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寒丞的头像

寒丞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309/22
分享

乡土是否仍为中国的本色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以乡土为对象,从具体的社会里提炼概念,再用概念理解中国社会。在现代化建设以前,中国正是一个完完全全的乡土社会,而在新生而迅速发展的时代下,现代中国的社会是否仍为乡土社会?乡土性是否还在其中延续?就《乡土本色》一章而言,所谓乡土,是否仍为中国的本色?

“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在中国的基层社会,人与土地不可分割。在乡下,农民依靠土地作为谋生方法,直接取资于土地,忠实地向土里讨生活,土地就是他们的命根。即使搬迁到了城中,也愿想方设法在家中院中种上几株蒜苗、几颗青菜。换而言之,农业社会变迁至现代社会,人与土地不可分割的乡土性仍在地理位置之外的思维中、心理上得以延续。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

中国农民因各种现实因素决定了居村而居,乡村之间人口的不流动性使得了村与村之间的孤立与隔膜,而村落内部的熟悉与亲密。在现代社会,依旧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人更看重的是亲情、乡情,所谓的乡土化模式不过是从乡村以另一种形式迁移至了城市。

举个最常见的例子。在每年的春节时分,各交通线路陷入空前的大繁忙,这便是被称为“人口大迁徙”的春运。在外的游子纷纷赶回遥远的家乡,只为追寻各自熟悉而亲密的乡土。城市中出现突然的安静,而在乡下,家家相聚,和乐融融,这是城市中大多数人的真实写照。这恰好证明了,看似一场巨大人口的流动,却在隐隐中正代表着人们与家乡虽因距离远近而相隔,但无法阻碍亲情、乡情构成的乡土网的不流动性,也证实了中国在文化与习俗上尚未改变形成数千年的乡土性质。

“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

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具有“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由此依靠口头约定,取得相互信任,而重视心安,这是常态。当代中国社会,是在契约关系和理性的意志,与情感、自然和信任共同支配下形成的。一个人会帮助另一个素不相识的人,是因为共情,亦或是信任;而一个人的行为受到法律约束,这是一种契约关系,并且是一种强制性契约。

而在主观的情感和客观的理性下,二者相辅相成,中国当今的社会延续着乡土性,融入新兴的现代性,因而得以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乡土社会生活方式无法应对急速变迁的现代社会,但相对于乡土社会的存在,城市化在中国仍是短暂而新兴的存在,而且现代化城市化进程并未充分完成,难以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心理上、文化上深根蒂固的乡土习惯。

在经济与科技极速发展的今天,不少人误认为传统的乡土中国已经分崩离析,不复存在。然而,在每个人血脉中、心理上的乡土中国依然如故,乡土性在变迁中不断延续,体现于人们日常的行为习惯,蕴藏在人们不断发展的思维体系中。或许,这种深层次的乡土性的价值认同将随着时代现代化进程而演变,但这延续千年的根基难以因此而消亡——乡土仍为中国的本色。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