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的一个晚上,在岗的朋友凌先生请我们退休的五位朋友吃饭,说是庆祝光荣退休。其实庆祝光荣退休,只是个理由,平时双休三三两两的也没少在一起溜达、吃饭,只是没这么整齐到位。饭店在小城属于中档水平,特色是吃小笨鸡炖蘑菇。我们点小笨鸡炖蘑菇后,又要了四个毛菜。
酒席间,除正常寒暄客套外,主要就是叙旧。回忆起刚参加工作时的县城建设,群情激昂的场面,好像又回到从前,回到那血气方刚的青春岁月。边聊天边喝酒,越喝越温暖,越喝越舒心。不知不觉地两个小时过去了,大家都喝得半醉,才满怀小城的回忆,不舍地握别回家。
我很喜欢这座小城,西有连泉山森林公园,南有聚龙潭国家水利名胜,东交大街连接303国道东通辽源市区,北面不远处就是东辽河景观带。初夏傍晚,西南风带着忽浓忽淡的槐花清香,飘过街道整洁干净的小城时,我醉了,小城也同样醉了。
我喜欢小城,不仅仅是因为这里的宜居环境,更重要的是小城建设留给我们这一代人也是我们这一群人的共同美好记忆,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里凝结着我们的共同心血和汗水。经过几十年和几代人的接续努力,城市功能日渐完备,不断地满足居民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是夜难以入眠,浮想联翩,抚今追昔,往事历历在目。我出生在吉林省伊通县东干沟子,1976年冬为解决柴火不足的难题,搬到东辽县一个偏远贫穷的小山村。1981年考进吉林省农业学校蚕桑专业,1984年毕业分配到县农业局蚕业站。在校园里,唱着《年轻的朋友来相会》,觉得20年好遥远,现在回想40年前的秋天入学情景,仿佛就在昨天。
参加工作后不久,大约是1986年夏天,就随县直机关进驻小城,虽转岗的脚步几经变换,但仍在这个小城驻足,见证着30多年小城成长历程。一起和小城经历过多少酸甜苦辣的故事,编织过多少大小长短的梦想,凝结着多少喜怒哀乐的情感。有成功也有失败,有收获也有失去,有工作学习的快乐,也有家庭生活的艰辛。
记得县城刚落到这里的时候,到处都是建设场面,机械轰鸣,人声鼎沸。虽然县委、县政府等办公大楼竣工入驻,但配套的院落、道路还在建设中。有个才子给道路取名叫水泥扬(洋)灰路,那真是雨天泥泞难走,一走一脚泥;晴天灰土暴尘,外出满脸灰。那时候机关事业单位定周三下午政治学习,周五下午义务劳动。大家也愿意参加义务劳动,特别是领导还带头参加。就这样,在办公区域里,常常进行义务劳动,植树、修建花坛、修路等等,大家干的热火朝天。春天有时也去连泉山植树,秋天还去过赵家水库(现在叫聚龙潭)修堤坝。
那时候,各机关、企事业单位主流人群是年轻人,朝气蓬勃,虽然没经过劳动锻炼,但干这些活还是轻松加愉快的。那天一起喝酒的老朋友,就是那时的县农业局的年轻人,后来因工作需要都走上不同的基层领导岗位。
漫步在连泉山上,当年栽植的松树、槐树,早已连片成荫。当年上山的崎岖山路,早已变成了板油路,车可以一直开到休闲广场。广场上方是朝晖亭,早晨的第一缕阳光越过小城的上空,照射到亭子上。穿过朝晖亭,顺水泥石子铺就山间小道前行,不远处就到了连泉山顶点的观景亭。登上四层亭的顶层,小城全貌就尽收眼底了。
今年槐花飘香时节,我们原来农业局的三位老朋友在连泉山散步,一时兴起,要寻找当年农业局栽植的槐树。经过我们在槐树林里来回丈量,反复定位,最后确认有20多棵小碗口粗的槐树,是我们农业局栽植的。抚摸着树干,望着白花花的树冠,闻着浓郁的花香,那种成就感、怀旧情绪交织在一起,是那样的温暖,那样的自豪。我们在那里逗留了很久,才依依不舍地离去。
不几天,我又领我姑娘和她姑娘去过一次,给她们讲述当年的劳动故事。我们还顺便采回一些槐花,参合猪肉做馅儿,包的水饺。吃起来,很顺口,更顺心。
有这次寻旧情的体验,我们就开始了寻旧之旅。火炕居民楼的烟囱还在,但却失去了作用 ,集中统一供热替代火炕取暖,也使各单位的小锅炉成为历史。今年又从辽源大唐发电厂引余热供暖,改造了老旧管道,供热效果又上个档次。
建县城时栽植在东交大街两侧的白杨,在东交大街拓宽过程中已不知去向,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整齐的垂柳。街中间隔离带里开着五颜六色的金鱼草花,夏秋之交,街道风景争芳斗艳,居民茶余饭后逗留观赏,取景拍照屡见不鲜。
聚龙潭水库的建成使用,不仅为小城居民解决了饮水问题,而且为小城和周边居民提供了一处水利游览名胜。十年前,聚龙潭是开放的,参观旅游的人络绎不绝。后来因为是水源地的缘故,按照规定用栅栏隔离起来。坝下我们吃过瓜的园田,已经建成了聚龙潭花海。花海花卉品种多,品质好。花海中央建有荷花池,荷塘月色很是迷人。夏秋之交的日落前,徜徉在如诗如画的花海中,晚风阵阵吹过,带着缕缕混合花香。落日余晖照在花间,给花瓣摸上特有的色彩,那稍从即逝的光亮,伴着最美的夕阳,令人无比珍惜当下的美好时光。
我们结婚时曾经租过的平房,早已被棚户区改造扒掉,建起一栋栋高楼大厦。晨风华府、怡景花园、金旺华庭、锦绣龙城等中高档小区,陆续改善着居民的居住条件。就连我曾经办公过5年的县农机局办公楼,连同建县初期县四大班子临时借助办公的农机校办公楼,也因为落地文体活动中心建设项目被扒掉了。漫步在露天体育场,望着这宏伟气派影剧院背影,不舍的心绪也只能让位于人们对文化体育事业的追求了。好在局搬走前,我们还在门前拍了张部分人员合影,总算留下一点情感的记录。
在伴随小城成长的过程中,主要心情一直快乐的,偶尔的烦恼也会被小城的春风刮走。只是2020年秋冬,心情一直不咋好,主要原因是这年秋天被迫退居二线。不是因为失去岗位而失落,而是因为永远失去工作而失望。
两年来,为调整心态,我把闲暇时间主要用在了文学事业和文学创作上。与中国作家网结下了师生情缘,通过网络学习和采风活动,两年写出文学作品24篇,其中发表在中国作家网6篇,《辽源作家》1篇,辽源《关东周末》1篇,镇赉《嫩江文学》3篇,东辽县作协的《辽河之春》13篇。2021年7月加入东辽县作家协会,任副秘书长,年底被聘为副主席。
2022年10月15日晚,东辽县作协主席丁铭春突然去世,给我带来沉重打击,曾经对东辽县作家协会的存续失去信心。在这接替更续的关键时刻,第一副主席薛成龙从维护大局出发,坚定勇敢地担当起接续重任。大家相信薛主席一定不会辜负作协领导班子成员、广大作家和文学爱好者的殷切期望,能够带领班子抓好队伍,推动东辽县文学事业再上一个新台阶。
经过2年心态调整,真正退休的时候,心里反而没啥感觉了。我要继续在文学道路上前行,在更新的起点上,去追求文学新梦境。去书写新时代小城的故事,描述小城里人们丰富多彩的生活。
我眷恋这个小城,不仅是眼前的小城,更是我曾经工作、学习和生活过的小城。眼前亲切的小城,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到处留下我休闲的脚步,陌生的是昔日的痕迹只剩零星。有的人从这里走了,去了远方;更有人回来了,从远方回到这里。而我不会离开这里,我的亲朋好友在这里,我孩子在这里工作,我91岁的老妈喜欢这里,我没有任何理由不眷恋着小城。我见证过建党百年的小城,更期待着见证建国百年的小城。
回忆是温暖的,也是美好的,但总不那么清晰,有时雾气蒙蒙,有时断断续续,所以稿件改了又改。成稿的日子,刚好迎来今冬的第一场雪。我走出楼门,欣喜地站在街边。雪像鹅毛一样飘落,轻轻地,没有半点杂声,伸手接住一片片清凉,心绪慢慢穿越时空。仿佛又有槐树花香飘过,飘过这日益完美的小城,飘进我日益眷恋小城的心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