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龙虹宇的头像

龙虹宇

网站用户

报告文学
201911/10
分享

母亲的奉献

 龙虹宇

母亲姓冯,名昌琼。她还有两个外号:“能干人和冯铁匠”。 对于能干一词大家都知道。家家的母亲都是有不可磨灭的奉献。但是我母亲与其他母亲奉献不一样,她不仅将青春奉献给了家庭及老人和儿孙,而且更重要的是,将毕生精力都无私地奉献给了古镇和古镇的人民,奉献给了社会,奉献给了伟大的祖国。

母亲,现享耄耋年华,银发里疏稀的黑丝点缀着,额头上一道道苍桑的五线谱,映照着笑口常开慈祥的脸庞。她知识充盈、才艺广泛、气质非凡;德高望重,显得亲切和蔼,又一个《红楼梦》的贾母。儿孙们虽然不在身边,家里大大小小事情搞得一清二楚。三五两天儿孙们请示汇报、热线频繁;一样样家务琐事有条不紊。她一有空,就戴着老花眼镜看书看报,天天坚持收看《中央1台》7点至7点30分的晚间新闻,国家大事了如指掌。

母亲从川西平原的大都市成都,来到了边远山区潼南县的宝龙古镇。她为了爱情、为了一个盼望亲人已久的军属老人——我年老多病的爷爷。她放弃了工作,担当起全家人的生活重任。她本来可以留在自己的老家成都,或留在父亲工作的县城。但是,自母亲从青海回来的那天起,她就打算将青春献给远方爷爷的护理、献给这个给贫穷偏远的古镇,献给第二个故乡古镇的人民。

1962年四川连续旱灾,农民颗粒无收。组织上知道后,考虑到爷爷一个老人在家,就下发调令、将父亲调往老家潼南县城,在民政局工作。母亲为了照顾爷爷,就主动放弃原有的工作,回到了父亲的老家。

老家坐落在距离县城还有40多公里的街上,当年交通不便。母亲身孕前往,肚子里有7个多月未出世的我。父亲和母亲各骑一辆自行车,父亲车后托着大姐加行李、母亲车上托着迁徙的包裹,从县城潼南出发,经过灾后的穷山恶水,来到了路途遥远的古镇——她的第二个故乡。

母亲是平身第一次骑着自行车走这样山高路陡的公路。由于路途遥远,对于身孕七个多月的母亲、体力的消耗是个惊人的挑战。当年遥隔千里之外的人都知晓半月石这座大山,山高路险,我母亲在思想高度集中下山后,刚进入矮子桥时,桥矮路狭,腐朽的栏杆,对母亲思想上产生潜意识的压力,加之过度疲劳,自行车方向盘未有效控制,刹那间车子差点撞在栏杆上,幸亏母亲反映极快,挽救了肚子的我,避免了不幸。坚强的母亲以惊人的毅力,沿着崎岖蜿蜒的公路才 回到了父亲的老家。

母亲由一个大型企业的会计,变为一个家庭主妇,这是清闲与奉献的选择。这一决定,事实证明了我的母亲是一个善解人意、有责任担当、具有博大情怀、无私奉献的母亲。

回到古镇上,当地的口音和方言,母亲往往听不懂,在众乡亲的帮助下,母亲虚心请教很快与乡亲们熟悉沟通。她因地制宜并掌握了一些当地的烹调技术、存储咸菜等活。

她买菜做饭,管家洗衣,里里外外一把手。据母亲回忆,当时家贫如洗。三砣石头顶口锅,穿透架子的竹编泥巴墙壁,白石灰几乎掉尽,只剩下胫骨的竹块也有几个大小不等的窟窿。临街廊上的那堵墙啊,窟窿越来越大,那些调皮的孩子就是要做这些傻事以此为乐。他们除了赶集天要将地盘让给摆摊设点的商贩外,其余时间就是他们玩耍的天堂。

三砣石头顶口锅的灶房,紧挨着街廊,街道檐母亲大着肚子,背上背着大姐,做饭时一坐下去,爬起来非常吃力,聪慧的母亲想了个办法,在坐之前,将手里拿根粗大的木棒,在起身时杵着,相当于一个人支撑的拉力。墙壁的窟窿越来越大。冬天遇着下雨天,面对着强劲西北风从几个大洞扑来,身感寒冷的母亲坐在牙漏风的灶前、躬着背、偏着头用嘴吹着浓烟夹杂着的星火;时而送着引火柴,时而站起身子铲着锅里的菜;母亲被迎面的浓烟笼罩着。一手拿火钳,一手擂着眼睛。烧的材多数是爷爷捡回来的未干的树叶和枝条,在灶里边烤边烧,浓烟不断,甚至火种熄灭。熄火很难点燃,要么风大、要么草草一飘而过,母亲心急如焚,但是她无怨无悔,只有汗水没有眼泪。历经千辛万苦的母亲。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

镇上人知道大城市来的大小姐,艰难地干这粗活,实在太委屈。邻居们纷纷送来扇子、木材和干树条;相亲们送来了他们出产的新鲜蔬菜、水果等,宽慰和滋润着母亲的心?,他们像对待亲人一样处处关照着母亲。

母亲很快随乡入俗与街坊邻居结为好友。她一边刺绣,一边义务地帮乡亲们看管小孩。小孩的摇篮和椅架几乎将她紧紧包围,母亲绣花不像南方当地人,一个小绷子端在手里绣,她是一个大花架,摆在两根长凳子上,然后她坐在中间,一手在花架上,另一手在下,上扎下拉、只见银针飞舞,千针万线不计其数。

母亲是那样慈祥,婴儿们在她那儿吃饱了基本上都是甜甜的一觉醒来,然而她忙个不停。抽屎抽尿,冲奶粉喂开水。有的孩子在梦中就拉在了身上,只见母亲立即换尿布、洗屁股;然后冲奶粉。。。。。。。她对每个孩子的尿尿和喂食时间,了如指掌。孩子哭了她就像孩子的母亲一样耐心地哐着,时而抱着拍、时而唱歌、时而手拿玩具逗着玩。

母亲刺绣打毛衣,先是感恩不要钱,后来她的刺绣和织毛衣的绝活渐渐出名,十里八乡外,嫁女、接儿媳、办喜事的人都找上门来求助。因工作量大,加之一家大小的开支正需要经费,于是母亲只收取材料费和极少的工钱,她孜孜不倦,心细如微绣出了一幅幅精美的锦图。。

尽管家里积压的活儿几大堆。母亲还是将其放在一边,义务地坚持给乡亲们写书信。特别是逢场天,母亲写信特忙,一般忙至下午两点左右才能吃上中午饭。那些未扫盲的军嫂、工人家属,趁机赶集,就请我母亲写信。

记得有一次赶集天,家里排班站队、坐了很多写信的人,母亲忙得中午饭和晚饭一起吃,那位军嫂强求、坚持将钱塞进母亲衣包里,母亲依然拒绝、那军嫂与母亲打架似的,母亲说:“你如不收回、我今后就不帮你写了!”那军嫂无可奈何,激动得热泪盈眶,在嘶哑的声音中不断挥手告别:“谢谢!谢谢了!”军嫂的形象,深深地因在我脑海里,终身难忘。

母亲起早贪黑忘我地绣花织毛衣,晚上坐在红红的电灯下刺绣至12点钟,电灯熄了,她就坐在床上织毛衣,我们常常多次醒来,看到母亲还在专心致志地来编织毛衣,第二天又是闻鸡起舞,她织出儿女们的学费、织出对父亲默默的爱、织出了乡亲们的期待和美丽!还义务地教会了无数的徒弟。让困难的家庭想学技术的人,来者不拒。在当地,人人都知道这句顺口溜:“徒弟能干,师傅生意减少一半。”母亲哪管这些,继续传承着绝技。不久,会刺绣和织毛衣的人渐渐多了起来,母亲生意陡然下降。但是母亲欣然地觉得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

我们姊妹渐渐长大,学费、书杂费等增加,母亲就白天做临时工夜晚刺绣和织毛衣。每逢赶集天,母亲就像打仗一样忙。她要将两纵队排队一华里长的辣椒、棉花一一经过评级定价,称出重量,算出每位农户卖出所得的钱,不差分毫地将单据交与农户。凭着母亲递交的账单,在另外一个窗口领取现金,农民们手里领着钱,满面春风而归。队伍又陆续挺进,汗流浃背的农民像流水一样源源不断,直至黄昏,有时还要加班至深夜。母亲往往回到家中腰酸背痛,但是她强忍着,只见她手敲打着腰部,有时擦一些酒药,不懂事的我们就不知道给母亲按摩。赶集第二天还要去分类包装。包装的细节非常繁多。

特别是包装那一些辣椒,收购季节往往是高温季节。母亲她们要将七星椒、朝天冲椒和大红海椒分类,还要将一个个白眼子选出。在选的过程中,手就火辣火烫痛。尔后痛得更厉害。供销社领导见母亲工作量太大,后来才请了一些钟点工去帮选,我和姐也去干过几天,才知道母亲原来工作的艰辛。

母亲还在蚕茧厂,粮站等单位做过临时工。我们稍大一点时,在暑假和寒假母亲就到父亲单位打临工。由于父亲在外地工作,任区供销社主任、兼食品站站长和酒厂厂长,母亲总想为父亲分担重担,关照生活、洗洗衣物等。家里由大姐领导……。

记得70年代初期,水涝、干旱连续不断,靠天吃饭的农民闹饥荒。那时外地来我镇讨口要饭的罗列不断。当时我们全家除爷爷外,都吃供应粮,家里也不是很富裕。母亲将煮好的饭让那些讨饭的人排队、一人一瓢。晚上来的叫花子倦在街廊一角,母亲找出塑料薄膜给他们遮风挡雨,还拿出棉被及衣物帮助保暖。

清楚记得还有两个美丽雪白的姐妹俩,很晚才到我家阶檐下,夜晚冷得直打哆嗦,母亲立即将我们的衣服从木箱拿出给那她俩,母亲的举止言谈深深地打动人心。我们也主动询问起来,结果她俩还是刚辍学的学生,母亲叫我们几姊妹拿出历年的压岁钱来帮助她们回家上学,并教育其好好学习,让知识改变贫困,要学会勤劳、坚强等,母亲的一番话我记忆犹新……。

母亲的工作能力在古镇有目共睹,无不知晓。经镇上选举和领导决定:母亲为荣任街道居委主任。每遇大小政治事项,上级都要通知母亲参加开会,母亲并按照会议精神在街道居民中实施。定期检查居民安全,组织居民定期学习,传达落实中央会议精神。她重任在肩、一头是耐心细致的家务手工活;另一头是街道居民的组织建设及成立街道手工业集体。

母亲一手组建的居民组生产线,做蚊香香、卖开水、包皮蛋,规模愈来愈大。蚊香保证了全镇和周边几个乡镇的供应。皮蛋加工,与重庆、成都无数个厂家签约订单。远销全国各地。

她带领的队伍虽然只有十几人,但是搞得红红火火,母亲不但是居委会主任而且还兼任会计,年年向国家上缴税收数据可观、引人瞩目。母亲对集体事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她说:“要出大力、流大汗,吃得亏才打得堆。”她起早贪黑、夜以继日地带头干活,同事们几次领钱时提出,叫母亲领一份责任工资及管理费用,她坚决拒绝。就这样母亲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于集体事业。

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全国,沐浴着古镇,要改变贫穷的面貌,只有走包产到户之道。于是街道集体组织解散。

母亲下海独自创业,先将积攒的闲散资金,采购了第一批日用品货物,经销售赢得利润后,马上补充进入商品,就这样逐渐扩大生意,由原一个小摊子很快变为了四个大凉床摊位。还雇佣两个临时工。母亲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她不辞辛苦,披星戴月地去赶流动市场。因周边的场镇都是不同日期赶集,她360天风风火火从无一天休息。不知何时古镇的何人,给她赐了个外号:“能干人”。

能干人前面已经说过,但是冯铁匠又是怎么来的呢?我家几姊妹全都知道。一方面,母亲望子成龙心切所备用;另一方面,当年我们调皮,常常就要遭惩罚。母亲将斑竹条子放得高高的,谁犯规,斑竹条子就“吃谁的肉”,看似打得哇哇直叫。长大后才知道母亲是假打,伤皮不伤肉,搞得凶,刀子嘴豆腐心。

我天性好打乒乓球,往往放学后预计打一会儿就收手,然而时间是那样的快,瞬间天就黑了,走在路上方知犯规,胆战心惊地回到家中,只见母亲往放斑竹条子的地方走去,我就吓得哇哇大哭。害得母亲得了一个“冯铁匠”的外号。

记得那次对面街的蒋太太听到哭声,高声喊道:“你这个冯铁匠,慢慢教育嘛,”三步两步跨了过来,抢夺了母亲手中的斑竹条子……。不久左邻右舍的人都叫我妈“冯铁匠”。尔后我们渐渐长大懂事,哭声消失,母亲“能干人贯称”取替了一时期的“冯铁匠”。

摆摊设点使母亲尝到了甜头,肯定比父亲工资高几倍,母亲不光是自己富裕了,还带动了失业的那几家居民及待业青年们一起致富,先教他们跟着一起去进货,并将销售价格告诉他们,将生意中摸索的经验教训一一交给他们。不久个体户发展较快,无疑国家税收大增,根据母亲统计,当年小镇个体户为国家上缴税金近10万元。母亲就是这样为了大家赚钱过上美好生活,为了国家(税收)利益,她她洗手奉献公、默默地奉献着。

虽然街道工业已经解体,但是她还是义务地担当起街道居委会主任工作。母亲与工商部门的同志一道定期检查市场价格,组织居民学习,不定期检查安全隐患等。县委呈多次发给母亲“先进居委会主任”荣誉奖状。

母亲对我们的教育绞尽脑汁,用尽心思。当夜幕降临,镇上除发电机反复轰鸣着,大地沉浸在蟋蟀、癞蛤蟆和青蛙等野生动物奏乐的热闹声中。母亲在床的那头织着毛衣,我和三妹在床的这头,轮流给母亲脚干捞痒痒——练数数。从一数到十、十数到二十、三十至一百。数数翻坎,每个小孩子初学数数,都难免像“跳蚤”数错。母亲从不生气、反反复复训练,耐心地讲解,给我们搭起了智慧的桥梁、将知识注入心扉。

母亲根据我们不同的成长阶段讲述不同的故事。先讲孔融让梨、约翰卧冰救母、司马光砸缸等故事;稍微大一点给我们绘声绘色地讲卓文君、穆桂英、杨闇公、刘胡兰、邱少云等的故事;再大一点,教我们背诵唐诗宋词。我们刨根问底,母亲就像幼儿班的老师,耐心地呵护着,谁的背功好、表现好坏,在分配炕熟的豌豆、胡豆的多少上体现“奖惩制度”。

母亲对待我们几姊妹,是外刚内柔的管理办法,她无微不至地关怀着我们。见到我们逐渐成长和天天向上的成绩,她再苦再累,心里却早已寄于了甜蜜的希望。

母亲经历的太多,常常教育我们要勤劳,她说:“只要有双勤劳的手吃穿都不愁,只要没病干什么活儿都行,饿死的是懒惰的人”。母亲还用一些俗话和谚语来广开知识面,让我们幼小的心灵有充裕的精神粮食。如二十四个节气,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三月清明谷雨……。还有看云识天气的谚语;乌云拦东,不下雨就要起风等等;还教会了很多待人接物和学习的警句名言:如在家不会迎接宾客,出门方知少主人;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等等,她还交我们认识南方没有的动物,通过她栩栩如生表叙,那些活灵活现的动物就跃入脑海深处、永不磨灭。

那时没有电视,买票的电影一周放映四至五次。偶尔有免票的坝坝电影,如果不适合我们儿童的片子,即使免费的母亲也不让看。并且约法三章,谁个的作业未完成谁个就休想看电影。但是有教育意义深的影片,她总要想方设法帮我们买票去受教育,当时威严母亲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捉摸不透,有时甚至还讨厌。

我们高兴地看完电影回来,母亲总是一个人静静地在那吊灯下绣花、打毛衣。就这样母亲放弃了很多娱乐休息时光,把自己定位在养家糊口的家务重任之中,一贯不停地为家庭和居委会操劳,多伟大的母亲啊!母亲让我有一个美好值得回忆的童年……。

在我记忆中,只有那浪漫而漫长的夏夜,我在檐的凉床上听着故事、数着繁星、望着神秘的月宫,总是那么多的遐想,母亲临近傍晚就将地清扫干净,如遇上午赶集待太阳落坡时跑在房屋后面的河沟里挑来水冲洗街道,平常时间就洒上水让热气散发,等待地面干后,立马安上乘凉工具。你看:长长的阶街檐两旁摆满了长橙、凉床和凉椅。母亲将一个个姊妹挨着洗头洗澡,急急忙忙穿好后就放凉床上,爷爷用芭蕉扇给我们送爽及扇着蚊子。等待着大人们的语言中的电影——故事。我边听边寻找着那流星,它们在夜空中穿梭,扫帚星从门前划过……。

母亲忙碌着做夜宵,大姐协助拉风箱,瞬间母亲用大茶盘端来香喷喷的晚餐。我们一边吃一边听着长辈们的一些长长而有趣的故事。龙门阵中有大多充满正能量,有少数带有刺激、惊人甚至恐怖的故事及情节……。如:《雷铜》。《熊家外婆》等等,因为年幼,听了有一些害怕。往往摆得精彩闹热时,母亲收拾完毕出来了。也该轮流到母亲了,然后她正经八百地的摆起一两个故事。每天的故事是那么精彩多变、激动人心。我最喜欢的是神话故事,后来我也抢着摆故事…….。结束后总要母亲陪着睡,并且要照着亮睡觉,母亲总是耐心地解释鼓励着我们,呵护着我们。

我清楚地记得,我参加工作临走的头天,母亲给我添制了一些日用品、新衣和被盖等,晚上母亲特叫我与她睡觉,从上床起就接受着母亲的教导及洗礼,母亲的谆谆教诲至今难忘。从生活谈到工作、谈到了人生。她滔滔不绝,我也是那么多的提问,母亲一一解答,我领会到母亲美好的祝愿和深情的寄托及厚望!

大姐安家后很快就有了小孩,母亲又担当起育苗孙辈责任和义务。母亲说:“幼儿是明天的栋梁、我做点己所能及的事免去儿女们的牵挂心,儿女全身心赴在工作上,个人、企业业绩两相旺,全家愉悦又和畅。小家强带来国家强,小家兴就是民族兴。”

她辛勤地帮助我们几姊妹带了四个孙子。虽然她没像有的老人坐享清福,但她无怨无悔,乐在其中,她高瞻远瞩,老当益壮!她细心教育、耐心的陪伴给孙辈当好第一任教师,她还说“因为国家需要我们奉献爱心;未来世界虽需要我们付出,幸福不会从天而降,人就是奉献的轮回。”这是母亲独自对人生的诠释,处处以“奉献”为重,处处体现出“奉献”二字。天道酬勤、当今孙子四个果然不负众望、个个贤。母亲显瘦的脸上时常露出满意的微笑。

母亲耄耋之年,儿孙满堂,应尽享天伦之乐,由她选择自己的住所。可是父亲“落叶归根”的封建意识根深蒂固。父母亲已经与我们在一起居住了二十多年,就在前年他天天吵着要回老家古镇,我们坚决反对父亲的决定。父、母亲进行着激烈的“斗争”,母亲肯定反复难眠地经过思想斗争,最后在召开家庭会时,她毅然地站起身来表决:“还是回老家陪伴他……”。全家惊奇地望着母亲。瞬间我敬仰的母亲变得更加的高大,思绪万千…….。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母亲又一次选择回乡下古镇,是对母亲多么的不公。她为了他们的恩爱相守、为了父亲对故土的思念、为了一个残废的援朝老将,母亲高兴地“奉献”别无他言。

欣然地回到了她的第二故乡——潼南宝龙古镇。而今的古镇,早已旧貌换新颜,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路过的田间地头到处是青山绿水,硕果挂满了枝头,别墅座座,就那险峻的半月石山,也变得山峦和谐,青衣笼罩中还藏着工厂,随着高耸入云的电缆干,拉着起伏的电线,眨眼功夫就到家了,要不是儿孙送母亲回家,无疑她找不着回家的路。

日新月异的古镇,与大都市不分两样。由原来的“七十{其实}一条街”开发出四通八达无数条街道。书声朗朗、商贸繁荣。父母在这里享受着这天堂般的生活。

母亲走到哪里就将春风送到哪里。她将吃过的橙子吐出的米米收集起来,并叫外地的儿孙们也帮助收集,叮嘱到:“吃橙子时一定不要将种子丢了!”她近几年,每年都要义务奉献橙子米种子几大包,亲自交在林业技术员手上。近年来,树苗茁壮成长,郁郁葱葱,规模壮观。已经召开了两届“柚子节”丰收交易大会,镇上正筹备打造旅游观光工程。

母亲高兴得不亦乐乎,她就是这样飞宏大度、高瞻远瞩。想在预料之中所想,乐为大众而乐,默默地造福于人民。她不时在新建的广场上翩翩起舞,舞姿、歌喉虽然不如当年,但最美不过夕阳红的诗句在母亲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有时还给舞者点评,指导她们舞姿及动作。她还将家门口和广场周围种下了几行醒目的花草,引起镇领导高度重视,后来广场四周发展成几大片花园,这无疑是母亲的一大奉献。平凡的人生、平凡的生活,处处体现着母亲大爱无疆无私的奉献。

虹宇于2019 年 9月21日

?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