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宋斌华的头像

宋斌华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9/06
分享

最是难忘西津渡

           最是难忘西津渡

从很小的时候起,镇江就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牵连着我的心。这不仅是对镇江焦山、金山、北固山等山水风光的牵挂,更主要的是对二叔一家的思念和惦记。记得第一次去镇江,还是在1980年春节前,当时没有手机,无法联系,我想就到二叔工作的镇江市交通运输公司找找看,巧得很就在运输公司门口见到了思念已久的二叔。二叔和春弟陪我一起游赏焦山、金山等景点,南妹还专程送我去扬州看望玉妹。镇江的山,可谓是山山有故事。如焦山、金山、北固山、茅山、宝塔山等。

镇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处长江与大运河的交汇处,有着3000多年的文化积淀,文物遗迹众多,有1500多年的金山寺、1400多年的焦山定慧寺、焦山碑林里有称之为南铭的东晋王羲之“瘗鹤铭”石碑裁片及保存着晋、隋、唐、宋、元、明、清历代书法名家和文化名人的书法精品;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镇江是《白蛇传》传说的重要发源地和白蛇传民俗文化圈的中心点,白娘子和许仙的爱情故事更是让这座城市,充满了一种浪漫气息。传说中的许仙悬壶济世的保和堂就开在镇江。法海的前世是蛤蟆,原来得道高僧不过是一个蛤蟆精而已,却要为难我们行善救人的白娘子。

30多年后再赴镇江,弟妹都己长大成人,安家立业,向二叔言及此事,叔侄俩大笑不已。这次宋系家族众兄弟姐妹的镇江之行,慰籍了在病中的二叔,感受了浓浓的亲情,令人难以忘怀。二婶有着宋门女将传统的勤劳、贤淑和善良,二叔刚成家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他与二婶靠劳动和汗水在异地他乡白手起家,自成家业,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他们节衣缩食,一砖一瓦的积累,当时没有地基,就在象山八角亭一锨土一担土的将门前的山坡地整平。后来建成了三间砖瓦房。1961年开始,二叔家的弟妹四人,相继来到人间,给原本清贫的生活增加了更重的负担,衣食住行,油盐柴米,子女读书所有家庭重担压在他们肩上,一年365天,起早贪黑,凭着一双勤劳的双手、坚强的脊梁支撑着全家,养育着四个弟妹。即使住院期间还不忘地里的蔬菜,多次回家手把手教下一代种菜技巧……

镇江多山,400余座山体环抱城市,就在不足60平方公里的主城区,就分布着26个小山头。为提高城区道路、公园和小区绿化覆盖率,镇江对主城区26座山体进行规划、整治和建设,让市民出门500米就有公园绿地。聪慧能干的红妹领着我们拍照的地方,好像是象山旁边的一座山体公园,路两旁栽种着各种名贵花草,散发出阵阵幽香,青翠碧绿的大树,密密麻麻。在江边的绿萌丛中,一大家人陪着二叔说说笑笑,其乐融融。

二婶家边上的西津渡更是令人难忘。春弟告诉我们:在2011年,他亲身参与了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为代表的旧城改造西津渡古街开发改造建设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原汁原味的历史风情和风貌。除少部分的确破旧、没有保留价值的建筑物外,原则上都应给予全面保护,提高了街景景观水平;既保护了旧有建筑,又改善了城市面貌,以“古渡、古街、古貌”为重要特色的品牌战略。让西津渡成为展示镇江文化的一张更具魅力、更有活力、更加靓丽的“城市名片”。

“西津古渡”原为古渡口,后因江面南涨北坍,原本是江水的位置,逐渐形成道路,古老的渡口边就再也看不到长江水。唐代镇江名金陵,故称为金陵渡。西津渡一词,最早见于元朝著名散曲家、剧作家张可久的【双调】燕引雏,词曰:莹无暇,淡妆何必御铅华,妖姿映雪强如画。素手琵琶,天仙第一家。荆山下,连城价。香欺瑶草,艳压琼花。雪晴过扬子渡坐江风山月亭:雪晴初,金山顶上玉浮屠,题诗风月无边处。身在冰壶,天然泛剡图。西津渡,南归路。茶香陆羽,梅隐林逋。

 西津渡,三国时也叫“蒜山渡”,因为那时的云台山就叫“蒜山”,唐代曾名“金陵渡”,因为那时的镇江就叫“金陵”,到了宋代以后,才称为“西津渡”。它与江北扬州的瓜洲渡,组成南北渡江的两大码头。宋熙宁元年春,王安石应召赴京,从西津渡扬舟北去,船到瓜洲时,见景抒情,写下了著名的《泊船瓜洲》诗:“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些历史的印记,无不向我们娓娓诉说着这“千年古渡,千年老街”的沧桑。

近千年的历史文化的积淀,让西津渡周边不大的区域成为了研究那段历史的活化石。漫步在这条古老的街道上,似乎是在一座天然的历史博物馆内散步,可以领略当年古城地处要塞,商旅繁荣的风貌。依山傍水的古老街道,承载着诸多历史遗存,让我们真正领略了“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的沧桑历史。栉次鳞比的雕花木楼,诉说着昔日商埠的繁华;高低错落的飞椽斗拱,守望着昔日渡口的辉煌。这里,入眼的是历史积淀的颜色,入耳的,是唐诗宋词的音韵。

西津古渡是长江之“子”,是长江母亲孕育了它。西津古渡诞生在长江与运河交汇处的黄金水道上,被称为“江南第一渡”, 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西津渡古街是镇江文物古迹保存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地区,是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的“文脉”所在。

古渡全长虽仅五百公尺,千年古渡口,纷至沓来的脚步从六朝走到清代,石条街上留下了历朝历代的痕迹。有自唐宋以来的青石街道、元明的石塔、晚清时期的楼阁,都是别具风情的建筑,沿坡而建的几道石门古色古香,门楣上历代名人的题字清晰可见。游走在古街上,细细观赏古街的建筑,为江南明清时代民居特色,砖木结构,飞檐雕花的窗栏多数油漆成朱红色,给人以“飞阁流丹”的感觉,门楣上镌刻长安里、吉瑞里等字样,层层深院,进进房屋,相互通连,又自成一体,鳞次栉比的两层小楼把我们带回到那笙歌曼舞的年代。

“一眼看千年”,用玻璃围出的千年街基带我们穿越时光,似乎看到李白、孟浩然在这里登岸,看到苏轼、米芾在这里候船,看到陆游、马可.波罗在这里徘徊…...

青石板路面上那深深的车辙足以证明这千年古渡、千年老街当年的繁华。那错落有致的两层小楼,那翘阁飞檐,那窗上的雕花,那斑驳的柜台,那杉木的十板门,无不向我们娓娓诉说着“千年古渡,千年老街”的沧桑。走在这条被车轮磨砺出深深印辙的青石板路上,耳边传来了千年的历史回声,这一切使我们情不自禁地激发出无限的遐想和思古之幽情。就连见多识广的英籍华人女作家韩素音置身西津渡古街时,也不由发自内心地连声赞叹说:“漫步在这条古朴典雅的古街道上,仿佛是在一座天然历史博物馆内散步。这里才是镇江旅游的真正金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先生更是把这里誉为“中国古渡博物馆”。

 自然的和谐交融,本身就是一部令人玩味无穷的历史长卷。关于这一点,古街上由东向西的四道券门石额上的题刻就题刻分别是:“同登觉路”、“共渡慈航”、“飞阁流丹”、“层峦耸翠”给了我们明白无误的提示。从行业种类上看,西津渡大致有饮食方面的,有生活方面的,有文化方面的。镇江美食“三怪”为肴肉、香醋、锅盖面,有俗语;“香醋摆不坏,肴肉不当菜,面汤里面煮锅盖”,“香醋摆不坏,肴肉不当菜,面条锅里煮锅盖”,在西津渡边上的 “老宴春”, 春弟带我和亮弟品尝饱餐了镇江的早餐佳肴: “蟹黄汤包”和“锅盖面”。

回想着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似乎在岁月的流逝、朝代的更叠中,看到匆匆来往的行人、满载货物的商队;看到滚滚长江浩浩东去、千船竞发满江白帆。更看见,历史的车轮,不断变换着轮迹,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向前……

西津渡隐含着众多古街没有的优势:坐断西南,扼守漕运,商贾云集,楼船竞渡,“江浙闽海物资,悉由此以达京师,使命客旅,络绎往来,日不暇接”,分明一座通衢南北的古渡口。而一千三百多年的人文养育,漫长的历史沉积,更形成了泱泱的古渡口文化,千百年影响滋润并警示着一代代后人,西津渡承载的历史与厚重的文化,灿灿永存。

西津渡街是古老的、历史的,但同时它又是年轻的、现代的。西津渡旅游区开发,极大的丰富了镇江的文化内涵,进一步的吸引游客的注意力与兴趣。在全国第二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中,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入围十五个中国历史历史文化名街和街区。

悠远的历史在你我的脚下流淌。一条石板闪光的小路,两旁富丽堂皇的亭台楼阁,我们已经看不到千年栈道的荣耀,看到的只是千年沧桑所沉积的厚重的美。

历尽沧桑的古渡重复着幽歌,那是千年春风吹波绿江南,那是不老明月照水映人面。长亭的柳,老街的酒,变化的是时空,不变的是国风。西津古渡街是一段历史,是一种沧桑,一种凝重,一种遥远在心底被唤醒。

离开古街,想到玻璃罩下面斑驳的千年路面,透出一种沧桑,使人有“唐宋元明清,一路看到今”之感;想到青石板那深深的车辙印迹,激发我的无限遐想和思古之情;想到小码头遗址,我似乎看到滚滚长江之水和泊岸的船只,一派生机景象。坐在返回阜宁的车上,闭上双眼,我似乎依然站立在街头,凝望着古街……那披满金色阳光的云天阁,飞檐下的铜铃在春风里叮咚摇摆,耳畔幻听出千百年前古渡口那不息劳作的声音,吱吱的车轮,铿锵的吆喝,仿佛看见坚实的臂膀,黝黑的身影……不由地想起高绪波散文《在镇江,我所拥有的一份美丽》中的一句话:“有些人,相处多年,近在咫尺却时常感到如此陌生;有些人,仅在彼此的一瞥之间便能体会到那善良的温情和一份熟悉的感动。”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有一双善于发现美和感受爱的眼睛,那么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春暖花开!

离开镇江,与二婶一家依依惜别,我想到的是镇江是座大爱之城,二婶一家人的和谐融洽和团结关爱比镇江人做得更好,是宋系家风的体现,二叔的乐观慈爱,二婶的热心刚强,和兄弟姐妹们的难得聚会,特别是和山东亮弟的重逢,兄弟姐妹们的浓浓情意让人动容。几年来,二叔、家父和诸叔虽都己仙逝,但他们的音容笑貌、高风亮节和优秀品德,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