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中国作家网,已经记不起具体的日期,大约是在2017年末。我在网上闲逛,偶然看到中国作家网。我是多少喜欢点文学和写作的,就顺手点了进去。我粗略地浏览着网站的内容,登载的散文和诗歌,给我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再登中国作家网,就已经是2020年10份退居二线之后的事儿啦。当时,对退居二线这种生活状态很不适应,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手机和电脑上度过。我漫无目的地浏览着微信、QQ、快手、抖音和今日头条,也在各大网站看看国内国际新闻。有一天,忽然想起了中国作家网,从此在手机和电脑上,与中国作家网再续前缘。
闲来无事的时候,总是优先打开手机或电脑,慢慢品读中国作家网上刊登的散文、诗词、小说等。寻找每一篇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内在灵魂,记录着散文中的美词佳句,探索着散文的新颖构思。品味每一首诗词的诗情诗志,构建诗词的意象,在想象空间里漫游。剖析每一部小说的人物刻画和故事情节安排,力求掌握故事的脉络和人物刻画演进的关系,归纳主题思想,挖掘思想价值和文学艺术魅力。随着阅读时间的推移,对中国作家网的情感越来越深厚,达到了天天必看的地步。
2021年7月加入东辽县作家协会之后,我作为副主席总是要写点作品出来,而且作品质量需要说得过去。此后的中国作家网就不仅仅用于欣赏了,更成为我学习写作的有效园地。在这里钻研文学理论,熟悉经典作家,重温红色经典,学习新作品在作品构思、谋篇布局、表现手法、遣词造句等方面的实践创新。经过一段时间学习之后,我学写了一篇小说《坚守》。这篇小说经过自己和文友多次修改,一直到无法继续改进的时候,才惴惴不安地投入了中国作家网的网页。 投稿后,我一天看好几次中国作家网,心情忐忑地看网上通知。不几天,在中国作家网上就看到了审核通过的通知。那种欣喜若狂的感觉,不能像年轻人那样表现出来,埋在心底的兴奋,着实让我快乐了好几天。有这次稿件被采纳的信心,我在文学创作上才开始笔耕不辍。陆续在中国作家网站上发表《拾荒的母亲》《家乡的柴火垛》两篇散文。
后来,在网站上看到了王怀宇的《血色草原》。这时候我已经知道他是吉林省的作家了,试着读起来。越读越被小说的草原景色、草原故事和草原故事里有血有肉、个性鲜明、栩栩如生人物所吸引。因为描述的草原故事原型是吉林省西部草原的故事,和我们东辽河源头区域的故事很接近,所以读起来就像发生在自己身边,甚至在我身边都能够感受到人物刻画的原型。其实,我手头就有一本作为奖品的《血色草原》,只是因为字体小,读起来费劲,就没怎么认真读。这种感情共鸣,深深地鼓舞着我,催促着我,我有时在网上读,有时读书,一口气读完了这部小说。小说读完以后,感想很深刻,也很强烈,不表达出来,就有一种压抑的感觉。于是我顺理成章地写出《哀叹与期待—读王怀宇〈血色草原〉有感》这篇随笔,发表在中国作家网上。
有一次,文友看到我在中国作家网发表的四篇作品,夸奖我有水平,很厉害。又进一步说,小说《坚守》没有那三篇写得好。我说,你说不咋好,那咋发表了呢?他说,你应该是参加征文活动了。我告诉他确实是那样。他说,那你趁机再发表几个,别人也不知道咋回事。于是我又发表《善后纠纷的背后》这篇短篇小说。
我在中国作家网上学习,尝到切实的甜头后,就与中国作家网结下了师生情缘。贪婪地学习网络上的文学知识,学习文学作品。最近,我特别关注第八届鲁迅文学奖,学习获奖作品的创作技巧、表现手法,并和评论进行对照,感到受益匪浅。李耀鹏的《中篇小说获奖作品综论 | 情感宇宙与小说星河》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连续读了两遍,感觉写得确实好,虽然是综论,却用的大都是文学词汇,有诗的味道,值得品读。我转发到我的朋友圈,很多文友阅读并点赞。
我自己也清楚地知道,我所创作出来的作品,离中国作家网发表要求还有很远差距。能够发表的,应该是偶尔幸运地达到了网站要求标准。我投稿不止发表的这几篇,没发表的比发表的多一倍还多,而且没发表过诗歌作品。我更清楚地知道我的诗歌作品虽然画面感还不错,但是画面缺乏空间,引不起读者想象。再就是语言还不够丰富和精炼,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没有张力,通感不足,缺乏诗味和魅力。就这样,我投了5篇诗稿,一篇也没达到标准。
前些日子,我又投一篇诗稿,题目是《残荷》。这篇诗作发表在《嫩江文学》上,受到广泛好评和编辑推荐。我本以为可以在中国作家网刊出,期待发表的心情就像大好的春光里,农民种下希望的种子,期待种子生根发芽,长出绿油油的禾苗一样。此时此刻,没有任何理由不去地里走走看看……更像是学生交给老师作业之后,期盼着老师给个高分,并写下一段对自己的文学梦想有鼓劲加油作用的深情评语。
可想而知,其结果还是没行。即使这样,我也不会气馁,而且我要奋发向上,以中国作家网为师,在网站上继续努力学习,继续努力创作,争取早日在中国作家网发表第一首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