭公司,有员工近百人,阵容很是壮观,生意也好,他的日子也过得红红火火,浑身品牌,开着豪车,走在街上,和其他行业的老板没什么两样,他在消费场所,一样有人对他点头哈腰,周边的人从不因为他的行业而对他另眼相看,人们不管是看“鸡”,或是“鸭”,都是等闲视之,司空见惯的。这就是港澳繁华之地与内地的区别,内地人讲究的廉耻,下贱行业,在这儿没有这样的概念。能赚钱的就是爹。

过了一段时间后,才真正看清这些“鸭”者,他们一个个都是二十多岁的靓仔帅哥,油头粉面,看表面确实是那么光鲜亮丽,而他们是既没有文化,也没有教养,也更没有灵魂,开口说出三五句话,就能窥见其本质。他们好似人模厂生产出来的模具差不多,只不过一个是塑胶,一个是肉体,我看着他们在公司里吃喝拉撒的形态,真有点咱们老家饲养的鸡鸭那样的德性,他们可随意吃喝拉撒,完全不顾及场地,垃圾也随手扔,无端增加了我们清洁工的劳动量,可悲也可恨。

后来,慢慢与他们熟悉了,有时就叫他们“鸭哥”,他们有的默认,有的心有不悦,但表面也没有太多不满,这更让我们北方来的清洁工瞧不起他们,虽然他们赚的钱比我们多得多。

看到南方的一些经商之道,我常常想,难怪有人提出南商北政的政治格局,确实有其道理和深刻的社会根源,如果让这股鸭风在全国盛行,估计那离亡国也就不远了,无论在什么时候,过度的骄奢淫逸,就是一切毁灭的基础,四大文明古国的巴比伦帝国,王室与百姓,筑高台而行淫乐,哪怕他们当时有着很高的国家文明,最后还是从这地球上消失了。

正能量,政治,必须不能被完全商化的,而商业文明,也不是一个正常社会的唯一,安稳生活的长久,还是应该建立在正能量,及社会风清气正之上,因为,历史的殷鉴不远。难怪好多人自觉抵制天价明星,憎恨天价明星,厌恶娱乐至死的不良风气。

但愿南商北政的格局,让我们各取所需吧。

(四)

我在这K丅V做清洁工,搞卫生,有时能在包厢内捡到客人落下的小物件,比如香烟打火机等。这不,今天又捡到一包香港生产的香烟,包装比我们大陆香烟要精巧,我不抽,但我为了不浪费资源,把香烟送给一位喜欢抽烟的工友,工友很高兴,口里连连称谢,一边把玩着这包装精巧的'洋烟’。

渐渐地我发现工友的表情有了变化,刚才的高兴劲儿变成了犹疑,似乎不想要了,难道这烟坏到不能抽了么,我拿过来瞧瞧,没看出什么异样。工友说,这烟盒上面的字,看着扎眼,我一看,也是,烟盒上赫然写着:吸烟容易得肺癌,肺癌死得很痛苦。并且还有恐怖的配图,是啊,每次拿烟出来抽,瞄到这样一句话,那烟抽得还有味吗,我赶紧把烟扔进了垃圾桶。

在繁华的南方,这烟盒上的广告词,却有着南方的特色,这是值得肯定的。北方的香烟广告,只有近些年,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由美化变成间接美化。吸烟有害健康,也只是轻描淡写,这就是多元化的优势,在这纯商业化的南方,有那么一抹人性的亮色。是不是显得难能可贵啊。

(五)

既然来到了珠海,就顺便去看看民国内阁总理唐绍仪的故居吧。

乘车一小时,就到了唐家湾镇,唐家湾,村子邻海,整洁,说是近两年才将这里开辟成旅游景区的。顺着不宽的街道,很快就站在了唐绍仪的老屋门前,但门前提示:室内维修,谢绝参观。引导的友人告诉我,这维修都有两年多时间了,这么慢啊。其实,我看到发黄的告示牌,心里就明白了几分,也生出一些感慨,做人,绝莫不要太贪,特别是名人,唐家的老屋虽在,但相比两边高大的现代建筑,却显得那么清冷,寂寞,或有点猥琐。因为唐大总理晚年失节,在中国人艰难抗日之时,唐大总理与日本人眉来眼去,想成立华中伪政府,协助日本人统治华中地区,服务日本侵入中国的战略,

古人言:千秋史册,有三不能饶:误国之臣,祸军之将,害民之贼。读圣贤书,有三不能避:为民请命,为国赴难,临危受命。唐大总理读的是圣贤书,为了一己之私,却反其道而行之,这在具有五六千年文明史的中国,是难以被人容忍和接受的,后被国民党军统头子戴笠派枪手赵理君登门将其击毙,令人唾弃,也令人遗憾。

唐绍仪晚年走出的这一步,当时令很多人不解,今天看来其实很简单,作为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大臣,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被后来者所顶替,被一些新生代赶下了历史的舞台。汹涌的历史大潮,迅速而无情地将这些北洋的遗老遗少们淘汰出局。但贪字当头的唐大总理,怎肯甘于寂寞,怎肯轻易丢掉昔日的权威与荣光,怎肯甘愿被后浪推到沙滩上消失,于是想借日本之手图谋东山再起,殊不知一个早已落伍了的旧臣,与风云变幻的时代脱节到形如古董,心却有贪天之欲,是可悲还是可怜呢,这种对自己没有一个清醒认识的人,除了坑自己半生功名外,还会给社会造成一些麻烦和损失,那样就可悲可怜加可恨了,那样就会遗臭万年。

同样是北洋遗老,段祺瑞晚年闲居,任凭日本人怎么软硬兼施,段祺瑞都断然拒绝再次出山,做日本人的走狗,他的民族气节得以保持,以致今天两人在后人心中的形象是那么迥然不同。

唐绍仪的老屋,现还存有两幢,一幢是他祖父所造,一幢是唐绍仪自己造就,但留存到今日,却似乎更显尴尬,如果唐总理承认现实,认识到后起之秀,如蒋介石,毛泽东的确都是治国安邦之能人,自己理应闲居守老,偏安余生,或唐总理清醒自己已与时代脱节,适应不了现代民主革命而深居简出,也许,今天的唐家湾,决不会这么清冷,做人,就怕一失足成千古恨。

(六)

在珠海这座繁华城市的清凉雨夜,我撑一把大伞,漫步在雨中,别有一番滋味。

街上行人稀少,不闻白天的嘈杂,只有雨的漱漱声,使人有一种莫名的舒畅。记得儿时,半夜醒来,寂静之中,听瓦上雨声淅淅沥沥,衬托得乡村的夜,更静谧,静寂到虚幻。细细的雨声,如一个慈眉善目的老者,在与你娓娓而谈,引你灵魂出窍,让你的身心彻底放松下来,使劳累了一天的你,羽化而轻飘,如痴如醉之情,无法言说。

今晚,在这城市的雨夜,又听到雨点在伞面上淅淅沥沥,久违的陶醉之感,几乎令人忘我,街道两旁闪烁的霓虹灯,也使我视而不见,如同独自一人,行走在茫茫旷野,天地之间,唯我与雨独具灵魂,在相互勾通,相互对话,相互叙说上下千年的过往云烟,也仿佛是行走在故乡的田野,放飞我与大地,与自然拥抱的炽爱之情。又似乎是在故乡那低矮的民房中,静卧斗室,接受雨声对我漂泊无定生活的抚慰与舔疗,让我感激的泪水,和着伞面上的雨声共淅沥。

在这寂静的雨夜,我撑着一把大伞,踽踽独行在珠海的街道上,遥望故乡,忘我而虚化。

(七)

在这商业气氛浓到令人窒息的南方,我手捧一本余秋雨散文集,似乎是很不合时宜。沉醉于看书写字的人,大多被人看成是神经病,或不正常,不知这是不是文化的堕落,还是人类文明必须要经历的阵疼,只有历史可以回答了。我辈实在太渺小,但我在这千里之外的南方举目无亲,下班之后的闲余时光,甚觉无聊,无奈之下只有闲书可自慰也。

集体宿舍里没有电视,捧着散文集,心境也渐渐安静下来,不知什么时候就已灵魂出窍,竟随着余秋雨渊博的见识,去畅游世界,去认识异域的特色文明,来反衬中华文明的伟大和某些局限,此情此景,使漫长而无聊的夜,却别有一番滋味,而这种滋味,又是一般人尝食不到的,特别是在这只有买卖,交易的南方。

几十年改革开放,沿海特区学习港澳,经济上几十年,走了西方人几百年的路,让全世界为之惊愕。但在文化上的缺失,也依然和早年的香港一样,香港文化沙漠的帽子,戴了好多年后才改变的。

宋朝的重文重商,双轨并行,对比如今的港澳,也还是可以被接受,只是如今的港澳,完全承袭了西方人的商风之后才如此冷酷的,没有人性的,唯商是图的,所以东西方文明各有千秋,这才是客观的,西方的东西确实不是统治世界的法典,西方不是这地球上的唯一,我相信,华夏文化厚重的历史底蕴,一定会给希望沉淀的国人以文化自信,走出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路。

(八)

在无聊的闲余之时,为什么会看余秋雨的散文集呢。现在好多人,特别是在这重商重利的南方,如果不是相关人员,根本就没有什么人了解余秋雨,更不知道他的散文集,我今天还在读他的书,也许很多人会不理解了。

余秋雨的散文集是在十几二十几年前火的,那时读余秋雨才时髦,而我那时在漂泊,无暇无资坐下来读书,现在是机缘巧合,有点余闲,就坐下来好好看看,也算是了却一下多年前的心愿,二来也打发了一些无聊的时候。

走进书中,才知道余秋雨对人类文明的研究,确实是独具慧眼,他的文章确实是没有过时之说的。相反,在人心浮燥的时候,而是更应该坐下来读读书,了解一下人类文明的传承,是何等的悲怆和艰辛,而使我们更自觉地珍惜中华文化的传统价值观,作者把中亚的(中东)古文明,(古埃及,古希腊)的文明,仅用四字概括:“千年一叹”。其间的艰难困苦与得失,只有中亚人自己体会得深刻。这千年间无数生灵涂炭,无数冤魂屈鬼,及无数尊显权贵,皆在这四个字中埋葬,一方面这是人类的无奈,一方面也教化人类,淡然,才是人类的主旋律,而现实生活中,却没有人能够做到,虽然有的人能明白这个道理,但明白和做到,相隔十万八千里。

无论强者还是弱者,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都走向了平衡。以至我这个在此披星戴月,专干脏活累活的清洁工,都感到了一身的轻松。千年之后,不不不,百年之后,都没有什么东西是不能放下的。

活在当下,珍惜眼前,乃我底层人之要务也。

(九)

跟着余秋雨的笔,也算游历了一遍中东。或说西亚,北非,抽象地感知了一下古中亚,古希腊,古埃及。

在那个无垠的沙漠之中,到处都是三四千年前的遗物遗迹,只是令人扼腕叹息的是,这些遗物遗迹的文明之脉,都已断代。这地球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巴比伦帝国虽然是彻底地消声灭迹了,而埃及也已与四五千年前的那一脉,有所异迥。反观中华文明,六七千年前的文明史,只有传说和神话故事,就是夏禹以前的文明史,至今仍是有点模糊。娥煌女英,斑竹一枝千滴泪,黄帝神农,尝百草以制中医,兼开创农耕文明之始。后羿谢日,共工怒触不周山,而至天崩地裂,女娲补天等,全都是口口相传的神话故事。而在西亚沙漠中,确还有与他们同时代的物件存于世,虽然物件上留有象形文字,但时至今日,没有一个历史学家能识得一个,所以说今天的埃及与古埃及是断代的,也就是说有点象是两个埃及吧。

中华文文明虽然留给后世一段模糊的传说,而确实让人感觉到依唏,但自进入甲骨文起,发展到竹简,便有词“馨竹难书”,便有词“汗青”,再一直往后,一脉相传至今,延绵不绝,确又是大幸,确又是这地球上人类文明的唯一。这是其他三个文明古国所不能比拟的,印度至今的国语和文字,可能是四五种以上吧,英语却又是上层权贵者受教育的专利,也是典型的被殖民的伤痕,这也是印度国家发展壮大的硬伤。所以说,中华文明是伟大的,也是能延绵不绝的。也是数千年时间证明了的。

当然,一种文明断代,并不是天灾所为,而是残酷的杀戮,什么“斩草除根”,什么“赶尽杀绝”,灭绝一种文明的残忍与残酷,今人是无法感受到的。就中国最近的一段历史事例就可看到,《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当年的满清对汉人的屠杀,也是斩草除根式的,并随即颁布《剃发令》,令命汉人男子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一律随满清习俗,只是汉文化太强大了,只几代人,满清反被汉文化所同化,满清习俗反而成了华夏文化的一分子,让华夏文化注入了新鲜元素后更加强壮………

通过看完余秋雨的《千年一叹》及《文化苦旅》,才知这人类文明的历程,从蒙昧时期发展到今天,是由无数仁人志士毕生奉献的结晶,而每一单个的文明,都值得当今世界尊重与爱护,不应该有贵贱之分,更不应该有殖民和被殖民之欺,西方人在全世界还保有的殖民地,也确实是应该放弃了,由此,我更加自豪我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华文化,也更敬畏古老的华夏文明,做一个真真正正的中国老百姓。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