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爷爷你看,咱们商河要通高铁了!你再去北京就不用跑到德州去坐了。”孙女眉飞色舞地捧着手机,快步走进书房。
“哦,爷爷知道,这只是规划,离开工落地还远着呢!傻丫头。”我放下手中的鼠标,笑着回应着孙女的这份激动。
“不是,这是齐鲁网刚刚发布的新闻,你自己看嘛!”孙女撅着小嘴,把手机举到我的眼前:山东“四横六纵”高铁网在2020年呼之欲出。一行大标题历历在目。
我接过手机读了下去:今年山东将开工建设5个高铁项目……济南至滨州线将设商河南站。另外,德州至商河高铁也将在年内开工。“T”字型高铁网建成后,商河将彻底改变不通高铁的历史, 北上进京、南下抵沪都将非常方便。
读罢新闻,我的眼里早已满含泪水……
商河,一个曾经闻名全国的农业大县,过去就是因为交通不便而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一顶“贫困县” 的帽子戴了20多年。作为30年前来这里成家立业的一名“新闻老兵”,我对“第二故乡”有着深深的感情和道不尽的感慨。
记得1986年我刚来商河时,曾在县棉纺织厂工作了一段时间。那时厂里正在紧张搞扩建,安装急需一批水暖器材。而生产这类器材的只有辽宁鞍山一家。由于之前我有过水暖安装工的经历,这趟苦差就落在了我这个刚入厂的年轻人身上。经过一番查询,我得知从烟台坐轮渡去辽宁最节省时间。可商河没有直通烟台的长途汽车,只能绕道济南去坐火车,到烟台后再坐轮渡去大连,然后再换车去鞍山。为了赶时间,采购齐全的水暖器材我没办托运,分别装进两个袋子里往身上一背就上了火车。结果让人家查到后不但补办了托运,还罚了钱。唉!这件事直到现在想起来都觉得憋屈难受。不单单是憋屈,来回往返这十几天,本来就晕车晕船的我被折腾了个半死。从此暗自发誓,以后宁可丢了工作回老家种地,也再不受这个洋罪了!
也许是上天有意眷顾吧,1988年,我因为爱写点小稿被商河县委宣传部借调。平日里,下乡采访和去济南送稿又成了“新常态” ,还免不了和车打交道。那时的乡村公路几乎都是土路,下乡采访能把人颠个五佛升天。遇上下雨天,车陷进泥水里只能下来推着走。采访归来写完稿子,为了赶时效还经常早起乘车去济南送稿。好在天天坐车锻炼,一向晕车的我竟然慢慢适应了。
如果说,交通不便对我来说只是一个舒服不舒服的问题,而搁在农民身上那就是天大的事了。在一些比较偏远的乡村,生产的瓜果蔬菜时常因为运不出去而烂在地里,人突发重病不能及时得到救治,去县城买化肥农机具要搭上一天的功夫。有一次去采访两位种菜大户,说起这些难处,他们竟然流下了眼泪:到啥时咱这里也能铺上油漆路呀!
1990年之后,随着各级公路建设的大力推进,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然而,由于交通工具除了汽车再没其它选项,出行还是一个大问题。那年夏天的一个夜晚,远在平原县老家的奶奶突然去世,我第二天下午才接到电报,第三天一大早就去赶头班车,到德州后又转车回到家乡时,奶奶已经下葬,给我留下了终生的遗憾。
2009年我从商河广播电视台离岗内退后,一度受聘于北京中国教师文学网和国家统计局某中心,从而成为“北漂”中的一员。平时工作忙,好不容易盼到节假日,想回商河与家人团聚也要搭上一天时间。2011年北京到德州通了高铁,乘车时间虽然缩短到一个半小时,可从德州东站坐公交去市里长途汽车站需要半个多小时,再乘大巴到商河也得两个小时左右。后来,德龙烟铁路建成通车,商河终于也有了火车站。可普通列车从北京到商河需要近五个小时,直板硬座一路颠簸,对我这等老年人来说也是一种折磨。
“那就坐飞机吧。”按照孩子们的建议,近两年结束“北漂” 之后,我也曾搭航班外出旅游过几次。可从商河打车到济南遥墙机场,也得一个多小时……唉!每次出行就想,到啥时商河也能通上高铁就好了。也许,这辈子也只能是一个梦了。
没想到,这个梦竟然这么快就要成为现实。这是多少商河人共同的一个梦啊!能在有生之年从家门口乘上高铁,去漫游祖国的大好山河,这是多大的福气,怎不让我这个六十多岁的老头儿喜极而泣呢!
(2020、5、29,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