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 武
1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小时候听长辈老人讲,过端午节就是为了庆贺夏粮丰收。在农耕社会民以食为天,对于吃和穿尤为致关重要。端午节令正好处在夏粮收获季节的前后,在青黄不接时,只有盼夏粮了。便有一说:夏粮来得急,饿得剩下半口气也能提得上来。所以说夏粮对于青黄不接时的救急至关重要。夏粮是生活口粮中的一部分,急救急时的粮食。老人的话我不会忘记:天下再怎么繁荣昌盛,假如一但断了粮,不出三五日就会慌乱起来。是啊!吃饭的饭碗一定要端在自己手里。
夏收有多么的重要;夏收也是农民在一年四季当中最忙的时候。在江南,夏收上岸的首要一茬是油菜籽。油菜籽收割了,可以榨取菜籽油。老百姓的油缸里也就有了食用油了。用菜籽油炸油条、炸麻花、炸春饼……只要油缸里有油想炸舍想炒舍都行。但是,炸油条、炸麻花、炸春饼少不了白面粉。
夏粮中的重要之重农作物就是小麦。俗话说小麦黄、把粑尝;小麦熟、有面吃。从古到今在纯朴又善良的农民心目中,有一种传统的观念叫奉献精神:咱们种田人切要记住不吃不喝也要先把皇粮国课完成。朝廷中那些官员全都是天上星相下凡,咱得把他们给吃好穿好才行。夏粮全都收上岸了。菜园地里蔬菜瓜果也飘香了。
剩下来的就是过好端午节,还要过一个快乐的端午节。有关于端午节的文化与来源也有另一说法,这个说法应该与地方区域或者是某种人文的祭祀文化有关。在国家制订的法定节假日当中把端午节当作一个重要的节日,一个传统的节日。在经历了几千年的中华民族文化大洗礼能传承下来的节日,有很多只因在地理和区域之间上的人文意识不同,才会出现了在形式和风俗上的一些差异罢了。多因为在其理解的意义上、或者在于每个区域之间上的认知观念上,所以有所不同罢了。
我也就不必去争论与端午节三个字之间中的什么大有牵强附会之疑了等等。如果非要咬文嚼字,就端午这两个字的其中含义也就不是片言几语的就可以解释得了。我也就不必再多去累赘端午这两个字上的其他的含义了。
传统的好东西一定要,传统的东西就是文化。我认为老人的话是代表传统;老人的话是在延续历史;老人的话也是听了上上一辈老人口口中相传下来的话。这就叫做代代相传。故我喜听老人言,而且把老人言牢记在心中。
老人说历朝历代也没有共产党好,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天下才太平;只有共产党人才一心为人民;只有共产党才能把人心拢在一起干大事。并且坚定的相信共产党人必会想尽各种办法,一定要把老百姓的生活搞好,大家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
在我老家端午节可是个大节日,而且要过得热闹闹的才行。就连出方在外发财的人,能赶回来得尽早回来。为了庆贺过端午节得杀猪、杀鸡、宰羊。在物控匮乏的年代,过端午节每个人头发猪肉票一市斤,不论贫富贵贱,吃得起也吃,吃不起也吃,说来大家都一样。记得做孩童时在过端午节的那天,有几件重要大事必得去做。
2
我平素不逛街也不光顾超市。也就在过端午节前两天,我去了离家有百步之远的一家名叫黄商的超市。当我走进超市里,眼前的情景真的叫我很激动,人头涌动的场面,人来客往的客流。还有超市里的货物不但琳琅满目、而且堆积成山。
最吸引我眼球的是老面白馍、糖心馅糖包子、猪肉馅肉包子,而且刚出笼的在带制冷的柜台里冒着热气。还有煮熟冷却了的粽子一提一提的摆放在那,价钱也不贵。各种糖果点心多得简直看花了眼。专营水果区有南国荔枝、香蕉,泰国榴莲、山竹、龙眼、葡萄,北方红苹果、新疆哈密瓜等等。如今再也不是你想吃、吃不了,而是怎么来挑选有营养的、喜欢吃的。不用供用,不用排队争购。感叹改革开放四十年成效显著,更相信老人所言共产党人一定会想出各种办法来让咱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我怀旧,且有怀旧心结。我打从小时候起就特别喜爱吃白面发粑(老面白馍),这种喜爱一直保持致今天。想起那年代想要吃一顿白馍真的不容易,若想到吃白馍那才是一顿奢侈和一种奢望。在离我家不远处有个小集镇,小集也算是个公社级单位,那里有个小食堂,每天向外供应定量的老面白馍和炸油条。在我四五岁时老爱跑去看供销社里摆在柜台中的稀稀落落的日常生活用品……还有去看会做老面白馍的师傅怎么做馍。
在我的记忆里他是位头发稀疏显得有些花白的老人,身上围着一条青黑色的从项下第一粒纽扣处长到差不多到了脚跟前的长围裙。我看他从揉面、切馍、上蒸笼蒸馍再到白馍蒸熟出笼,然而叫号子被客人一只只买走……手里没有分文,只能望着刚出笼的热气腾腾的白面馍直流口水。他扳了半个白馍给我,我不知怎么谢谢他。我先是轻轻的咬了一口,味道又甜又香,然后狼吞虎咽的几口吃完了。
我觉得天下再也没有美味美过它了。认定老面白馍就是天下最美的味道。我明白想要吃到老面白馍就得多播种小麦。老面白馍来之不易,这个理我懂。我就会跟着大伯大叔的屁股后面看他们怎么播种。我建议父亲在少得可怜的自留地里播种一片小麦。父亲也没对我说出不播种的理由,只是苦笑。
我是种田人家的孩子,打从小时起就学会了干农活,知道粮食来自不易。粮食是从田地里生长出来的,是农民用一滴滴汗水换取得来的。但有个问题一直在脑海子里,粮食是农民种的,为什么农民吃不饱肚子。农民不但是吃不饱肚子还经常饿肚子。听老人说大家不是没有想法子想多产,大家怎么用力搞、就这个粮食的产量上、怎么搞就是搞不上来。大家一直不灰心,听科学家说迟早有一天必会搞出个高产品种的粮食出来。没有粮食可吃、饿肚子不行,怎么办?只能挖些野菜、捕捞些小鱼虾回来为食。
为了多产粮食种两季水稻还不行(两季水稻综合起来产量过不了八百斤,如今种一季杂交稻过一千公斤),只好冬季增种小麦。看着小麦苗像针尖那样从土壤里钻了出来。隆冬季节的霜雪淹刹不了小麦苗的茁壮生长,那遍野的青绿长得像韭菜。到了春天“韭菜苗”疯狂的生长,到了抽穗扬花时夏天来了。望着垅田和塝地里的小麦穗如列队的士兵那样整齐,只盼着小麦穗一天比一天发黄。麦子黄了,说明端午节也就快到了。只有到了端午节才能吃上白面馍。
当布谷鸟在天中飞过时,往往天还没亮。多次在睡梦中听到它在叫:“割麦插禾、割麦插禾。”这一声声,这一句句的叫,叫得多么清晰。然而只望镰刀从墙壁缝里抽了出来,在磨刀石上磨砺几下。还仿佛听到小麦被割倒时发出“飒飒”的响声。
割了小麦就可以吃到“白面发粑”了(白面馍)。我一直在想。小麦黄了也就顺理成章的收割了,把收割好了的小麦放到晒场上用石碾驾上老牛反复来碾碌。小麦粒子与小麦禾杆分离开来了,还得除去麦芒和麦杆,再就是剩下粒粒饱满的小麦了。
分到社员手里的小麦多是一个月的口粮。父亲手掌心里拌着小麦看了又看,喜悦放在脸上。心想吃到白面发粑,但不可心急、还得晒上一两天,还得待到麦粒子里的子浆凝固结实了才可做用。用碾子或者石磨子把小麦碾磨成粉末还得过筛子。要一筛筛的筛选,合格的顺着八十目的筛孔留下来。
有了白面粉还不可心急于吃到白面发粑,这中间还有几道手续没办完。母亲把小麦粉放入砂砵里加入清水搅和,再让其发酵,一直等到第二天早晨起来把发酵好的老面做成比吃饭碗口还大还圆的形状,然后一个个的摊放在簸箕里且相隔一定距离盖上白布单,再让其第二次自然发酵到膨胀。当看到粑上发裂了,似孕妇小腹上的妊娠纹就可以上蒸笼里蒸。
灶堂里柴火不停的在燃烧,火焰要大。大约蒸了十多分钟后,一股扑鼻的酵母老面香味迎面飘来。我特喜欢吃刚出蒸笼的,拿到手里有点烫手掌心的,碰到嘴唇上烫嘴唇边的,轻轻的咬了一口那种松软又香甜的老面白馍。吃完过后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这种滋味一直留在味觉舌蕾上好久好久。
在我们老家过端午节的这一天有些讲究,忌讳说不吉利的话,不可冲太阳屙尿……早中晚三餐吃法也不同。早餐,桌子上除了白面发粑还会有咸鸭蛋,但每人只有一只。我喜欢把热气腾腾的白面馍醮上白糖,一口气能吃得下三个。这种甜中带点酸味的白面发粑、也只有老家人才会制作。午餐比较丰盛、桌子上会多出几道菜。出阁的姐姐带上姐夫和小外甥回娘家过端午节。桌子上有米粉蒸肥猪肉,猪排骨炖海带。也只有端午节才能喝上鸡汤,鱼虾也就不算什么好菜。自家菜园里茄子、辣椒、丝瓜、豇头、韭菜那可就多了。晚餐吃早和午剩下的饭菜。
3
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这个对于我故乡的老家人来说不怎么流行。也许有可能是家住在小山村里的原故,故乡俗中的家乡人多不会包粽子。在我老家这个地区也只有生活在平原与沙地一带有包粽子之习俗。
后来进了城也就跟着包粽子,吃粽子。我认为粽子千篇一律化了,里头包的是糯米。我认为糯米是秋粮,煮糯米饭打糍粑也只有在中秋节时使用。我尝过全国各地粽子,感觉粽子里头的用料大致差不多。但包粽子所用的粽叶衣可就有多种多样了,一种是大山上生长的筿竹叶子;二种是湖边芦苇叶子。里头包的多是糯米、绿豆、红豆、大枣等。如今粽子里头包了火腿、香肠、腊肉、鸡肉等。在沿海地区,包粽子用芭蕉叶,美人蕉叶等等。粽子个头很大,粽子里头包了干贝,或者海鲜等。
粽子已形成了一种饮食文化,这种文化渊源长久,也不是某个一句话就能断定的是什么朝代而兴起,什么大人物喜欢食用,为了纪念某人……但可以肯定粽子的起源点在江南,还有粽子与军事上有一定的关联性。粽子方便于携带,加上外皮的层层包裹密封,保质期长久不坏。所以行军打仗时可以把粽子当作行军干粮。还有为朝廷义役劳动外出的民工、走远路的商人或者进京赶考的举子也把粽子当作路粮。
端午节值得回忆的,且有意义的也算是最热闹的场面,那就是男女老少赶集上街,大家一起去凑热闹。看乡戏采茶调、看划莲船。一时锣鼓喧天的,街头上游人如织的。集体项目有划龙舟、赛龙舟。如今不一定每年都会有。这个还得看当地政府官员的心情而定。
小时候过端午节家家户户有吃端午饼的习俗。端午饼的花样也多:马形、羊形、猪形、牛形、虎形等等,多是十二生肖上的小动物。主饼有讲究,今年是什么年就多制作这种生肖的端午饼。比如说今年是己亥猪年,端午节就会多了猪形图样子的端午饼。
过端午节煮鸡鸭蛋。在端午节那天吃蛋还有说法。就如有的地方喝雄黄酒的意思大至上差不多。但蛋是圆的,让灾害和不好的滚蛋。蛋,家家户户都有;蛋,只要饲养了鸡鸭就会有。俗话说三月麻雀一茬蛋。黄鸭子下的蛋个头大,六只一斤。去年开春饲养的小母鸡到了今年三月都会下开春蛋。
提前一个月把用于过节的鸡鸭蛋聚集起来,放入砂缸里用盐卤腌上,等到端午节那天拿出来煮熟食用。邻里之间互赠煮熟的鸡鸭蛋作为礼节。把煮熟的鸡蛋用红苹珠染上颜色,用几根红丝线打个网络把红壳鸡蛋装入网络里挂在小童的脖子上。端午节那天,家里有三岁以下的小童多会打红脸蛋。涂了红苹珠脸蛋的小童兴高采烈的跟在大人屁股后面屁颠屁颠的到处乱跑,胸前上的小红蛋也就跟着荡来荡去的。
我的任务来了。吃完了白砂糖醮白面馍、咸蛋就得去完成采挖鱼腥草的任务。鱼腥草生长在溪流边、田岸边、水塘边、沟渠边上,传说午时前采得鱼腥草有药用价值。据我所知鱼腥草、车前草、夏枯球三味结合起来是无坚不摧的最好的清热消火的中草药。到了暑热天用三味中草药煎茶喝可以降除暑气。
再就是采蕲艾、采菖莆。艾生长在田间地头上,菖莆生长在池塘里。把采回来艾和菖莆插在门头和窗棂上。菖莆的形状生得像出鞘的宝剑,传说此物被八仙吕洞宾点化了。民间也就相信这两种作物合起来能起到避邪镇宅的作用。
还有端午桃子红了、李子紫了、杏子黄了。春天桃李花开,梨花带雨,仿佛觉得这种场景依然还在。记得村里老人站在桃树下对着一树上的桃花发出感叹声:今人站在桃花下,想当年人面桃花相映,这些日子岂非能忘怀。夫已老矣!而桃花年年盛开!老人的感叹声仿佛还在缠绕着桃树。此时的南方荔枝也熟了,同熟在端午节前后。
端午不只是瓜果成熟飘香的季节,也是鲜花盛开的季节。家乡的土壤上有多种花开,一种是西边的荷塘里的荷花盛开了,亭亭玉立在水中央;二是院子里栀子花开了,栀子花雪白的味道特香;三种是白玉兰花开了,花开在高高的枝头上。别忘了还有墙头上的月季花。月季花喜欢翻越他家人的墙头。说来月季花是蔷薇科,也就有了外号“翻墙花”之称。这些花多会采些回来插在花瓶子里,闻着花香、陪伴着我过完端午节。
己亥端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