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永军的头像

王永军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11/20
分享

井冈山抒情

大山,巍峨。

大山,入云。

井冈山,是红色之地、热血之地、英雄之地。

井冈山,是启蒙之书、传承之书、大美之书。

赫赫井冈,雄伟壮观,层峦叠嶂,气象万千;翰翰井冈,翠柏苍松,云蒸霞蔚,物阜年丰。

听见一声“到了”,应声望去,井冈山就到了。

踏上蜿蜒山路,空气有微微的苦味儿,脚步继续往上、往前走,感觉却是在退后、再退后……

这儿,是一片血与火的土地。

这儿,是一片金铁交鸣的土地。

浩荡的秋风,有无尽的内涵和外延,滋长了人间想象,匍匐在一条屈曲延展的山道上。我们缄默不语地留下脚印,一点一捺一横一竖,虚线实线,在光线里不断变幻着各自的身影。

且走一程,看一程,思一程,念一程。可一转眼,见得最多的是盛开如红五星的杜鹃花,红艳艳的,一朵挨着一朵,一片连着一片。朝于斯,夕于斯,未来于斯,让人出入其间,难免会思绪涌动感慨万千。我寻觅历史上那一面崭新而壮美的旗帜,寻觅那炽热而大义的血滴……

穿行在这红色浸染的群山中,时间因此有了高度。我们需要一代一代人的攀援,一代一代人的秉持;我们因此挽起了手臂,纵横交错的血脉在传承,生生不息。

不是一切都需要改变,有些东西,坚守比改变还要重要。

什么都可被掠夺,唯有信仰除外。

那些理想,那些刀枪,那些火焰,那些玫瑰,那些最深处的秘密,是脚印,是血泪,是人世间永远不会消散的气息,触摸到历史深处的一缕缕气息、一丝丝苍凉、一次次悲壮,耳边回响着历史恒久的回声。

对于一座山的膜拜,见字如面,见字如史,一笔一划,一撇一捺,都是先烈的铮铮铁骨,前辈的苦心孤诣、谆谆教诲和叮嘱提醒,以及对后世子孙的牵肠挂肚和经年日月的鼓舞,那么自然和朴实,亲切而温馨,情真意切,直抒胸臆。革命的步伐,便是将一点微光从一双手,传递到万千只手的过程。不妨翻开文卷,回头去看看光辉的历程,庄严的阅兵,宏大的阵势,雪亮锋利的刺刀,高昂的士气,无不象征所向披靡,充满了势不可挡的力量。

井冈山,山峦重叠杜鹃花,霞光披挂八角楼。立于江西坳之巅,俯瞰屋舍鳞次栉比,绿水萦回,远眺五指峰,更加众志成城。

咫尺相望,八角帽里透出光芒,露出隐藏在里边的星星,促膝谈心,疼痛与抚慰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英雄走过,背影远去,留下了故事。之前走在崎岖山路上,之后则踏上征途。不用过多的解释,征途的变迁除了山还是山的背影。征途之险峻,如人之磨难,是打击,也是历练,只要信念坚如磐石,就没有翻不越的山、跨不过的坎、抵达不到的风景。

这样想过之后,安心了许多,历史与其说是关于记忆的,还不如说是“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遥思井冈山,在过去和现在,有着不同的解读。真所谓器大者声必鋐,志高者意必远。寒来暑往,风起云落,世界低于她的高度,乾坤小于她的方圆,也给有幸见识的人一种荡涤身心的喜悦,一种返璞归真的冲动。

入暮,坐在当年的马灯、大刀、炕席、标语中间,紧紧贴着手心的温暖,给了我一种上扬的坚定力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革命的火星子无处不在——天可以作证,地可以作证,人可以作证,时间可以作证。这就是永远的井冈山精神。

山在人心,人心如山,无形之山,更胜有形。

在红色的枪声远去之后,我却好像还在梦中,时时感动于先辈的勇毅与艰难,慨叹于他们的走投无路与奋然前行,还没从一场旷远的、恍兮忽兮的膜拜中真正醒来……

但是,我看见了道路,很远,但毕竟看见了,每一步,都把永恒的、不可抵达的距离一点点、一点点地拉近。漫长与遥远,转瞬在眼前。

金秋的井冈山,收获的井冈山,历史的井冈山,奋进的井冈山,绽放的井冈山,此起彼伏,扑面而来,不期而遇。

山再深,秋风都会来。秋风飞渡,杜鹃花红。

假使没有了这座高山,我们无法一起去承受、歌哭和呐喊,逝去的灵魂将无处团聚……

2019年11月11日上午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