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上池的头像

李上池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9/29
分享

麻斜灿烂的历史文化

麻斜灿烂的历史文化

李上池

麻斜位于湛江海湾东岸,历来是军事要塞,清朝,在麻斜炮台村建炮台,镇守湛江湾。麻斜三面环海,东、南与南三岛一海湾之隔,西与霞山区隔海相望。麻斜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自苍显祖卜居以来,已历经七百多年。麻斜的历史,与中国历史乃至整个世界历史都有关连,极为丰富多彩、厚重。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11月16日,腐败的清朝政府与法国签订《广州湾租界条约》,麻斜沦为法国殖民地。法国侵占麻斜的历史,与当时世界列强控制和瓜分中国展开激烈角逐,对中国掀起的割地狂潮相关联,这一历史是世界史的一部分。

法国侵占广州湾时在麻斜炮台村登陆。资料记载,1898年4月22日,法国军舰进入湛江湾,清军不命令炮台开火,使得法军长驱直入,很快就占领炮台村的炮台,登陆时举行庆祝仪式,“巴斯葛号”、“袭击号”、“狮子号”军舰在距离麻斜海岸约六百米处抛锚,鸣放礼炮二十一响,后法军用小艇登陆。

法军占领炮台后马上侵占炮台村,强行村民离村,村民被迫扶老携幼,背井离乡,部分村民投奔亲戚,部分跑到对岸的安铺村避难。有些村民回家拿东西,被法军捉拿驱赶,不得入村。逃难到安铺村的村民建泥草房居住,采红树林籽、捕小鱼虾为食。法殖民当局随后不断向邻近炮台村的村庄扩张,遭到麻斜各村村民的强烈反抗,最后法殖民当局被迫允许炮台村民回村。讲起这段悲壮的历史,炮台村人热泪盈眶。该村村民赵月新家中,保存有1898年法国侵略者在麻斜立的边界石碑一块,是法国殖民主义者侵略麻斜的铁证。

炮台村的老人说,清朝时期炮台村是吴川县辖下的一条小村庄,由于清政府在该村海岸设炮台,故取名炮台村。清末时期的炮台村是三面环海的小半岛。当时守备炮台的只有一人,是炮台村人,享受县衙俸禄。

法国殖民者在炮台村周边建兵营、监狱、法式学校、银行,在侯王庙前100米的沙滩上建一条广州湾最早的水泥街道,从村边建一条直达吴川中山镇的公路。人们现在还习惯叫炮台村为东营村。法国占领广州湾后,把广州湾划分为二城,麻斜城(市)和西营城(市)、三区(赤坎区、坡头区、淡水区)进行治理,首府设在麻斜市,在麻斜建“东营”和“公使署”。

法国觊觎广州湾有近200年的历史。1701年7月,法国船“白瓦特号”开到中国南海,遇台风,停泊于炮台村附近的海面避风,乘机登陆窥探,见地形重要,港湾优良,便探测水道,绘制地图,返国时提交法国政府。从那时起,法帝国主义就酝酿侵占广州湾,揭开了广州湾殖民地历史的序幕。

麻斜人勤奋好学,代出人才。床、元、明有状元、进士,近代,麻斜出了三位较杰出的后裔,张世德将军、张炎将军和张明西绅士,麻斜人口4500多人,科级以上干部、高级技术人员、大学生近千人。

资料记载,最早居住麻斜的是祖籍福建莆田的张苍显,苍显生于宋理宗嘉熙四年(公元1240年),于宋度宗宝佑三年(公元1255年)考上举人,十年后(宋度宗咸淳元年,公元1265年)荣登进士,才25岁。苍显文才极佳,深得宋度宗赵禥的厚爱,不久就选入翰林院,公元1269年,任广东雷州府刺史,那时的雷州很大,粤西、广西部分地区都属雷州府管辖。张苍显在位期间,领导雷州人民大力发展经济,除倭冠,保一方平安,为当地人民所称颂。

麻斜祖先张苍显、张苍富、张苍诚三兄弟肇居麻斜,以此为基业,繁衍生息,其子孙不断向粤西一带扩散,徐闻、海康、遂溪、吴川、化州、电白、茂名甚至海南等地,都有他们的子祠,人口达八万多人。张氏家族占麻斜总人口的94%。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为张氏子孙拜祭日期,粤西及海南省等地的张氏后裔云集张氏宗祠、张氏陵园,缅怀恩德浩荡、声名显赫的列祖列宗,祭祖仪式十分庄重、热烈。

麻斜人民素有反侵略、反压迫的优良传统,在反对国内外敌人的斗争中,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谱写了光辉的历史。远在元代至正九年(1349年),麻斜张裔友明在化州路总管罗郭佐(即现麻斜街的侯王庙罗大侯王)的领导下抗击海寇,战死于海疆;清末,全国反对清朝腐败统治时,乡民聚会于沙黎岭杀猪饮血响应国民革命军号召,参加反清斗争。1901年,法殖民当局驻麻斜的眷属一小孩猝死,验尸有跳蚤,便以麻斜跳蚤多咬死人为由,烧毁井头村一带民房二十多座;1902年,法帝又强占麻斜村张氏太始祖墓陵至麻斜码头一带村庄耕地1500多亩,准备建花园、商埠,限令村民挖迁张氏始祖陵墓、民房,激起村民反抗。法帝决定端午节乘村民过节不备,派兵捉人。村民闻讯,在张魁开、张达令、张达贤、张良理等人指挥下,提前初四过节,并转移老、弱、妇、幼,集中青壮年千多人在始祖陵墓前饮血盟誓:“保家乡、保始祖陵墓”。村民指挥部设在侯王庙内,组成两支队伍,以盾牌、刀叉为武器,分别驻守码头和三墩岭(现海军四号码头),枕戈待旦,反抗法帝捉人占地。法当局慑于麻斜群众有组织反抗,被迫作出让步。1936年,法帝企图在坡头、麻斜征收人头税。农历三月三日,麻斜张荣南等人发动麻斜群众400多人举行示威,反对征收人头税,迫使法当局停收此税。1949年春,在中共吴川工委滨海区总支的领导下,建立中共麻斜支部,在此期间,麻斜先后参加革命的有一百多人。

“法国师爷”张明西是麻斜很有影响的历史人物,他与麻斜的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张明西的故居——“师爷楼”至今还保存在麻斜。张明西天资聪颖,富有开拓精神和爱国情怀。法国统治麻斜时,在麻斜开办安碧沙罗学校,培养法语翻译人员和为法租界服务的公职人员。张明西应考录取,四年学习业满,成为最早一批懂法语的本地人,并当上法租界政府雇员——师爷。张明西虽然身为师爷,但他以民族大义为重,不忘报国。他开办纺织工厂,倡导实业救国。抗日战争期间,他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带头捐款捐物。1945年9月,住广州湾的日军投降,张明西腾出自己的建设酒店作为国民政府接受日军投降及筹建湛江市的临时官邸,并把建设酒店改名为“胜利大酒店”。张明西创办麻斜小学,启智育人,解决了当时麻斜及附近村民子女的读书难问题。他任麻斜小学董事长,以麻斜小学为基地,传播反帝国主义思想,培养爱国革命青年,带领全校师生高举抗日旗帜,组织晨呼队、话剧宣传队、墙报标语组、演讲募捐组,到各地宣传抗日,开展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麻斜小学一度成为中共培养骨干、进步人士的重要活动场所,和本地区抗日救亡活动中心。张炎将军多次到麻斜小学视察,为麻斜小学挥笔题词:“救国新基”四个大字,制成镜屏赠给学校留念,还赠送图书一批和五百块光洋。中共南路特委陈信材、彭中英经常到学校进行革命活动。在解放前十多年中,从麻斜小学出去参加革命的有张创等一百多人,他们在革命道路上逐步成长为党的干部,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1990年3月,麻斜被湛江市人民政府评为“抗日根据地村庄”。麻斜小学有近百年的历史,形成了良好的校风和学风,学校培养的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麻斜小学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人才,闻名遐迩。

麻斜村民历代以农业为主,改革开放后,麻斜人在主种粮食作物水稻和番薯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甘蔗、花生、蔬菜、香蕉等经济作物,利用沿海滩涂开展水产养殖业,部分村民从事浅海捕捞、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等,村民逐渐富裕起来,正在向更富裕文明的目标迈进,麻斜现在到处呈现出一派兴旺的景象。

麻斜地方不大,面积仅12平方公里。麻斜有着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名胜古迹众多,如张氏大宗祠、张氏陵园、侯王庙、文武庙、麻斜渡、张屋渡、麻斜小学、黄屋宗祠、张氏古井、张氏石狗、张氏鹰雄班、生态林等。这里有气势磅礴的十里军港。麻斜有列入湛江市文物保护单位的景点三处。侯王庙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来侯王庙朝拜、游览的超过100万人次。在麻斜,无论你走到哪里,都能感受到朴实的民风,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波澜壮阔的广州湾历史画卷。热情好客的麻斜人民欢迎各地嘉宾来麻斜旅游观光。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