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魏长林的头像

魏长林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307/01
分享

端午,爱国情怀传承的驿站

端午节前后,参加端午征文大赛、端午诗歌朗诵会和端午线上答题活动,我对端午节和屈原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刻了。我深切地感受到,在日月穿梭,斗转星移的历史长河中,端午节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爱国情怀,借着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在中华大地上千年传承。这源远流长的历史情怀,像春风化雨,滋润着民族独立的心田;像天边彩虹,扮靓着国家的情感色彩。爱国情怀是共同的,更是具有个体特征的。对于我而言,端午无疑是爱国情怀升华的节日,是自我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

我怀着一颗对屈原的敬仰之心,在手机上查找有关端午节和屈原的文本、图片和视频信息。随着一遍又一遍的查找信息,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端午节和屈原的关系,在我的脑海里逐渐清晰起来。据考证,端午节最早是祭奠龙的节日。古代吴越族民以龙为图腾,每年五月初五,要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将各种食物装在竹筒或裹在树叶里,一边扔进水里献给图腾神享受,另一边大家共同食用。最后,在击鼓声中,划着刻画成龙的独木舟,在水上做竞渡的游戏给图腾神观赏。

战国后,端午节的意义逐渐让位于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据说,屈原投江后,百姓捞救的船只从四面八方驶入汨罗江、洞庭湖。为使他的遗体不被鱼鳖侵食,人们就往江中投放粽子一类的食物,这样就演化出了端午节“龙舟竞渡”“角黍投江”等习俗。北方人过端午节除吃粽子外,还保留在门上悬挂艾草的习俗,这应该是起源于恶月恶日的俗忌。

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迁徙与融合,南北节日风俗逐步融合统一。到唐宋以后,端午节纪念屈原再无多大争议。历史选择屈原,把他推上了端午节的核心地位,“龙舟竞渡,粽情飘香,纪念屈原”永远铭刻在每个人的心中。

穿越 2300 年的时空,追溯到楚国大地上,一位年轻有为的贵族官员,提出了美政构想,他就是屈原。屈原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主张君臣契合,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后因他人进谗言,被怀王疏远,贬为三闾大夫。再后来遭人诽谤,被放逐到汉北的荒原。身处逆境,他依然上下求索,脚下的路伸向远方。曲折托不住他疲惫的身躯,坎坷挡不住他坚强的步履,泥泞陷不住他跋涉的勇气。他不断完善忠君爱国,独立不迁,上下求索,好修为常的人生品格。力图将执著不舍的深切眷恋,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坚韧不拔的求索精神,好修不懈的崇高品质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他在慢慢长路上勇毅前行,去追寻君臣契合的佳期。《离骚》等诗篇记录着探索的艰辛,香草美人的意像却是浪漫的隐喻。

气势恢宏的《离骚》从自叙生平入笔,历数内美,论修明志。集反思,追求,矛盾,痛苦于一体,分段叙述。第一段抒忧述志,以劝其君,但其君不察;第二段上下求索,以悟其君,但其君不悟;第三段不忍另择,以感其君,但其君不醒。尾声为悲剧发生,埋下伏笔。公元前278年,作为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时,屈原于端午节当日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楚国。

在那个时代,为他国服务,是不受礼法约束和道德谴责的,而且屈原去他国是顺理成章的。当时著名的孔孟之道,老庄之说都没有忠君爱国的表述。尽管这样,屈原恋楚情结浓厚,誓死不愿意离开楚国。这种爱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爱国情怀的重要渊源,激励着世代中国人民热爱祖国,为维护祖国利益而英勇斗争。

我作为中华儿女的一份子,为屈原投江的悲壮故事所感动,心中的爱国情怀不断升华凝聚,化作一股力量在体内奔涌。我在吃粽子、插艾蒿、挂葫芦和绑五彩线的时候,站在端午这个爱国情怀传承的驿站前,思念远方,屈原爱国诗人的生动形象始终在我脑海中萦绕……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