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富华的头像

杨富华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11/27
分享

久违的蓑笠

近日上网浏览发现一条信息: 青岛一位七旬老人,因为一门手工绝活——编织蓑衣上了微博热搜。而全套的蓑衣加斗笠在网上标价竟达数百元。

蓑笠,在中国历史上由来已久。早在春秋时期的《诗经》中,就有“尔牧来蓑思,何蓑何笠”的诗句;唐代诗人郑谷的“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宛如一幅水墨画;而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则写出了逸隐者的至高境界。然而,这样的“境界”对农人们来说,就是酸秀才们闲得没事吃饱了撑的。

千百年来,饱受饥寒困苦的农人们,为了填饱肚子,无论风雨交加还是烈日当头,都要死靠在“春种秋收”的农田里。而作为挡风遮雨的蓑笠,即便是家贫如洗也不能少了这两样家当。在我们北方地区,最常见的蓑衣多用蓑草或蒲草编织而成,农人们除去用来挡风遮雨之外,干活累了还可铺在地上小憩一会儿。据说,有的极贫人家,十八岁的姑娘没有裤子穿,只好用蓑衣来遮丑掩体。

与蓑衣相搭配的雨具,便是我们熟知的斗笠了。斗笠又称苇笠、草帽,戴在头上既可遮阳又能挡雨。记得小时候,每逢下雨天,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家乡父老遍地皆是。而在晴天的烈日之下,一顶顶斗笠底下是被汗水浸透的破旧单褂和背心……我们的前辈们,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其中的甘苦只有自己知道。

“下雨了,冒泡了,王八戴着草帽了”。那时小,不知道大人们土里刨食的辛苦,更不知道“王八” 是骂人的话,只是觉得好玩。结果,刚喊完就招来大人们的一通笑骂,哈哈……其实,类似这样的“顺口溜”,都是大人们编出来的。为了糊口而终日辛勤劳作的庄稼人,其实也懂得苦中作乐,用各种近乎粗野却又幽默的方式哄自己开心。

那时候,没有电视也没有手机,农人们的娱乐生活除了玩玩纸牌或聚在一起说说笑笑,偶尔看场露天电影之外,就是春节期间来乡下演出的几台小戏和亲身下场子扭扭秧歌了。这时的蓑衣,作为道具又派上了用场。记得有一年村里组织的秧歌队里,就有那么一位身披蓑衣、脸上画着红白油彩且呲牙咧嘴的“怪物”,手持木剑踩着锣鼓点,还专门往小孩子近前舞把,吓得我们嗷嗷直叫,哈哈……

春节过了,元宵节过了,随着田野里的第一声鞭响,披蓑戴笠的农人们,又投入到“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的“四季轮回”之中……

斗转星移,随着农业机械化和现代科技的不断推进,蓑衣和斗笠这种古老的防雨用具,逐渐被雨衣、雨披等塑料制品所代替。而以往农田里那种“人耪地、牛耕田”的情景也成为了历史。“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唐代诗人李绅的这首《悯农》,还有北宋词人苏轼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等等,对于“00后”之后的孩子们来说,无异于“天书”,只能靠语文老师逐字逐句的耐心讲解了。

值得庆幸的是,近些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热潮的兴起,蓑衣和斗笠作为展示农耕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陆续进入各地兴建的“乡村记忆馆”和“农家乐” 等旅游场所,乃至成为收藏爱好者的“宝贝”。承载着乡愁和中华文明印迹的蓑笠,又回来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