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余自农的头像

余自农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311/12
分享

臭椿

深秋时节,远山看起来依然是碧绿碧绿的。但稍走近些,那万翠丛中的枫红,还有银杏树叶的金黄,自然凸现出来。然而,最惹眼的却是夹杂在青、红、黄叶中的一抹白色。如果你再抵近些,可发现,它们原来是臭椿树。只见一棵棵臭椿树的叶子已先行脱尽了,但树梢上却挂着一串串灰白色的翅果。退几步望去,宛如披着白发的仙翁。

是的,这臭椿树自古就是名树,天生带些仙气。不过,早先人们称臭椿为“樗”。关于“樗”的典籍自然不少。在《诗经·小雅》中就有“我行其野,蔽芾其樗”的诗句。然而,真正让樗树占据经典文本的,还是庄子的名篇《逍遥游》。庄子说“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意思是说,樗树材质粗疏,不堪于做木匠材料,因而避免了刀削斧凿之害,得以生存。

自此以降,樗木的文学形象就定格在“因无用而得以保全”了。更有名句:“樗材得椿寿,檀桂苦雕镌。”还有唐代白居易的进一步发挥:“香檀文桂苦雕镌,生理何曾得自全。知我无材老樗否,一枝不损尽天年。”直到宋代欧阳修的《伐树记》,才颠覆了这一文学形象。欧阳修在文中借客人之语指出,传统的说法并不一定正确,以无用之物害有用之物,怎么能逃脱得了被砍伐的命运呢?!

记得春夏之际,这臭椿树稍上盛开着嫩黄色的翅花,远远望去,好像翠发上插满鹅黄色簪子的亭亭少女。只是随风飘来略有些刺鼻的气味,让人有些不适。更有比较,同样带有椿字的香椿,春发时的嫩枝芽,不仅香气扑鼻,而且还可以用作加工各种美味的食材。自然更没有人待见臭椿了。故而臭椿就一直处于自生自灭状态。说来也巧,这臭椿树就是生命力旺盛,无论土壤多么贫瘠,它总是生长得风生水起。

其实,臭椿和香椿树虽都共有一个“椿”字,但在现代植物学里,却并不是一个属类。香椿,楝科;樗树,俗称臭椿,苦木科。只是二者的外形和叶片极为相似,常被人混淆。记得小时候,误把臭椿当做香椿树去攀爬,下得树来时,浑身发痒,且越抓越痒,不一会儿,脖颈和胳膊上就冒出了一串串红疹子。遂也长了记性。臭椿树只能远观而不宜近倚。

在这个意义上,臭椿不仅仅是因为无用而得以安然,更是因其自身具有特殊防护能力,遂得以在丛林中生存。或许害虫、雀鸟、鼠兽都要避而远之。据说,人们只要在树林中点植上几棵臭椿,就可以起到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效用。况且臭椿的树皮、根茎、果实皆可入药,椿叶还可以饲养樗蚕,丝可织椿绸。并非无用之材。

只是这臭椿的名字,似乎矮化了它的形象,让人们误以为它是香椿的另类。幸有古人早赋予其雅致的称谓,“樗”。这樗字虽然认识起来比较生僻,但其承载的意义却十分难得!不仅把两个不同类属的树种区分开来,与现代植物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且,似是一颗不朽的文化纽结,系着先秦,连着当代,向着未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