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霞的头像

张霞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2/15
分享

潮客风情最年味

天空飘着小雨,气温骤降。从深圳返乡沿途,透过车窗,淅淅沥沥的小雨宛如天空洒下一路的银丝,直到穿过尖山五云洞遂道,小雨才停了下来。 

驱车抵达粤东揭西县城时,车流人流逐渐增多,路上行人络绎不绝,街上车水马龙,来往车辆有粤A、粤B、粤C、桂D、琼A、赣B、闽D……

春节前夕,游子返乡潮在此时此刻展现得淋漓尽致,游子归潮给沉寂的县城带来了喧嚣和繁华。故乡,像一根无形的纽带,不管你走多远、飞多高,始终挣不脱、逃不掉它的牵绊,每个游子心中都有一个魂牵梦绕的归家梦。 

三年多的疫情防控,地域距离隔断了亲情,游子不能回家过年,家中父老望眼欲穿。去年底,广州打响了解封的第一枪,率先在全国解除所有临时管控区,深圳随后也解封。放开管控后,无论身处繁华热闹的大都市,还是置身偏僻遥远的乡村,神州大地难以避免的遭遇了史无前例的全民阳性。三年抗疫,解封后的第一个春节,迎来了他乡游子的返乡高潮。经历了阳性后的阵痛,看了太多老人离去的画面,这个春节和往年明显不同,能平安地回家过年,显得弥足珍贵。 

街头到处洋溢着浓浓的年味,大红灯笼挂满整条街道,各家商家店铺都在显眼位置摆上了红彤彤的灯笼、对联、福字、中国结等春节的装饰品。忙着购置年货的市民来来往往,提着大包小袋满载而归。 

拐入公园路,一片绚丽花海映入眼帘,一排排姹紫嫣红的花盆花篮、盆景绿植摆满路面和公园旁边。路人被花海惊艳了,纷纷驻足观赏,有人在选购,有人捧着花盆美滋滋地离去。

已有多年没见到如此浓郁的年味,感叹烟火气息重回人间。看见满街洋溢着喜庆的笑脸,疫区解封回家过年,这是民心所向,众望所归啊! 

回到家里见到了日益苍老的老爸,他脚步蹒跚地从房间里走来。老爸这次也未能幸免,同样经受了阳性的考验,好在他身体底子不错,最终战胜了病魔,迎来了合家团圆的新春佳节。而我的二姨、姨婆却没能挺过这一关,在大规模全阳后,年老体弱的二姨、姨婆感染后在一周内先后离去。想到两位亲人已经远行,再也不能和亲人一起欢度这个春节,便心痛不已。

见证了这个不凡的冬天,多少生命戛然而止,多少家庭 失去了亲人。欢度春节,承载着千千万万家庭的期盼和希冀。

除夕夜,县城的上空盛开出绚烂夺目的烟花,千姿百态的烟花在空中此起彼伏,美不胜收。伴随着升腾的烟花,夹杂着一阵阵惊叹声、欢呼声。亢奋的市民几乎整夜狂欢,烟花声、爆竹声断断续续响了大半夜,直到凌晨,四周才沉静下来,迷迷糊糊的睡了一觉。

大年初一,大街小巷喜庆气息扑面而来。揭西官方组织的非遗民俗文化艺术巡游展演活动拉开了帷幕,从初一至元宵,活动日程表有20多场,民间组织的活动更是数不胜数,县城和各村镇每天都有地方特色的潮客民俗文化、球类比赛等活动。重头戏在初一,金狮队、舞龙队、朱家教拳、英歌舞纷纷展示看家本领。

在广东的广府、潮汕、客家三大民系中,地处潮汕平原西北部的揭西,县境内有潮汕、客家两大民系,揭西的客家人和潮汕人几乎各占一半,民间通用潮汕和客家方言,县城河婆是潮汕地区唯一的客语县城。潮客混居,亦潮亦客,形成独具特色的“半潮客”文化,多人掌握潮客两种方言。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潮汕文化与客家文化互相渗透,逐步同化。 

一阵“咚咚锵!”、“咚咚锵!”的锣鼓声由远而近传来,非遗民俗文化艺术队伍正在巡游,沿着县城主道和重要活动场所绕一圈,在东风文化广场和好日子广场分别展演。

我们住宿的酒店正巧在好日子广场旁边,从酒店窗口眺望对面,看见四面八方的市民正往广场方向,巡演队伍很快将到广场表演。我们赶忙从酒店出来,穿过马路,走到好日子广场,众多市民聚集广场,广场四周已人山人海。

巡演队伍在观众的喝彩声中来到广场,队伍前锋是金狮队。舞狮人全身披包狮被,大狮有两人,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配合如雷贯耳的锣鼓声,两个舞狮人时而跳跃,时而翻滚,时而扑跌、时而登高、时而嬉戏。动作粗旷勇猛,灵活敏捷。舞狮被认为是驱邪镇妖之宝,每逢春节或商家开业庆典仪式活动必有舞狮助兴,以祈求平安吉祥、商家生意兴隆的寓意。

伴随着阵阵鼓声,舞龙队出场。一条金色长龙在广场上腾空飞舞,一队舞龙人穿着艳丽龙装,手舞长龙,似蛟龙出海穿梭前进,又如龙游四海腾飞云霄,忽而摇头摆尾,忽而回头低顾,千姿百态。舞龙队伍不停地挥舞,快速地奔跑,敏捷地穿梭,将彩龙耍得威威生风,展示着东方龙的精气神韵。

舞狮、舞龙是最具传统民俗的文化活动之一,寄托着百姓对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海晏河清、消灾祈福的期盼。揭西民风淳朴,潮汕和客家地区都注重地方传统文化,有条件的大村几乎都设立拳馆和舞狮队,逢年过节必然亮相。 

随之而来的是赫赫有名的朱家教拳队伍,朱家教拳是广东十大名拳之一,属南拳类。朱家教有拳术和棍术,现场表演的是拳术,表演者全是少年,看上去年龄在12岁至15岁之间。这些少年出拳劲力刚柔相济,收放自如,拳术快速敏捷,凶猛多变,拳击的频率和速度之快,显然是久经沙场的“老将”。 

揭西的民俗文化,离不开名扬天下的潮汕英歌舞。

一阵阵惊天动地的锣鼓声、海螺号,配合铿锵有力的吆喝声从街上传来,四列颇为壮观的英歌舞方阵队奔涌而来。英歌舞表演者刻画着风格独特的脸谱,装扮成“梁山好汉”的造型。领舞举着蛇头链条翻腾开路,身后四列方阵队紧随其后,边走边舞。蛇是百越土著的原始图腾,英歌舞是潮汕传统民俗文化。舞者双手各持一根短木棒,双棒上下左右互相对击,动作粗犷有力,节奏强烈。四列方阵队声势浩大,以排山倒海、气吞山河之势,一路狂野奔放,肆意宣泄,场面恢宏。越来越多的舞者吆喝着舞进广场,方阵队由矩形变换成圆形,向广场中央合围,圆形队列逐层递增,形成层层包围圈。在明快的音乐节奏中,表演者队形频繁变换,边舞边吼,威武雄壮,霸气十足,场面相当震撼。 

英歌舞是一种融舞蹈、戏曲、武术于一体的汉族广场情绪舞蹈,舞蹈队伍由36人、72人和108人三种队列形式,人数最多不超过108人。它的历史渊源,是由《水浒传》梁山泊好汉的英雄人物改编而来,舞蹈内容是梁山好汉化妆卖艺攻打大名府,营救卢俊义,以及化妆劫法场救宋江的故事,因此英歌舞民间被称为“英雄舞”。英歌魂融入了潮汕人的血脉之中,在潮汕人的心目中,英歌是英雄好汉的化身,是驱邪逐鬼的魔力,是平安吉祥的象征!

潮汕英歌舞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7年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组走进揭阳,对潮汕英歌舞发祥地普宁做了专题报道,官媒评价“北有安塞腰鼓,南有普宁英歌”。英歌舞源溯明代中叶,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在一代代英歌人的坚守和传承下,英歌舞从广场走向舞台,从民间走向世界,成为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传统文化,是中国、也是世界的艺术瑰宝。

沿袭千年的乡风民俗,以非遗民俗文化巡演形式闹新春、庆佳节,让市民在喜庆中感受到人间烟火气的年味,驱散笼罩神州大地三年多的疫霾,使源远流长的客潮文化得以代代传承。

穿越时光隧道,客家先民因历史上躲避战乱经多次大规模人口迁徙浪潮,从中原迁徙到南方,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中原汉唐文化与南方富有底蕴的百越土著文化相融合,形成以“移民”为代表的地域性客家文化,客家人因移民文化被称为“东方吉普赛人”。潮汕民系融入了闽文化,潮汕逐海为海洋文化,潮汕商人特有的海洋文化经济思维方式,最早被誉为“东方犹太人”。从英歌舞展现的精气神中,潮汕人精诚团结、抱团互助的凝聚力可见一斑。

客家人和潮汕人同为中原汉民南迁后裔,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同为融合了百越土著文化,不同特色的潮客民俗风情为潮汕大地涂上了绚丽的色彩!

非遗民俗文化的回归,我们欣赏的远远不只是其表演形式,而是透过非遗文化的特殊魅力,与亲友共享着人间烟火脉脉温情的年味,感受到父老乡亲热爱家乡的情怀,对太平盛世的期盼,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这片孕育我生命的热土,当踏上返深的归途,告别亲友,告别故土的时候,一缕乡愁悄然袭上心头。

带着深深的眷恋,一次次的往返,团聚,离别,又义无反顾地奔赴远方……

(获深圳金融系统2023年“过年”主题征文比赛一等奖)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