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饶武深圳作家的头像

饶武深圳作家

网站用户

散文
201812/24
分享

碓臼屋里那些事

 

碓臼屋里那些事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国家经济的发展有目共睹。我们的国家是从一个贫穷落后国跃升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强体国,从吃不饱饭到如今过上了小康生活。从农村到城市有那个不在说这日子过的是一天比一天的好。想起小时候吃饭难,连过年也难得吃到好的食物。那时候最盼望过年打年糕。打年糕要把糯米、高粱、粳米打成粉。那年代又没机械设备怎么办?只能用原始的工具碓臼来解决。

腊月过了十五、十六,也就离过年越来越近了。村西头碓臼屋里舂碓声也就开始响起了。碓臼是古老的石器,也不知我的祖先是从那一代开始,他们就拥有了这间碓臼屋。直到村子里已有了二十多户一百三十人口还在共同拥有和使用这间碓臼屋。忙的时候碓臼屋如哪吒的风火车轮;不忙的时候碓臼屋静似白骨洞。

在使用碓臼屋时,大家也不用争,有一套文明的方法从古传到今,就在一张牛皮纸片上写上一到二十三,再把这二十三个字剪成二十三个小纸片搓成二十三个小纸团放在半边葫芦瓢里。

村长通知每户来一个代表,抓一个纸团就是。拨开纸团上面有号,你就按纸团上写的该轮上几号你就是几号。也就是说大家默守的规矩提前几天抓阉,然而按顺序号。这个方法好使,也不用去插队,更不用去挤门缝对对眼。

我记得那年的阉号是我去抓的,是个吉祥号,八。碓臼屋的使用权快轮到我家时,父亲、母亲闻三更鸡啼就起床了。父亲打开大门。一阵塑面冷风朝屋里吹来,寒冷的风带呼啸声如有一股强大的力气把我往房间里推。冷风扑面如刀割一样。风的呼啸声仿佛在说,你这个细卵子出不得门,你一出门我就会把你冻成一根冰凌条,你信不信。

那年代粮食金贵,想吃饱饭都得按计划分配,纵观大家的生活过得都差不多饿不死也吃不饱。记得父亲通过一位在粮食单位上班的朋友帮忙用一担稻谷换回了二百斤三级细盐米。父亲双手捧着像粟米粒大小的细盐米一脸兴奋地说:“孩儿他娘!今年可以多舂些年糕了。”细盐米是由稗子、瘪稻、米丕芽组成。看着父亲把要做年糕的粮食挑到水塘边,母亲一手拎着马灯一手拿着簸箕随后来到池塘边。马灯的亮光足够周边十步有光亮,能看得清池塘中的枯荷杆子。

我看着父亲用木棒槌敲开池塘边角处的一层冰面,然后把敲碎的冰块捞起来扔到冰面上发出“叮当”的响,这种响亮声无可形容、也无可比拟,这就叫碎冰的响声。碎冰四散开来,并且滑出很远。池塘边的冰面上也就露出了一片小小的水域,想必冰层下的水是有多么的冰冷,用冰冷刺骨来形容一定不会有过之。

淘米是打年糕的前凑,也是做孩子时的兴奋点,跟着父母身后看父母同心协力来淘洗糯米、高粱、粳米、细盐米。父亲开始忙碌起来;父亲用簸箕淘洗备用物。我问母亲为什么要说洗米?母亲告诉我洗米是为了去掉其中的沙土石子。

洗米水溶于清澈又冰冷的池塘里,父亲有些舍不得,父亲认为用淘米水喂猪,淘米水中有米油儿,猪吃淘米水。竟然有鱼儿在这片露出的水域中翻起浪花。实际上池塘中间水深处结的冰层较薄,中午有一阵子冰层会化开。母亲时不时搓双手,或者把双手放在嘴边哈一口热气。说明天气非常寒冷。母亲问我冷不冷?我说一点也不冷。

“这这么冷的天,你还站在这里干啥!”父亲冲我吼了一声。

“我看洗米淘沙!”我回答。“洗米淘沙有什么好看的,快回去睡觉!”父亲说完忙着手里活儿。“没听说伢儿不冷,酒儿不凌。”母亲笑说。“该大人做的事大人做,不要伢儿在这里抵手绊脚的。”父亲严肃地说。

我怕父亲发脾气只得乖乖回去,躺在床上隔着窗户能听到池塘边水响声。心想父亲尽快点把米淘洗完备,然后进碓臼屋里跺碓、踏碓,筛出白米粉揉团做成年糕上蒸笼里蒸。孩子的心里大至一样,等不得蒸笼子里粑熟。

有一种肉红色年糕是用高粱制作的,这种高粱又叫糯高粱,其耐旱性好,每家每户都会在田头地角种上一些,尽量不占用可耕土地。在物质匮乏年代,一个家庭若能多收获几十斤高粱的实际作用有多大?今日说起来今人不知其味。收获的高粱多用来打年糕。这种高粱比较有糯性,必要加入一定数量的粳米才行。当然糯米里也要加入粳米,一般是六比四。完全用糯米做出来的年糕太糯了,黏锅不说还不好成形。

想把年糕制作好,必须得先把高粱、糯米、粳米打成粉末。惟一的方法只能用碓臼来舂细它。“舂碓”也叫“跺碓”。碓与臼是两个分开的不同体,俗称“爹碓妈臼”,斯文人称之“碓阳臼月”。野蛮人出口一句粗俗“碓屌臼屄”;野蛮人还爱骂人“你看你长得和碓屌一样”。对方也不示弱必回它一句“你不也是和臼屄一样”。

双方一笑,你我都不吃亏,扯平。

读书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我们的人类是从用石器时代再一路的演变后并在自我不断的进化中一步步的走过来的。由青铜器到使用铁器,所以我们还可以见到石器在应用生活中的成在价值。碓臼是石器,且不用管它是新石器还是旧石器,还有它的形成年代。但可以肯定碓臼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其年代久远已无可考。

碓与臼是两个独立单位,组合在一起才能发挥作用。碓成锥形状,体积大小像一只十五斤重的冬爪,其重约五十五斤。臼的四周为正方形、体内似锅形,像水缸能盛得下五十五斤水。看来臼的宽容度能容得下碓不说,还得有多余的地方用来盛装食物。这两种物体多用花岗岩凿制而成。

说起来碓与臼很简单,若想把它原理说明说通就得打破砂缽问到底。碓臼屋里涉及到三个工匠,一是石匠,石匠把碓与臼凿制出来;二是木匠,木匠得把碓装起来;三是泥水匠,泥水匠把砖墙砌起来,把碓臼屋盖起来,控个大小合适的坑用白泥沙浆把臼固定起来。碓臼的结构看起来很简单,其工作原理说起来也简单,但要细述其构造和工作原理,外行人一看就懂还要明白那就不是三言两语了。

有了碓与臼,还要有两块脸撑又名挂耳石,外加一棵能做碓梁的大树才行。木匠在大山上经过反复的选择,终于看上了一棵树龄过百年,冠高超过丈余的硬质木树。在山上去头去尾、其成材后长七尺、宽一尺、厚八寸,成长方条形抬下山来用于制作碓梁。

制作碓梁用的木材多为柏树或者山毛榉,也叫青冈栎树。木匠开始着手工作。第一步把碓头安装在碓梁上;第二步在碓梁六分之四处横穿一个空心眼,好在空心眼中安插一根穿鼻横碓梁;第三步往挂耳石中安木舌子;第四步在碓厢中安放碓梁。

乡下木匠分为大木、小木。大木主打房屋建筑、桥梁、农业用具;小木主打家具箱柜桌椅板凳。大木匠心中有尺寸,按照比例在碓梁前端留出六寸往内打凿出一个长八寸,宽四寸能安得下碓石榫头的对心穿眼。大木匠计算出的尺寸精确到丝毫,其眼子大小规格正好能镶嵌得下碓石上面一节榫头。大木匠用卯榫结构把碓石镶嵌在硬质木中,还在四周打入楔子使其牢固程度更加可靠。

也就是说一个碓臼屋里总共用了四块纹理和结构完整到至密度相应合格的花岗岩。一块用来制作碓头;一块用来制作碓臼,另有两块用来做碓梁的两边挂耳。

什么叫挂耳石的作用?挂耳石的主要作用就如桥梁两边的桥墩用来稳固桥梁。两块挂耳石的体积相差不多,成长方形石体,长一尺八、宽一尺五,厚一尺二,重三百多斤。一要有相当的自身量和质量;二要能承受得了来自各种外来力对其冲击。这其中主要是碓梁自重加上碓石的重量对其的压力和做工时的应力与承受力。

泥水匠开始安放挂耳石,也就是说挂耳石是安放在碓厢两边的抬碓梁石。首先要量出碓厢使用面积长宽尺寸,然后把地面挖出一个深为一尺成坡形长条厢体。碓厢尾部要深出中间一定的坡度有便于碓梁尾巴下压。碓梁尾巴为鸭尾形。再按照距离把挂耳石砌放在碓厢的两边。碓厢面积的大小比起碓梁的大小在两边若空有一寸余地就行。

碓厢就是用来安放碓梁。在碓梁六分之四处凿穿一个口径二寸二乘以二寸二成正方形的眼子,用来横穿一根用硬木质制成的名叫穿鼻横碓梁的榫件。其总长度比碓梁宽度的两边各多出四寸,也就是说碓梁一尺宽它就有了一尺八。出边四寸呈圆形,主要用来穿插在挂耳石镶嵌的木舌子里。也就是说括耳石的主要作用就是用来支撑起碓梁和穿鼻横碓梁,固定穿鼻横碓梁转轴所承受的力支点。

详细一下石匠在挂耳石相对应的每一边各凿出相对应的大小一致的石槽各一个,石槽的作用就是用来安放木耳。也就是说石槽是用来安放穿鼻横碓梁所专用的转轴附件木耳槽子,木耳也叫木舌子。木舌子一尺长、五寸二宽、四寸三厚,多用黄檀木制造。木舌子中间凿出一个口径二寸二分的圆形眼,大小正好将穿鼻横碓梁的转轴榫心安插在木舌正中间。安好后只要碓梁受到压力,就可以转动。

古代工匠独具匠心,用来制作穿鼻横碓梁的转轴榫心的木质多用红心柏树。在踩踏碓梁鸭尾巴时,木轴榫心在木舌子中间转动摩擦时会分泌出柏树的奇特香味,这种沁人心脾的味道能起到提神作用。

碓厢尾处可以容纳四人同时踩碓,有三二人也行。在多人同时用力踩踏碓梁鸭形尾巴时,穿鼻横碓梁木轴在转动时就会上下带动木舌子震动弹跳,用力越大其弹跳得越厉害。木舌子和穿鼻横碓梁工作时间久了就会因相互摩擦而损耗,其现象木舌子中孔会变大,穿鼻横碓梁榫心会缩小,此三件隔年必配换一次。

“舂碓”与“跺碓”其叫法不同,但意思是一样。踩踏碓尾时,因重力的作用导致碓尾往下落,碓厢下面有个相对应深的凹槽就是用来承接碓尾的下降深度。在共同作用力下踩踏到一定极度,碓头就会高高昂起。碓尾被踩下时的角度不可以使碓头昂起的角度超过七十五度,如果超过七十五度就会有翻碓的危险。

再详细一下跺碓的工作原理,其作用力是脚,当往下踩碓梁尾巴时碓头就会昂起;当脚快速往上抬起时,碓头因重力会快速落下。碓头抬得越高其往下下降的速度,加上重力度也就越大。想加快速度,就要快速踩踏碓尾,然后快速松掉碓尾。碓头往下落的中心点正好砸在臼心里。在重力快速往下降落时,产生的作用重力正好打击了臼里东西。臼里食物经过反复舂打,就会被舂细成粉末。

跺碓时会有四种响声,有人形容是春宵帐下呢喃叹息。一种是脚尖踩踏在碓梁鸭形尾巴时,当碓梁尾巴接触到碓厢凹槽下土面时的一种响声;二是碓梁转轴榫心与木舌子之间摩擦声;三是木舌子与挂耳石槽所产生的震荡声;四是碓头砸向碓臼里物体声。这四种声音若连贯性的组合,也就形成了一种天下独一无二的舂碓音符。

父亲将淘洗好的糯米、高粱、粳米、细盐米放在一处静待十二个小时方可入碓臼。碓臼屋轮到我家使用的时刻到了,一家人全都来到碓臼屋。碓臼屋不宽,在半间房左右。父亲踏着坚定有力的步子把混合好了粮食挑到碓臼屋里来。我帮着拎桶子,还有粉筛子。也就是说从当日黄昏的那一刻开始,碓臼屋的使用权就归我家了。

碓臼屋里点亮了一盏玻璃煤油罩子灯。我突然觉得今日的煤油灯比往日的任何时候都要显得明亮了。玻璃罩子是母亲用布头擦了又擦,直擦得玻璃雪亮。母亲说“先舂高粱,高粱比较难舂”。碓头高高的昂起,母亲往碓臼里到入适量高粱。

“我家不缺人手,只缺吃的和穿的。”父亲常常自豪地说。碓尾站了四个人,两个姐姐哥哥父亲分左右并排站立。站在右边出左脚,站在左边出右脚。在踩踏碓尾巴作用力点的同时,不用喊只在心上。四只脚同时发力,碓尾巴就被轻易地踩了下去。

拨碓棍是一根竹子,也叫薅草棍,用于拨动碓臼里的食物。碓头舂三下、母亲便要拨一下。跺碓是一项辛苦活,也叫出力气活。

需要取出臼里物质,就在碓头昂起时支立一根木棒。此物叫“碓橧”。碓橧长一尺二寸有大人手臂粗。俗笑一个孩子长不高,或者骂个头矮小的人“碓橧”。碓橧就是一个力的支点,碓头也就被橧支了起来。弯腰把臼里成为粉末状的食物舀起来过筛子。筛子的功能把精细的米粉筛下来。再把没舂细的粗物质重新放回臼里再舂打。反反复复一直到把食物全都舂为粉末为止。

打年糕一家人聚集在一起。母亲教我们唱童谣:“舂碓角、跺糯米,筛细粉;公鸡啼得天会亮、母鸡下蛋格格追儿,打年糕,放挂炮、粑熟了!吃了!”这中间有说有笑的,尤其有了一家人在一块的那种亲情味。我喜欢听舂碓声,那种石碓入臼时哪中间隔了一层粮食所发出的响声,声声入耳。每在年关时刻,家家户户都会舂米做过年年糕。

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姐姐一边跺碓、一边哼唱《北风吹》。

碓臼屋内暖洋洋,碓臼屋外雪花飞,雪花通过门缝飘进了碓臼屋。在休息时父亲说:“外面在下雪,屋子里一点事也没有。这人要是没吃的没住的,又在雪地里,你说怎么办?”我连想也没想答:“那就会被饿死,冻死。”“所以说人要勤快才有饭有菜。”父亲这句话我一直牢记在心里。雪风刮得屋面上青瓦发出响声,只有在跺碓声停下来了才能听得见。外面再怎么冷、碓臼屋里不冷;碓臼屋里春风拂面;碓臼屋里笑声不断。

父亲的额头上冒出了汗珠,母亲连忙拿上毛巾为父亲擦汗。我好像看到了暖洋洋的春来;我一直认为父亲的肩膀不知疲劳,父亲的双手不知疲倦,父亲的脚下不知疲惫,父亲就是一台只会干活的机器。

我突然发现从碓臼里舂出来的白米粉如天下的雪花一样白。我在幻想雪花能变成白面粉那该有多好啊!天下白面老百姓也就有了饭吃的,也就不用饿肚子了。我眼前出现了天下雪变成白面……

我轻轻开了碓臼屋门,竟然从地上抓起一把白雪与米粉做比较……雪在我左手掌心中慢慢化了,右手掌心面粉捏成了团……

我一家人齐心协力,就连跺碓声也与众不同;我一家人跺碓声不但有节奏感,而且这种节奏感从黄昏一直响到三更鸡啼。我望着结了灯花的煤油灯,希望这一盏油的煤油能够点到天亮。

第一步米粉舂好了,大功告一段落。第二步开始制作年糕,先把一定量的米粉加入开水搅拌成米糊浆状,然而再把大量的米粉和合搅拌,要轻过揉搓做成年糕形状。第三步上蒸笼,把做成长方形的或者圆形的米糕摆放进蒸笼里,再一层笼一层笼的堆叠好。一次可蒸八节笼,笼堆起来快一人高。

年糕上了笼,等吃年糕的时间也就快了。那年代没有钟表,时间上不好掌握。认鸡啼头更便是在三点,鸡啼二更在四点,鸡啼三更便是在五点半,天也就快亮了。计时多用两种土方法,一是点一支香,等香烧过了;二是凭经验闻糕蒸熟了的香味。

弟弟和妹妹蹲在一旁守年糕吃,大眼瞪小眼,时不时眯眯起眼。一会儿摇头晃脑;一会闭上眼睛头一晃,但又马上强打起精神来。做孩子的心里就想即刻吃到嘴里,也就有了笼里蒸糕等不得糕熟。等呀等,等到鸡啼五更了。结果弟弟和妹妹全都乏困了,也等不得糕熟了,他们全都趴在床边睡着了。

我的精神贵在于坚守;我一直守在火房里,我一定要守到糕熟。我一直坐在灶台边望着灶台上的蒸笼,从开始往上冒热气起,再回头看灶堂里熊熊燃烧的火光。外面任他雪花飞舞,我坐在灶堂前看我四姐烧稻谷草,谷草上有谷粒,会在灶堂里爆裂出米花。四姐连忙把它掏出来,第一个就落到我的嘴里,吃着爆米花全身暖烘烘的。

四姐说出去了有点事,叫我代为烧把火。我想把灶堂火烧得越大越好,把柴草往灶堂里放得越多越好。趁四姐不在旁,我就拼命的往灶堂里塞柴草,结果适得其反,灶堂里的火不但没旺起来,反而弄得浓烟滚滚,满屋子都是黑烟。

四姐走来把灶堂里塞满了的柴草退了一大部分出来,灶堂里的火焰也就起来了。四姐见我不解就对我说:“你往灶堂里塞了哪么多的柴草,你这不是把灶堂里火给塞死了?说给你也不知道。一句俗话说细水长流,柴火慢烧也不知道。”四姐的话我后来才弄明白,燃烧柴草时要有充分的助燃氧气,还要把柴草烧过、成为灰烬才行。

我听到鸡啼了二遍,鸡啼三遍天就亮了。

父亲终于揭开了半边蒸笼盖子,用筷子从笼层里头夹出了一小块热气腾腾的年糕品尝后说:“可以起笼了!”听说起笼,年糕蒸熟了,我一下子就从灶前弹了起来,紧跟着父亲端着两页蒸笼的后面回家。心里急于吃到年糕。

“孩子们,起来吃年糕了!”父亲把年糕倒入事前准备好的晒筐上,大声喊醒了他的一窝孩子。弟弟和妹妹身上如安了弹簧一样,个个从床上弹跳了下来。糯米糕出了蒸笼的那种香味诱得人直流口水,恨不能即刻入口。热糯米年糕吃不得三团,吃多了“淖人”,也叫“腻人”。

刚出笼的热年糕撒上红糖,马上变成焦糖色。母亲常在嘴边说:“一碗饭,一碗粥,一碗茶,一碗菜烫饭。你没嫌爹娘做的饭菜不好吃啊!”只要是爹娘做的饭菜,我认为是天下最好吃的饭菜。“吃啊!孩子们!爹娘养了你们,只望你们个个长大成人。”吃啊!我的弟妹们嘴唇上染成黑糖色,母亲用毛巾一个个为他擦干净。

父亲爱惜粮食经常教育孩子,一粒米、一粒汗,浪费粮食有罪。吃不完的东西绝不可往地上扔,不爱惜粮食的人就会饿饭。要知道每粒粮食来自不易,从一根禾苗到产出粮食这中间是用汗水换来的。

放在晒筐上的年糕不久就会冷却,把晒筐上冷却的年糕放入瓦缸里到满清水,可以保存很久。水能保护年糕表皮不会干裂,只要记得经常换清水,打入少量的苏打粉,可以把年糕保持到五六月份不坏也不变质。

小时候在农村过年有浓浓的过年味,大人小孩跑上跑下的要完成这三件大事。一是打年糕;二是磨豆腐;三是杀年猪。还有一件重要的事那就是“换年符”。到了腊月二十八叫岁岁“换年符”,也称之“换年福”、“辞年符”。

提前一两天村里老人就会说,古人定在腊月二十八这一天必须得要换掉挂在门头上的太岁年符。年符有十二个,是按天干地支十二生肖: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也就是用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猪狗十二动物来表达。比如过了狗年就要换下狗年的年符,就得换上猪年的年符。

换年符是过年前最隆重的节日。在换年符的时候,老人会对孩子们讲当朝天子德善于行、爱民如子。天子关心民生、民计,就等于父母爱自家里的孩子一样,像这样爱民的天子老百姓称之圣君。天子把属于他的天下子民都是一样看待,希望他的子女们个个有衣穿有饭吃,生活幸福,日子过的红红火火、天天像过年。

还有家里今年有犯太岁、冲太岁者,就要挂上避太岁年符。如今不用挂年符、换年符就改换成帖门对。辞太岁、迎太岁,太岁就是年符。换年符是过年前的一个重要节日,老家把换年符看得非常重要,一定要全家人围在一块吃饭,桌面上一定要丰盛美味。

到了换年福(换年符)的这一天,母亲会对他的子女们说:“今天是换年福,桌子的上鱼和肉可以放开量吃。到了正月初二初三四的拜年客来了,桌上炖的鱼肉是给客人吃的,孩子们尽少插筷子。吃了换年福饭,我祝福我的孩子们将来的日子过得好!只望你们一个个长大成人,长大了有出息,平时过的日子也和过年一样。爹娘只有一句话,望你们的日子时时刻刻像过年一样。”父亲的祝福:“不要太富,也不要太多,天天有鱼肉豆腐饭。”每年到了换年符的那天母亲和父亲总会对孩子们这么说。

大年三十辞年岁,孩子多喜欢守年夜。父亲把一些零分钱提前准备好了,给每个孩子几分钱叫辞岁钱,买糖吃买饼吃可由之。我会把零分钱存起来买笔本。

时光飞逝、日月如梭,碧草髯染、鬓角霜添,我也步入了中年。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如今的生活过得不再是想吃鱼肉豆腐饭,而是挑选吃了有利于健康的绿色食品。但,我们不会忘记过去的贫穷,更不可忘了碓臼屋里的舂碓声。也许我们已经遗忘了一种语言和一种传统的民风民俗,但我忘不了那昔日的年糕味,它是母亲的味道。只有母亲的味道,她的儿女们才会永远的牢牢记住。它是用大米、高粱、细盐米在碓臼屋的舂细后经过筛、揉、打,再上蒸笼蒸出来的味道,那里有母亲的汗水,也有父亲的汗水。

 

2018/12/23于深圳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