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火七月,上蒸下煮。每天依然坚持万步行走。不过,此际只好在喜鸟山脚下一条长约一公里、宽约一丈多的林荫大道上,来回行走了。这条大道,东西向一段两侧都是国槐树;南北向一段两侧则是钻天杨树。两个树种皆为高大乔木,正是枝繁叶茂之时。且没有外来车辆通行,妥妥的夏天行走好去处。
最有感觉的,还是槐荫道这一段。纵使再耀眼的太阳,也只能透过星星点点的光斑。是一条“全天候”的林荫廊道。又值国槐树花期,一阵风刮过,头顶上总会“砸中”几粒槐米花。更伴随着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炎暑天里流连于此,自然是最惬意的事情了……。
当年奉命组织建设安置住房时,巧合与当地政府和村民改善环境的需求相向而行。最终实现了小区、村民、公园三相宜的目标。但新成的社区,总是缺乏文化底蕴,故一直建议园林部门,留意这方面的建设。其中,无名山峦,我已建议命名为“喜鸟山”了。脚下这条一公里的大道,虽想取名“槐杨大道”,但我更想分段取名。原是在文化意义上,钻天杨树和国槐几乎不在一个品位上。如果说前者是“下里巴人”,后者应是“阳春白雪”了。所以一直在琢磨,给国槐路段单独取一个“雅名”。
国槐是我国唯一“国”字头的树种。主要是基于这种槐树原产于中国。为了区别原产于北美的刺槐,故名“国槐”。更深层次的是,国槐在远古就赋予了由“神秘”到“神圣”的色彩。《说文》称:槐,木也,从木,鬼声。《本草纲目》说:槐之言怀也,熏怀来人如此也。槐树,熏怀人之树。鸦槐花,熏怀人之花。在古人看来,槐树神奇异常,寄托着对故人的怀念。同时,古代人在生产生活中与国槐朝夕相处,对国槐有了细致的观察,注意到它的旺盛生命力,又视其为祥瑞的象征。不断产生着国槐崇拜文化现象。
国槐在古代更有三公宰辅之位的象征。周代朝廷种植三槐九棘,公卿大夫分坐其下,面对着三槐者为三公座位。如此一来,古汉语中“槐”、“官”又相连系起来。如槐鼎、槐位、槐卿、槐兖、槐宸、槐掖、槐望、槐绶、槐岳、槐蝉、槐府、槐第等词语,都是用“槐”指代“三公”作为前缀进行雅饰的。当然,这些都是“旧日黄花”,自带腐朽,姑且不论了。
另一层象征意义是,国槐承载着科第的吉兆。隋唐以来,科举考试制度,一直是读书士子博得三公之位的通道。因此,后又以槐指代科考。考试的年份称槐秋,举子赴考称踏槐,考试的月份称槐黄。唐代李淖《秦中岁时记》中有名句:“进士下第,当年七月复献新文,求拔解,曰‘槐花黄,举子忙’。”
似来灵感。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啊!这不,纵使在今天,考试制度依然是最公平的社会制度。更希望热爱读书蔚为全社会的风尚。国槐路段,林荫遮天蔽日,清爽宜人,又无车辆滋扰,该是多么好的读书地方啊!就取名“踏槐路”吧!假如,巧有几位同学曾在这条槐荫道的长椅上,静静地坐着“捧读”过;碰巧又有同学考上了“心仪”的名校。久而久之,或许成为一番佳话的。或许有一天,“踏槐路”会实至名归,成为一条文化传播之路、书声朗朗之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