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晴山如黛(安晓宁)的头像

晴山如黛(安晓宁)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208/21
分享

姑姑•西城大妈•志愿者之光

01 姑姑是标准的“西城大妈”

我的姑姑是一位标准的“西城大妈”。

从52岁退休那年开始,姑姑用热情和信念无私无悔付出了近30年志愿服务的生涯。现在年逾八十,身体健朗,精神矍铄,仍每天在北京西城社区志愿服务值班一小时。

姑姑出生于1942年(农历壬午年),正是日本侵华兵荒马乱的年代。姑姑两岁的时候就没有了父亲,孤苦无依的奶奶扶儿挈女苦度光阴,独自拉扯贫寒落魄的一家。个人和家庭命运的转折发生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含辛茹苦从国难家愁与穷困潦倒中走过来的一家人,靠着朴素认知认定拥护共产党,求得自身解放的同时,为新中国建设抱薪添柴、添砖加瓦。

姑姑19岁那年,在老家加入中国共产党。从小受苦的她,忠诚于党、积极热诚、正派果敢、大气爽朗、心直口快、辛劳付出……青年时代还是老家冀中平原村子里的“铁姑娘队队长”“以工代干”的人民公社党委常委、县辖区区委委员,后来嫁给了是解放军干部的姑父,随军来到了北京。三四十年后,过了退休年纪,成了闻名遐迩的北京“西城大妈”——北京市西城区金融街二龙路社区志愿服务队队长。

1994年退休以后,姑姑联合其他志同道合者,组成了一个社区志愿服务队。她们以维护社区安全为己任,为群众提供热心服务,被左邻右舍亲切地称为“小脚侦缉队”。那时候,简简单单的袖标,普普通通的小红帽,就是这支“小脚侦缉队”的标志。

怀着打造美好家园的心愿,姑姑和队友们每天打扫卫生、组织活动、排查安全隐患,开始了风雨无阻的志愿服务生涯。姑姑自己也没想到,志愿者工作她一干就是近三十年。这些年来,无论春夏秋冬,她和队友们都风雨无阻,从不间断。

近三十年间,几乎所有重大节日和外事活动的志愿服务,都有姑姑她们这些“西城大妈”忙碌的身影。比如,有一年两会期间大雪封路的时候,姑姑和其他志愿者一同扫路铲雪,直到道路畅通的那一刻,才露出欣慰的笑容。

2008年北京奥运会,正是八月流火的季节,她们顶着烈日守卫在志愿者岗位……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正是小孙女需要人照顾的时候,依靠家人的理解与支持,姑姑依旧全身心地坚守在志愿者岗位上。十九大期间,姑姑与她的队友们总是能做好统筹规划,永远把志愿工作和社区服务放在第一位。在迎接外事访问、其他重大活动时,都可以看到这些“西城大妈”们积极奔走的身影。

除了对特殊时期的治安工作十分用心,作为志愿服务队队长的她,对社区工作也是不遗余力。有一年临近春节,社区一户家庭生活艰辛,姑姑她们发动左邻右舍捐款。在她们的带动下,最终筹得了3200元,让这个家庭过了一个幸福的新年。多年的付出,左邻右舍都看在眼里,都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可社区有纠纷了,都愿意找她们这些“西城大妈”来调解。需要举办相关活动了,社区也会让她们来组织大家参与。

近三十年辛劳的志愿服务,姑姑她们得到了很多嘉奖和荣誉。关于她们这些“西城大妈”的报道经常在报刊和广播电视中出现。家里的荣誉证书多得可以铺满一张大桌子。在荣誉面前,姑姑和千千万万的“西城大妈”一样,没有忘却自己的初心,每天依旧带着红袖标,穿着红马甲巡逻、值班、站岗,为群防群治、社会治安和社区服务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02 “西城大妈”是首都志愿者

在西城,像姑姑这样的“西城大妈”故事不胜枚举。她们就是这样一群人,虽然青春已逝年近黄昏,但对生活的热情却让她们如此生动地美丽着……

北京“西城大妈”历史悠久,“红马甲、红袖标、红帽子,这‘三红’是标配”。“西城大妈”于2015年7月走红于网络,成为北京市西城区独有的一张社区安防和志愿服务的名片。“西城大妈”原本系指由平安志愿者组成的群防群治队伍,现在则是囊括了西城区各类平安志愿服务团队的联盟。一开始,由于年长的女性在群防群治志愿者中占的比重最大,大家便亲切地称其为“西城大妈”。

多年来,“西城大妈”平安志愿者团队活跃在群防群治第一线,用无私的付出和努力,护航西城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为平安西城建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先后协助政府机关圆满完成了奥运会、党的十八大与十九大、北京APEC会议、纪念抗战70周年等一系列重大活动的安全保卫工作……

几十年过去了,以“西城大妈”为代表、以平安志愿者为骨干的广大群防群治力量逐渐成为新时期有效的维护力量,“西城大妈”作为北京西城区平安志愿者功不可没。如今的“西城大妈”,既有古道热肠,更有家国情怀。群防群治力量的发展和传承,被赋予了新的时代特色与地区特色。讲政治、爱红墙、热心肠,有着强烈的家国情怀,是“西城大妈”的集体性格和品牌定位。

西城位于北京的中心城区,特殊的区位决定了特殊的使命和责任。在北京市西城区有个大家熟悉的词“红墙意识”。这是当地的干部群众在长期工作生活当中逐渐形成和培育出来的一份特殊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它的核心要义是“绝对忠诚、责任担当、首善标准”,即思想上的绝对忠诚、行动上的责任担当、目标上的首善标准。

“热爱党中央,要把我们住的地方管得好好的”“守好大家,也是为自己的小家”“人人都争做‘西城大妈’”……一句句平白朴实的大白话,道出“西城大妈”群体不计回报地投身社区工作、社会治安、便民服务的家国情怀。

虽然这支队伍被称为“西城大妈”,其实当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甚至还有热心肠的外国人。“西城大妈”的志愿者团队已从原来的治安志愿者团队转型为平安志愿者团队。公开数据显示,“西城大妈”平安志愿者团队自2008年成立以来,人数已近10万,西城区实名注册平安志愿者已有8万余人。

像姑姑一样的“西城大妈”们,作为最忠实的“红墙”守护者,为维护首善之区的社区平安、社会和谐坚守着自己的一份责任。现在,“西城大妈”是囊括了西城区各类平安志愿服务团队的联盟,他们平常分散在楼房小区、胡同院落,每逢重大活动,就齐刷刷地出现在街头巷尾,在治安防控、社区安保、社会服务等方面屡屡建功。新一代的“西城大妈”们,在各自的志愿者岗位上尽职尽责,续写着新的传奇。

对于姑姑她们这样的“西城大妈”志愿者而言,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同时,自身得到提高、完善和发展,精神和心灵得到满足。姑姑总说,当年自己的父亲去世得早,穷苦的家庭几乎活不下去了,是共产党领导穷人翻身得解放,挽救了这个家庭,给了自己第二次生命。她感恩共产党、感恩新社会,在有生之年要将这份恩情转换成对社会和群众的服务。姑姑这一代人有新旧社会对比的经历感受,他们的感恩之心与奉献精神,与现代社会的志愿者精神与性质特征自然而然相统一相契合。

       03 志愿者之光映射大地

志愿者精神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八个大字,志愿工作具有“志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组织性”四大特征。志愿者是指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服务,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服务的人。志愿者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呈现,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志愿者精神的推广和普及,衡量着一个社会的文明水平。社会对志愿者精神的培育践行,记录着文明进步的足迹。

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有参与社会事务的权利和促进社会进步的能力,同样每个人都有促进社会繁荣进步的义务及责任。从“西城大妈”这些首都志愿者到全社会熟知的青年志愿者,他们参与志愿服务工作就是表达这种“权利”“义务”的积极和有效形式。他们几十年来的实践充分说明,参与志愿服务工作既是助人,也是自助;既是乐人,同时也是乐己,既是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同时也是在传递爱心、传播文明。 通过志愿服务在全社会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可以有效地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心灵距离,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进步,对倡导时代新风正气、推进社会文明建设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首位当选感动中国人物(2004年)的青年志愿者徐本禹,2003年考取了母校华中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毅然放弃攻读深造机会,远赴贵州山区义务支教。他克服了诸多的困难,在山区点亮了爱心之火,让山区里的孩子看到了希望。他说自己“收获了一生当中最难忘、最感动、最温暖的青春记忆,一直深深影响着我,它让我懂得把感恩当成一种生活态度、把艰苦生活的磨砺当成青春必修课、把真心对待群众当成永恒的价值追求”(《修好“吃苦、奋斗、奉献”这门青春必修课 ——“感动中国”人物徐本禹的来信》,2021年8月)。徐本禹山区支教先进事迹感动了中国,他是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中国十大杰出志愿者。他的事迹感召影响了无数人,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就是以徐本禹为榜样、以徐本禹名字命名、因徐本禹而聚集起来的校园志愿服务群体。

在当代社会,无论是“西城大妈”还是青年志愿者,这样的人、这样的群体层出不穷,志愿者之光映射祖国大地。志愿者及其群体的先进事迹说明,基层是增长才干的最好课堂,是锤炼意志的火热熔炉,是建功立业的广阔舞台。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青春之花就会在服务人民、奉献祖国中尽情绽放。

2000年以来,“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志愿者群体薪火相传,每年都有一批毕业生怀着对西部教育奉献的决心,到新疆、西藏、贵州等地支教,到现在仅新疆且末县就有二三十名保定学院的毕业生,而且是长期扎根在那里。他们所做的并非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不过是“到西部教书去”,就像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像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让一群孩子的命运发生了可感知可触摸的改变。他们的事迹没有那么轰轰烈烈,没有那么精彩绚烂,但他们淡泊名利、倾心育人、乐观向上的精神激动人心。他们二十多年的坚守体现着信念纯真与坚韧不拔,与百年前“觉醒年代”的热血青年构成一种奇妙的呼应。像他们自己所说的那样:与其冷眼旁观“悬浮”自我,不如撸起袖子“介入”现实;与其空叹意义的匮乏,不如行动起来创造意义。在“佛系”“内卷”等成为热词的今天,西部支教志愿者事迹更让人感动、更给人以力量。

当代青年是有激情、有理想、有社会责任感的一代,他们拥有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巨大热情。志愿者活动适应当代青年自主意识、参与意识日益增强的特点,组织和引导青年以志愿服务方式积极参加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使当代青年内在积极性与现代社会发展需求有效融合,为当代青年在实践中锻炼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开辟了在实践中育人的现实途径。“进步”精神是志愿者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志愿者通过参与志愿服务,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在志愿活动中无处不体现着“进步”精神,正是这一精神使人们甘心付出,追求社会和谐进步的实现。

两年前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乡村振兴调研,惊喜地发现志愿者服务与人才振兴有着这么天然的联系。乡村振兴关键是人才振兴。短短几天的黔东南之行,几个年轻人的成长历程给我印象深刻,偏僻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深得志愿者之光沐浴,社会经济面貌改观的同时,培养锻炼成长起一批人一代人……这真的是“后生可畏”“后继有人”!

那是在一个苗族乡镇,乡镇党委书记是一个高大精神的80后年轻人,一看就是初经历练、沉静大气又带儒雅之风的年轻干部。交谈后才知道他生长于孔孟之乡的齐鲁大地,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到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当了两年志愿者,之后通过贵州省公开招考成为当地的基层公务员。他的爱人是他的同乡同学,与他一样的青年志愿者报考公务员经历,现在也是当地政府机关的青年骨干。还有同一个县里的一位女乡镇长,本就是当地大山里的苗族女孩,说是上小学之前不会说汉语。走出大山后一路读书考取了上海财经大学,大学毕业后主动报名到西藏自治区当了两年志愿者,之后通过贵州省公开招考成为家乡当地的基层公务员。经过几年乡镇长岗位历练后,成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团州委副书记。第三位就是这位女乡镇长所在乡镇的武装部部长,既有年轻干部的朝气蓬勃又精明强干,还有当地人的淳朴自然与真诚厚道。他是从大学参军入伍的年轻人,服役期满又回大学完成学业,之后通过贵州省公开招考成为家乡当地的基层公务员。

这些朝气蓬勃的青年志愿者,还有虽然青春已逝同样精神感人的“西城大妈”,他们都为我们这个社会带来“志愿者之光”。“志愿者之光”在全社会传播,映射出人们对志愿服务精神的赞美和向往,形成参与志愿服务光荣的道德风尚。志愿服务社会化是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群众是志愿服务的主体,善治也必将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境界。志愿者精神在当代中国的传播发展,切合中国实际、促进中国和谐、滋养中国精神,已成为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

大力弘扬志愿精神,积极推动志愿服务活动朝着制度化、常态化方向迈进,适应时代发展潮流、符合人民群众需要,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志愿者这个光荣而又温馨的群体业已成为我们这个社会最亮丽的风景线之一,他们一定会感召更多人投身志愿服务的实践,为我们这个社会带来更多美好和希望!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