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魏长林的头像

魏长林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301/07
分享

抗联精神的历史记忆 ——读王德林主席《生死攸关的河流》有感

反复拜读辽源市作协王德林主席在辽源日报副刊关东周末发表的《史海钩沉》之《生死攸关的河流》,深切地被小说的思想引领和文学熏陶所打动,在共鸣中深感抗联精神在唤起民族觉醒中的不可估量的历史作用。

杨靖宇从分析抗战形势出发,敏锐地认识到:“我军处于日寇侵略华北的后方基地,又是内地抗战的前哨和先锋”。在得知主力红军东征的消息后,1936年6月和11月,杨靖宇两次组织抗联第一路军部队西征热河,一度进展至沈阳、抚顺一带,并在摩天岭战斗中歼灭日军今田大尉以下140余人。但终因寡不敌众和天气原因,两次西征均未达到目的,而且付出了相当的代价。

基于历史事实,作家淡写寡不敌众,用浓墨重彩描述天气原因。通过打比方,变换视角,渲染环境,描述抗联干部战士在面对冰河阻挡时所表现出来的不气馁、不抱怨,直面绝望的百折不挠的优秀品质。

“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浪。抗联三师撤退途中又突遭一场大雨,那雨有杀伐之气。”冻雨中行军,又有敌军围追堵截,战士缺少食物,靠采食野果、扒树皮、挖草根充饥。其艰苦卓绝程度堪比长征,所不同的是,长征是被迫的,而西征是主动的。抗联勇敢地走出深山老林,试图穿越辽西走廊,本身就意味着牺牲。这种牺牲,不仅是西征部队的牺牲,而且是杨靖宇抗联的牺牲,为杨靖宇本人的牺牲埋下伏笔。所以说,西征充分体现出抗联伟大的牺牲精神。

作家在描述抗联面对冰河的西征后,没有停止在这里,而是进一步挖掘西征的原因。“能够刺破黑暗的,不仅仅是光,还有希望。”西征是为了与中央东征红军会合,寻求来自中央的希望。“前进不能没有方向,船行不能没有航标。”为了配合中央红军东征抗日,跟党中央取得联系,杨靖宇果断做出西征的决定。在如此艰难困苦情况下的西征,无疑揭示出抗联西征所秉持的坚定的信仰信念。

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在伪满洲国戴着大东亚共荣的伪善面具,蒙骗人民说同日本人作对没有好下场。作家从抗联与河流的关系出发,从客观的视角进行审视。“流动的辽河与东北抗联第一军第三师碰撞到一起,霸蛮地阻断了一条生路;而辉发江与杨靖宇碰撞到一起,则无形中挽救了他,使他率领的那支队伍逢凶化吉,遇难呈祥。” 从而导出结论,异常天气导致抗联两次西征受阻,只是巧合,不是抗联的宿命,而是预示了伪满洲国的短命。

作家没有受到抗联与河流的关系的局限,以散文的笔触,进一步引申到河流的生死攸关。“乌江,是项羽为自己划下的一条人格曲线,呈现出奇伟与刚猛,一旦跨过这条线,便是苟活;大渡河对石达开而言,则是一条生命线,跨过便是起死回生。两条江河,镜子般映照出两种命运和人格,既令人感奋,又让人扼腕。”这种形散而神不散的对照,把王仁斋西征失利,演绎成壮志未酬的可歌可泣的史诗。

作家通过人物刻画和故事叙述,把抗联西征的意义体现得淋漓尽致。为画龙点睛,作家指出:西征“表面上犹如担雪填井,水中捞盐,一场徒劳,实际上,却如同雷霆出击的两只犄角,刺穿了伪满洲国的心脏,又像两道霞光,至少照亮了黑暗的伪满洲国的一角。”所以说,抗联西征的意义,同中央红军东征的意义一样,都是表明中华民族的抗日决心。摩天岭大捷如同东北的平型关大捷,振奋了东北人民,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所以说,西征充分体现了抗联高尚的爱国情操。

我要进一步学习抗联的“坚定的信仰信念,伟大的牺牲精神,高尚的爱国情操”,学习王德林主席的表现手法,努力创作,多出作品,出好作品,讴歌东辽,赞美东辽,为东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应有的力量。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