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 武
1
老同学毛寿兴对我说过多次了。说是武穴市匡山风景区那里头有处地市级文物遗迹保护单位“鲍照读书台”。毛寿兴的话很明白不过了,若有空就得去看看。正好余川镇派出所长库继胜有空愿当向导。
2019年8月8日立秋,头一天是七夕乞巧节,按当地旧时风俗过了十岁的女儿必须学会穿针引线,“拿起帐枕会绣花,拿起鞋梆会纳千层鞋底。”然而这个十岁大的女儿就会穿针引线已成为了故事中的故事。如今七夕成了情人节。情人节,谁也难得说出自己心中还藏有什么年轻秘密。今日立秋了,也就是说美丽的夏天也就悄悄的过去了。夏天的称谓说是不在了,但是酷暑的热依然还在,处在大别山余脉的匡山脚下没有一丝秋凉之意。
《我家住在匡山》,那是我十年前写的一篇叙事散文,发表在南方一家文学报刊上,散文里写了匡山二十四景,却忘了一处地方。那个该有而没有的地方,就是毛寿兴对我所说起过多次的 “鲍照读书台”。若说起匡山来,它原本就是一座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和带有多种神话色彩与传说的名山。鲍照读书台就在此山之中。
匡山是大别山余脉的总称。匡山大至上包括一尖、二尖、横江山。匡山名称的来历传说与两个人有关,一个是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二个是《西游记》作者吴承恩。赵匡胤避兵于匡山,又一说赵匡胤听说鲍照在此山读书为之仰慕。便赐名“匡山”。《西游记》作者吴承恩三上匡山,是有关于创作《西游记》时所需获取的故事中的素材和这本话西游书本里头的那些神话故事中的一些故事,其书中多篇故事来源之地就在匡山。
我又差点又忘了一件大事,佛教禅宗四祖司马道信是隋唐高僧(他出生于今湖北省武穴市梅川镇,出生人家一说是县太爷之家,一说是一屠夫之家)。佛教禅宗五祖弘忍唐代高僧(今湖北省黄梅)乃东山法门开创者,他也与匡山有关。古时候的黄梅、广济两县乃属湖北蕲州府所辖。黄梅与广济相邻、故有匡山一山连三县之说。也就是说在隋朝时这三县乃属于一专属区。况且广济离黄梅更近,山搭界,水共河,民通俗。
鲍照读书台坐落在匡山风景区一尖一处白云生处有人家的地方。酷暑天想要登山上匡山风景区一尖很难,一尖最高峰海拔一千零四十多米,好在山中旅游线路修通了,开车上去也就在四十几分钟。车到了一尖武穴市政府二处招待所前停下,下了车方觉山上另有洞天,红墙碧瓦的禅宗修行院就在眼前不远,整座院落就坐落在一片茂密的丛林中。
一阵山风吹过,突觉山上凉爽。若去鲍照读书台还得爬山数百步。库继胜前头带路,我和毛寿兴、吴福龙紧跟其后。走过一片茶园,然而拾级而上,剩下的台阶不多尚有百余几十步。行走在山道上,那种山风习习拂面的感觉,犹似丝绸一样的细滑;犹似少女一双纤纤细嫩的手指为之揩去额头上的汗水。山上草木茂盛,林涛汹涌,树枝上的知了“知儿知儿”叫声此起彼伏。毛寿兴感慨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我附和说:“是啊!古人选在此山读书,先不说他的境界有多高。他不就是有蝉一样的精神。相传蝉入土七年、称之为‘禅定’,七年后化茧成蛹再蜕变成知了。知了知了。七年蛰伏不叫,一旦开口叫了声音响亮,所以才一鸣惊人。然而去看普天下又有多少寒士们,他们不多是如此。”
不知谁说:“待那日开口叫吧!”
2
库继胜兴奋地说:“鲍照读书台到了!”
“这里就是啊?”我注目疑惑而望,禁不住要问:“这里就是传说中的鲍照读书台?鲍照当年就在此处读书?他为什么会选择在这么一处偏僻而又荒野又惊惧的崖壁上?”
库继胜肯定地说:“是啊!这里就是鲍照读书台。若问其他的我就回答不上了。”
虽说古人素有取净处安身,取净处读书的习俗,但是,在这里头又有多少个不可理予和无可认同的问答。然而,所有的传说故事都有根有据,是一代一代的往下传。我也就相信了这里应该就是鲍照当年读书的草庐台了。
我登上了有些险峻丈余宽的石台,左右前后细观之:远看群山如黛,近处凤竹似嫣。须晨日可以看到万里长江漂玉带,江南庐山日照香炉峰。我也就有所敏悟了。想当年鲍照选在此山、此地、此石上凿孔竖木,再横上几根木头,用来防风雨的屋顶铺上匡山上芦草。里头用具也许是一床一席,一灯一火,古人无凳子,就席地读书。
故时草庐不再在,墨石凿寒迹依然。
匡山风景随时赏,但无塞外羌笛声。
一尖二尖否上去,山高顶上人为峰。
千书万书道不尽,罢官归兮田园甜。
匡山夜雨,一时狂风怒吼,电闪雷鸣,轰隆隆震耳欲聋的打雷声真想把耳朵捂住。紧接着山洪暴发、山洪冲击山涧发出的洪流滚滚声……匡山风雪之夜,几天几夜的大雪飘落在树枝上,树枝压断了,草庐上覆盖了一层厚厚的白雪,地上结了冰……这些我无法去想象。匡山上的春天,山花开满了,到处是山花……
我从假象中醒了,眼前丈方的地面上,似墨迹浸染了又坚硬的花岗岩上,用铁凿子凿出来的印痕,虽说经历了一千五百多年的风霜雪雨,但其轮廓依然明朗,而其沥沥承担重任的风骨依存。
吴福龙问:“古人读书为何多择清贫之境?”
毛寿兴说:“只有在清净之地方可读得出好诗书来。”
库继胜说:“古人不比今人,喜择闹市而居。等一下我带你们去看那边一个地方,那才是出家人住的别墅。传说历史上有好多读书人和名人前来凭吊过这处地方,有的人不远千里前来拜谒,说是受到了启发,回家后就会读好书。”
鲍照读书台是一大块整体蹿出山崖的凌空的大石头,石下是万丈深渊。深渊四处古藤老树纵横。读书台旁像一峦书本一样的片石,其形状犹如竖立在书柜中的薄厚不一的书本。这些栩栩如生的书本真乃是鬼斧神工所成。传说此石原本是一块整体巨石,因鲍照在些读书感动了上天。到了唐代八仙吕洞宾和铁拐李、何仙姑三仙路过此地时将整块巨石点化成一叠叠书本竖立起来。也有一说是鲍照读过的书全都化成了石书立在哪。
3
当地居民大多数人只听说过鲍照,但多不知道鲍照乃是何方神圣。鲍照出生于公元414年,甲寅,天干属虎。也就是说鲍照生肖属虎。年代南北朝十六国。那是一个动乱的年代。甲寅五月,晋义熙十年、后秦弘始十六年,魏明元帝拓跋嗣神瑞元年、西秦永康三年、南凉嘉平七年,北凉玄始三年,西凉建初十年,北燕太平六年,夏凤翔二年。年五月,西秦乘虚袭乐都,西秦乞炽磐得知南凉王秃发傉檀率七千骑袭乙弗等部,获马牛羊四十余万,遂发步骑二万乘虚袭陷乐都,徙南凉太子虎台及文武百姓万余户至枹罕。次月南凉秃发倔檀因乐都失守,遂向西秦请降。南凉亡。逾年秃发傉檀为西秦鸩死。
也就在这年的五月,鲍照出生在一处叫上党的地方一户贫民家中。后迁于东海。鲍照出身寒微,是一位极有抱负的才士。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诗、赋、骈文不乏名篇。他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后人对他诗词风格的评述豪放俊逸、奇矫凌厉。他的作品充满了怀才不遇的牢骚和愤懑不平的情绪。其诗风雄健奔放,对后代诗人白居易特别是李白有很大影响。
《拟行路难》: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则。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从诗句中不难看到时不齐时运不佳时的鲍照拔剑击柱,仰天长叹,悲愤不已。虽说老子有了一肚子才华,但壮志难伸。人生失志后又无可奈何,罢官后方知天伦之乐。是啊!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鲍照以寒士的身份抒发了贫寒之士的强烈呼声,表现出激情昂扬的超越之情,又有那种慷慨不平之气和难以抑制的愤恨。
他描写边塞战争,征夫戍边之卒以及游子们,思妇们和弃妇们的生活。还有普通老百姓不幸的家庭命运。他同情百姓疾苦,也同时揭露了统治者横征暴敛和官僚政治的腐朽。鲍照诗歌尤其是乐府诗,多得益于汉魏乐府和南朝民歌的艺术经验。鲍照现存的二百首诗中乐府占了八十多首。其中三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上有的是学习汉魏乐府,也有的是学习南朝民歌。学习民歌在当时曾被文坛盟主颜延之等人轻视,认为鲍诗“俗”。
鲍照在这些俗体调的诗词中又以跳荡的雄姿、酣畅淋漓表现。其中一首《梅花落》:中庭多杂树,偏为梅咨嗟。问群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风飚,徒有霜华无霜质。
比较出名的一首《代出自蓟北门行》:羽檄起边亭,蜂火入咸阳。征师屯广武,分兵救朔方。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梁。箫鼓流汉思,旌甲被胡霜。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马毛缩如蝟,角弓不可张。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古人的脚印无去寻觅,但古人曾经住过的鲍照读书台迹痕依在,也就只能依着古人的迹痕去寻找古人曾经为之放荡不羁的那种潇洒。
2019年8月8日于家乡武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