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晴山如黛(安晓宁)的头像

晴山如黛(安晓宁)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2/16
分享

“猪飞上了天”

以前总听说“只要站在风口,猪都能飞上天。” 2022年仲秋时节,看到一则行业报道:“总投资40亿元,全国第一家26层大楼,全自动养猪大楼……”(ABBS 2022-10-18发表于四川)。这才知道:“猪,真的是飞上了天!”

现代社会的人们应该是看惯了房地产项目超高层建筑,而这个位于湖北鄂州市总高度有26层的超高层建筑却还是让人惊掉了下巴!

它看起来像高层公寓,其实是目前世界上单体最大,总投资40亿元,未来预计年出栏可以达到120万头的养猪大楼。就是说在这个比很多小区还豪华的超高层小区里,住着的是成千上万头“二师兄”,可以把它理解为猪的“单身公寓”或是猪的“豪华酒店”之类的存在。

作为中国最高、单体总量最大的养猪大楼,也刷新了全世界养猪大楼的记录,堪称世界排名第一的养猪大楼!在这之前,中国乃至全球的楼房养猪的天际线,由广州南沙项目——2021年封顶的一个17层的生猪养殖大楼保持。。

就此,我专门咨询了业内专家、媒体记者与行业高管。他们告诉我,这些行业报道的真实性毋庸置疑,有已建和在建的养猪大楼,超高层的还没有实际投入生产。这种做法属于中国独创,反映了一些地方土地供应紧张的现实和无奈。实际运营能否达到预期效果,还需要长期跟踪与实践验证。从行业角度看,需要对疫病防控、污染治理与成本居高给予更多的关注。

可见,随着养猪需求飙升,在传统发展空间受限的情况下,超高层养猪大楼随之在中国各地诞生。这样的养猪大楼,未来可能还会越来越多。

想起了20世纪80年达初期西北农业大学一位大学生的故事,80年代中期我到那里读研究生,还真见过这位高大、时尚的同学。他来自新疆,父辈属于第一代进疆军人。这位军队干部子弟是标准的“疆二代”,小伙子天资聪颖,自幼动手能力强,长大后喜欢收音机、无线电的拆装修理……在中学时期,就获得过航模类全国性比赛的奖励。

他高考填报的志愿是当时有名的“西军电”(西安军事电讯工程学院)之类的院校,孰料阴差阳错被录取到西北农业大学畜牧专业。

据说,当时这位同学说什么也不来西北农大入学报到,最终还是被军人老爸从新疆一路“押送”到校。那个年代,大学生是“天之骄子”,每年录取人数只有30万人左右,只有现在常年录取人数的1/20,并且不服从录取安排会直接影响下一年度能否参加高考。

可以想见,这位“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同学哥是如何度过四年大学生涯的……基本上是沉迷在令他痴迷的航模世界里,瞅住机会就把他的航模产品用到周边农村散养鸡鸭和看门狗的追踪“打猎”上,是不是相当于早期的无人机应用就不得而知了。

这位同学哥流传至今的笑谈轶闻发生在年终考试期间。当时,畜牧类专业课分为“养牛学”“养马学”“养鸡学”“养羊学”等。有一天早上同学们纷纷走进考场的时候,他匆匆跑进来,抓住一位同学就问“今天到底是考哪门课?”“养牛啊”“啊!坏了,我背了一晚上的养猪……”

后来,这位同学哥毕业留校搞科技开发,最早是参与校办企业的经营管理。记得我们研究生毕业前在校机关见到这位“名声在外”的同学时,印象里当时他已经有初涉商界的神态举止与干练反应。

30多年过去了,当年这位被大家戏称“常年不读书,考试偏爱猪”的同学少有传闻。几个月前看到26层养猪大厦新闻报道时,我第一反应就是能干起这样“奇闻一桩”的会不会是当年的这位同学哥或是类似他这样的不俗人物呢?!

生活当中,我们总会发现一些这样或那样的事情,一开始让我们无法理解。可若你真正了解之后,你会惊奇地发现,这些你觉得在意料之外的事情,其实却在情理之中,甚至是完全有迹可循,以至于完全解释得通……

按照现代的说法,“没有争议就没有流量,没有分歧就没有价值。”“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才能让消费者记住你!” 意料之外,就是打破“习以为常”,就是我们常说的“超预期”;情理之中,就是符合“理所当然”。关键就是要在惯性思维中创造意料之外!

忆起2019年(农历己亥猪年)夏末秋初时节,恰好和同事去逛超市,说好久没买肉吃了,于是去看猪肉,结果看到的最便宜的猪肉都要二十八块多,同事当场惊呼:“猪怎么了,这是!”卖肉的师傅笑着说:“猪没事,就是肉涨价了。”

那段猪肉价格疯涨、让人心悸的高位运行的日子,起因在于2018年8月初非洲猪瘟进入中国。此后近一年的时光里,中国共发生非洲猪瘟疫情近150起,扑杀生猪超过100万头。

国人的餐桌几乎顿顿不离肉,猪肉价格直接关系到百姓民生。猪肉价格理应保持在合理区间稳定运行,非洲猪瘟打破了这一平衡,这时候就需国家做出宏观调控,为确保猪肉价格平稳运行,让百姓有肉吃,吃得起肉,相关部门为平抑猪价操碎了心。

2019年国庆前后,各地实施猪肉价格干预,设点限量限价销售猪肉。据报道,南宁每人每日限购2斤猪肉,济南储备猪肉每斤16元每人限6斤……

非洲猪瘟防控是全球性难题,中国是世界第一养猪大国。非洲猪瘟疫情给养猪业带来致命性打击,尤其是进入2019年以来,疫情频繁暴发,造成生猪存栏量和能繁母猪存栏量持续下滑,给保供稳价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引起朝野上下高度重视。

“天地人和千古训,猪粮安定天下明。” “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猪粮安天下。”(《汉书·郦食其传》)。

有位湖南民营企业家写过一篇名为“猪粮安天下——我心中的袁隆平”的文章,谈到与“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留下难以磨灭记忆的交流过往……

在2000年前后,这位企业家请袁隆平院士参观自己的养猪场,并特意杀了一头自己养的土猪,搞成猪肉宴。当时袁隆平院士对他说:“今天搞的这个菜很好吃,很合胃口。我们中国人都离不开猪肉。你养猪,我种粮,猪粮不分家。猪粮猪粮,猪在前面,粮还在后面呢!中国还有一句话叫‘猪粮安天下’,猪粮都是大农业。你要把猪养好,把规模做大,还要搞好科学养殖,要为老百姓吃肉做贡献。”风趣幽默的谈话彰显了一个科学家的家国情怀与高尚品格。

这位企业家动情地说:一个“杂交水稻之父”、世界顶尖的科学家与一个民营企业负责人、一个养猪的老百姓,这中间的距离是完全可以想象的。袁隆平院士说“猪粮一家”,还把猪摆在粮的前面,实在让人感动。我一定记住您的嘱托:“猪粮不分家”“猪粮安天下”!

自古以来,就有“猪粮安天下”的古训,养猪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在任何朝代都受到重视。在中国汉字中,有“豕”才有家。

“猪粮安天下”,就是说只要粮食以及猪肉能够保证供应,社会就比较稳定了。实际上,这句老话说的就是粮食和生猪等农产品供给的不可替代性。生猪和粮食一样,在国民生活中有很高的地位和影响,关系到国计民生。

对“民以食为天”的中华民族来说,粮食安全无疑至关重要。过去谈粮食安全,更多强调的是三大主粮,现在生活好了,还要有粮有肉,吃喝不愁。当然,这里说的“肉”,应该是泛指肉、蛋、奶、果、菜、茶等。

从国人目前的膳食结构来看,粮食、肉类和果蔬这三大类的摄入比例,已经从过去的8∶1∶1转变成了现在的4∶3∶3,未来还会向3∶3∶4转移。

“猪粮安天下,六畜猪为首”。正如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联合举办的展览《与猪同行》中所说,“数千年来,还没有一种家养动物像猪一样,既是中国人最主要的肉食资源,又一直在精神领域里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从猪的驯化到饲养选育技术的发展,从简单地食用猪肉到将猪肉烹饪成美味佳肴,从用猪随葬到把猪作为重要的精神文化符号,人类在与猪同行的历史进程中,生产技能在进步,生活水平在提高,风俗习惯在变化,文化知识在丰富。”

猪肉是国人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国人肉类消费结构中常年保持在60%左右,是我国居民最重要的动物蛋白来源。猪肉的人均消费量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10公斤,大幅增长到现在的40公斤以上,戏称“每两人一年吃掉一头猪”。

多年来,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生产国和消费国,有人戏言,中国人每年要吃掉全世界一半的猪。也就是说,正常年份,猪肉消费量约为5800万吨,占全球猪肉消费总量的一半以上。

养猪奇迹始自改革开放,专业养殖户与工业化养殖取代了持续数千年的庭院散养,小散养殖户加速退出。猪作为“长肉机器”的特性被发挥到极致,如今,中国每年约有6.8亿头猪出栏,约4亿头猪存栏,年产猪肉5400万吨左右,相当于世界上其他国家猪肉产量的总和。

与此同时,中国生猪养殖行业集中度偏低,龙头企业市场集中度CR10(行业集中度前十位)仅 12%,而美国仅CR2就达到21%,差距十分明显,行业集中度提升面临重大挑战。

“猪粮安天下”,就要发展高科技的现代化养猪产业,就得实行重资本、集约化养殖。特别是在数字化经济时代,规模化、科学化、数字化、智能化、一体化养殖是保障生猪供给持续平稳的关键,也是平抑猪周期、防止生猪产业大起大落的转型升级方向,更是减少社会财富损失、保障猪肉食品安全的必由之路。

高科技、重资本、集约化基本已经在中国养猪产业中形成行业共识。在一开始提到的关于26层养猪大楼的报道中,“一号生产大楼总投资40亿元,楼高26层,是全球最高,单体面积最大的楼房养猪示范基地,建筑面积80万平方米,每年生猪出栏量可达60万头”。

如今技术飞速进步,养猪大楼的各种自动化设备,越来越智能化。报道所说的湖北中新开维现代牧业一号生产大楼已正式竣工,“这是一座高度自动化的高科技养猪大楼,配有全球最先进的DCS自动化控制系统,布设3万多个控制点,通过智能系统实时监控温度、湿度、通风性和有害气体浓度……”

“由于高度自动化,养猪大楼投入使用后,每层只需配备10-12名工人,负责管理2.5万头猪。也就是说,26层楼最多配备312个工人,就能完成60万头猪的年产量。”

这样的养猪大楼每层生产单元每年可以出栏生猪达到2.5万头,整栋大楼可以出栏60万头,两栋生产大楼每年出栏120万头猪。据测算,就是这么一个养猪大楼,每年可产猪肉5.4万吨。

大楼由一家叫作中新开维现代牧业的公司始建于2020年8月份,2021年7月一号生产大楼封顶。如此巨大的养猪大楼还不止建一座,中新开维规划要建设5座,每年出栏生猪量可以达到300万头。据说,项目用地的面积仅占普通养殖模式的5%,节约了95%的用地面积,极大提高土地利用效益,成为国内打造现代化牧场的典范。

据报道,高科技养猪虽然固定投资大,但它的综合养殖成本远远低于散养,极大地提高了利润率。在建设超级养猪场方面,就目前投产经营实际效果看,以生猪养殖为核心的综合型现代化企业——牧原集团走在世界的前列。

牧原集团拥有全球最大的超级养猪综合体,一共21栋养猪大楼,每栋6层,占地面积2500亩,总投资50亿元,生猪年产量高达惊人的210万头。理论上,如果在全国建设300个这样的养猪场,就能实现6亿头以上的生猪产量,满足14亿中国人的吃肉需求。

需要是发展的动因,人们对生存的需要驱动了生产。正是满足人们“实际需要”的要求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驱动力量。每个时代都有与其时代特征相适应的发展要求并伴随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时代课题是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集中表现,是这些“问题”“声音”“口号”“呼声”“发展要求”的时代汇聚。

有业内专家指出,这两年养猪行业集中度快速提高引起了业界高度关注。在中国,生猪养殖以保供为第一要务,行业集中度过高可行与否、效果如何,现在还不能过早下定论……

一方面,大规模、集约化确实能够产生规模经济效益,提高生猪养殖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对饲养过程的清洁生产和生物安全防控要求极高,通常伴随着较高的环保压力和疫病风险。

根据经济学上边际效用递减法则(The 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 ,超高层养猪大楼规模经济效益并不能一直持续增加。据此,业界人士认为,生猪养殖模式转变的核心问题上升为如何通过提高养殖户的组织化程度,向产业化适度规模养殖转变。这一转变是市场机制下生猪产业分化的必然结果,也是国内外养殖业发展的共同趋势。

现代化发展是畜牧业未来发展的朝向,楼房养猪就是一种全新的尝试。或许,未来的畜牧业将会更大胆地打破传统的发展模式,更多地采用这种“新奇”的方法,用不同寻常之路走出中国畜牧业发展的新天地。

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感谢业界朋友专业把关与咨询支持)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