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卜文哲的头像

卜文哲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8/18
分享

范墩子其人

      细细算下来,我和范墩子相识已有两三年了。九〇后青年作家,刚逾三十岁没多久的他就已出版了两部短篇小说集、一部长篇小说、一部童话,这是他带给我的初步印象。渐渐熟悉之后,同为九〇后,我愈发地惊叹于他旺盛的创作潜能。直到今年七月九号我们相见,我还得知,他依然沉浸在自己的艺术构思里,酝酿着新的创造。我对他日臻成熟的文学版图愈发期待了。
      范墩子谈及写作伊始,他虽然说得风轻云淡,但这一段经历无疑是最难熬的,尤其是对刚走上文学道路的青年来说。他的创作生涯从十九岁开始,可以说是屡投屡拒、屡拒屡投。坎坷的经历磨砺了他,同时也成就了他。看不见希望的日子里,他还在坚持写,沉淀自己。大一时,范墩子的散文处女作《军训的日子》发表在《辽宁青年》杂志,继而越来越多的刊物向他抛来了橄榄枝。后来,他的很多小说都被发表在了各大杂志的头版头条。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头版头条的位置意味着鼓励和扶持,当然,更多的还有看重。很多杂志从四面八方一齐涌向了学校的传达室,以至于传达室的老头都常和他打趣开玩笑。
      一切的发表背后都是坚持不懈的付出织就的。这是他分享过往带给我最深刻的体会。在他看来,作品的质量是最关键的。古人有推敲炼字,今人有被拒稿后的自我思索。因为不发表,他更能沉下心来,反思自己,沉潜之后再出发。不管是谁,选择了与文学相关的事业,就注定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而坐不住冷板凳注定是与文学无缘的。好在范墩子一路坚持下来了,也日渐成长,形成了稳健的文学能量。
      当下,对于范墩子而言,最佳的写作场域有两个,一是故乡永寿,一是面向秦岭而住的居室。故乡给他提供了真实切肤的滋养,使他写得真情流露,思考得更深入。而居室的安静给他提供了良好的表达载体,环境清幽,使他收放自如之时,又有的放矢。范墩子在城乡的叠合分离又分离叠合里,不断地剥离自我,抒发自己内心的声音,打捞往昔的岁月。
      如今的范墩子,他的视野和认知并不局限于文学,这或许就是他能够源源不断创作的原因所在。他阅读广泛,涉及中国文学、日本文学、拉美文学等整个系统性的文学流脉。从流脉一端切入,他谈及具体的作家作品,如数家珍,使我眼界大开。范墩子言及多读的好处,即练就敏锐的嗅觉,以养成判断力、认知力和鉴赏力。在此基础上,打开格局的同时,也要拥有世界性的眼光,这样,对于一部作品的坐标和位置才会有客观公允的评价。从这一方面来看,范墩子是小说作家,但他的认知已然切近理论批评层面了。写作偏向于感性,而理论批评偏向于理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的创作就带有了感性与理性相交融的两对翅膀之感。我想,这不仅是读书多使然,还和他读书读得透、读得精不无关系。
      关于作家与评论家,范墩子也有自己独到的思考。他谈到理想的作家与批评家应该是同步成长的关系。批评家对于作家最好进行跟踪式的阅读。这样的好处是多面向的,可以看到作家的写作脉络,还可以看到作家的写作能力。基于此,批评家对于作家的创作也有了基本的判断,是不断重复自己还是不断创新成熟?一方面,作家在批评家的批评下在成长;另一方面,批评家因为作家的成长而成长。这样的成长是双向赋能的,也是良性发展的。
      范墩子是极为坦诚的。他说到作家与作品,读小说不一定要读懂,最高层面是读一种意象和感觉。因为很多的时候,作家的艺术创造是一瞬间完成的。阅读时,混沌的、模糊的、似懂非懂的状态对理解和接受或许会更好一些。以《荷马史诗》《堂吉诃德》《神曲》《追忆似水年华》《佩德罗·巴拉莫》《百年孤独》等作品为例,这些作品可能存在阅读障碍,但阅读之时也不必有畏难的心理。正如杨争光老师所言:“优秀的小说上面挂满了锁。不仅需要作者去开锁,也需要读者去开锁。”现实生活本身就是复杂的,而作品的复杂又不同于现实生活,作品提供了映照现实的一面镜子。因而,作品里有作家的思考,走近作品就是走近作家的思考,走近生活的另一副面孔。
      范墩子说到写作的出发点,更是真诚流露。他说,作家不因获奖和发表而存在。作家的作品因读者的阅读而活着。他最喜欢的作家卡夫卡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卡夫卡生前自印了作品集,只卖出去十一本,其中还有十本是自己买的。终其一生,卡夫卡都处于不被待见的地位。但他的作品却为他赢得了身后名。他的《变形记》《审判》《城堡》等作品是那么的真实自然,那么的引人入胜,由此,他也赢得了越来越多的读者喜欢。因此上,卡夫卡还活着,那些创造伟大而不朽的作品作家们也活着……
      范墩子极为敏锐与清醒,思考的很多问题直抵人心。诸如作家要坚守自己的良知和同情心。作家要不断地读书,使思维更丰厚。作家不能沉浸于追名逐利,麻醉于奖项。网络暴力,这是一种群体性的恶,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软刀子杀人。作家首先要关注痛点,要敢于为问题而发声,坚守自己的判断。写作时,至少不要说假话、不要违心。这是范墩子的文学观,我想,这样的思考可以带给很多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思考。
      在我眼里,九〇后的范墩子在很多方面已经超越了多数同龄人。这是他不断打磨自己的收获,也是不断阅读打开视野的启发。值得一提的是,范墩子当下的创作还延伸到了其它领域,涉及小说的随笔记录、散文等等,这样的尝试无疑是值得期待的。他的尝试使我看到了一个小说作家的多面性和可能性,这也是他进行文体接轨的突破和探索。

我尽管只见过范墩子一面,只读过范墩子的长篇小说《抒情时代》和一部分散文作品,但通过八个多小时的相处我深信我的判断:他的成长历程和认知高度承载着可喜的希望。希望范墩子不断成长,不断勃发,取得更大的收获。

                                      刊2023年7月18日《今日兴义》文化版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