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卜文哲的头像

卜文哲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7/22
分享

扶笤帚

在我的家乡,人们把绑笤帚叫作扶笤帚。

笤帚最要紧的材料是桃黍或者糜子。它们是杂粮,在上个世纪的时候,还曾作为主要的粮食,可以说是不可或缺的存在。

笤帚有大小之分,大的用来扫脚地,小的用来扫炕,主要有涤尘净室的功用。和笤帚起类似的,还用以竹子为主要材料的扫帚和地里自然生长的落帚(地肤)。比笤帚大很多的竹扫帚一般挺立在庭院里,供扫院之用。落帚在地里非常繁茂,落籽成长,益处良多。嫩绿的落帚叶可做成食用的麦饭,而成熟的干落帚可直接绑成扫院的笤帚,方便得很。在乡下的多数场合里,落帚扫把和竹枝制成的扫帚是同样重要的角色。

对于扶笤帚来说,桃黍或者糜子的选择非常讲究。待成熟的桃黍收回,经过多重摔打,作为粮食的桃黍籽以及扶笤帚用的材料便分之两用了。剩下的桃黍穗和桃黍秆一则需要结实,二则需要修长,这便是上佳的笤帚面和笤帚把了。而似成熟的小麦一般高的糜子,经过碌碡的反复碾压,蜕出糜子籽亦可作粮食。此外,这里的糜子穗和糜子秆就是能够作为笤帚的关键部分了。这些材料选择好了之后,就是将穗和秆晒干,以备扶笤帚之用。就材料来说,桃黍扶成的笤帚一般是稍大一些,而糜子则由于植株小,扶成的笤帚一般是轻小型。扶笤帚之前,晾干的株秆还需充分浸泡,使其均匀吸水,返归半湿润的状态,以防止扶笤帚时笤帚把的弯折。

三叔从一九九二年扶笤帚到最终体力不济大体上扶了二十七年。起初,他扶笤帚是从看别人扶笤帚开始的,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三叔扶笤帚就慢慢就上手了。紧接着,他试着扶了好几把笤帚挂到房前,后来被学校的老师们注意到了,称赞不已,就拿去用了。到了一九九三年,三叔正式开始扶起了笤帚,从此扶笤帚便渐渐和三叔融为一体了。提起我们村谁笤帚扶得好,村上人几乎言必提三叔。从最开始的几把到每天扶笤帚七八十把,是技术的精进与娴熟,也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重复的结果。

我曾亲眼见到邻家七八十岁的三叔扶笤帚的场景。他正屋里斜斜地靠着一架特别长的木梯子。在扶笤帚的时候,手里的线绳和木梯子进行着十分默契的互动。在这之外,三叔也是手脚并用,木梯子上束着一根绳,一根绳绑在挑选好的木棍上,木棍倚在身后,两根绳子进行着规律性的行进。穗和秆在手里先是用细铁丝绕秆把内圈收紧,紧接着用手和绳子一圈又一圈的用力轮缠下,牙齿咬住绳头,用手把接茬的绳头打结收紧外圈。而勒紧绑好的笤帚层阶骨节分明,相当硬实。不用多久,一个完整的笤帚便渐次登场了。

三叔扶好的笤帚多是有两种销售途径。一是谁家缺了就会去他家直接买,而另一种途径则是跟镇上的集市。像彬州的北极镇集、西坡乡集等,这离家近的两个地点,便常常能见到三叔的身影。

集市上,真是热闹极了!卖麻花油膏的、卖西瓜的、卖菜的、卖甑糕的、卖凉粉凉皮的、卖烟叶的、卖笤帚的等等,叫卖声不绝于耳。摊主与顾客彼此之间进行着暖意融融的对话,在一次又一次集市上的碰面里熟络了起来,见面多打招呼,自然也增加了几分亲切。

乡间集市上常见卖笤帚的身影,三叔就是其中普普通通的一员。他常骑着电动三摩车赶集去卖笤帚,此外,还卖麻籽籽。三叔扶好的笤帚面细细密密,笤帚把也结结实实,耐用得很。跟集会买笤帚的人经过货比三家,这样三叔的笤帚也有了口耳相传的好口碑。因此上,常上门买笤帚的多是回头客,有自己用的,有给人捎的,有送人的,热闹非凡。

在集市上买东西时,顾客多是在街上好好逛一逛。这游逛的过程有时很少说话,但就是在这游逛里,眼里看见摊位上顾客的多少,估摸着,渐渐地心里就有了一杆称。待游逛得差不多了,就会走向心仪的摊位上。三叔的笤帚摊位经常人非常多,顾客们也多是瞅着笤帚面,拿手来回摩挲,再就是看看笤帚把上扎成的线圈,赞不绝口,口中会发出这样的话:“这老汉做得就是好么,咱就在这买。”

在卖笤帚的时候,三叔常带着笑意,应对自如。有的顾客开玩笑似的说想要尝尝三叔的麻籽籽,三叔也会笑着给抓上一把,顾客不好意思地笑道:“这老汉人不错哩,实在得很!”在一个又一个乡间集会的来回奔忙里,三叔的笤帚在一点点变少,而又在一次又一次的扶好笤帚里,三叔的笤帚也在渐渐变多。少了多了,多了少了,是生活对于手艺人三叔的馈赠,也是精益求精之后有所回报的有力体现。

三叔在扶笤帚之外,还做着家里的农活。和多数农民差不多,他也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一样的是,因为要准备扶笤帚的桃黍和糜子,他也往往起得早。这材料的来源一部分是自家种,看着拔地而起的桃黍和糜子,心里的暖流不禁涌动起来;还有,早年间体力好时,三叔开着电动三摩车走街串巷式地回收,在回收聚集的时候也是把关挑拣的时候。从种到收,再有一家一户地回收,这其中的艰辛自然是少不了的。

而今的三叔虽然不扶笤帚了,但提起扶笤帚仍非常上心。在他看来,一个笤帚看起来很小,但不能糊弄人。其实,一个笤帚要是质量上乘,长此以往,多年就一直能用。当后来人在想起手头的那把笤帚时,这是一种念想,更是一种乡间智慧的传递与领悟。

像大多数手艺人一样,三叔数十年如一日的扶笤帚,默默无闻、多年以来,他一节节地往上扶,尽心尽力,勤勤恳恳,自当是问心无愧。而多年后的每一个当下,回忆起往昔的点点滴滴,那些过去的艰辛也早已升华蜕变成了甜蜜,串成世间触目所及的美好,历历在目且无比珍贵。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