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先生是周氏祠堂的私塾先生,大号周万龙,清瘦、光头。但小镇的人鲜有人直呼其名,见了面皆恭敬的称“周先生”,周先生则静立、躬身作揖,回礼。
周氏的族长定是周姓的财主,育有俩子,日渐成人。周财主请教周先生:“吾有犬子俩个,何人可重用?”周先生答道:“族长家事,不可妄言。”财主不悦,周先生接着说:“可各赐一百大洋,令俩人远游,一年后方可归。”财主不解,但仍依了周先生之言,令两子携钱出门游历一年。
一年后,财主的两个儿子都风尘仆仆的回来了,财主领了俩人来见周先生。周先生手摇蒲扇,却不问俩人途中所遇之事,只让现了身上的钱财,大儿子取出了未用完的四十大洋,又细说了途中省吃俭用,不曾乱花一文,而二儿子却身无分文。财主大怒,欲杖责次子,周先生却用蒲扇阻拦:“能用钱者必会挣钱。”又笑道:“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是⾮,此亦⼀是⾮。不会挣钱者未必无用。”
后来,二儿子终成了当地有名的大财主。念周先生慧眼识人,花重金重建了周氏祠堂,设私塾,请周先生开堂讲学。儿子连富也读了私塾。
周先生讲学仍喜用仰俯相钮的戒尺,但课本却不拘泥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又自编自撰了通俗易懂的教材:《三字俗语》、《三字格言》、《四言杂字》……《九言杂字》等等。“小学生,要学好,上书房,要起早。须听说,要乖巧,坐莫歪,走勿跑。嘴不多,手勿咬,眼莫斜,腿莫摇……”周先生一手执书,一手摇着蒲扇在弟子的座位间边走边大声呤诵,众弟子跟着读,读着读着,就只有周先生一人在读,周先生又不知晓弟子们已在下面开了小差,仍是摇晃着光着的脑袋自顾自的呤诵:“木森森,水淼淼,住乡村,风景好……。”又读:“百草萌蕊,燕语莺唱……”读到此处,周先生却放下课本,用戒尺敲了邻近的桌子,众弟子就学了老师的模样,摇着脑袋,乱糟糟的一起念:“百草萌蕊,燕语莺唱……”,周先生却不让再念,领着弟子走到祠堂门口的田野里,指着田地里劳作的庄稼人,大声的背诵:“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岁之计在于春……”弟子们大声齐诵:“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言虽近而旨则远,无如人之常情,恶劳而好逸,甘食愉衣,玩日愒岁。……”
周先生招弟子却不讲究,周氏外姓的也可前来求学,学费又不苟求,有家贫者倒是拖欠了一年又一年,直至学成离开后数年,有弟子担了稻谷前来补缴学费者皆有。
本地私塾有派一顿午饭的惯例,众弟子轮流请先生回家吃饭。逢派饭的人家定会加一尾鱼或一抔肉,周先生必吃一抔肉的前后各一片。如是做了鱼,中午吃了鱼的半面,翻转鱼身,覆于盘中。家长再让,周先生却笑道:“鱼仍是完整一条鱼,肉仍是完整一抔肉,可留于晚上自家里吃,或是招待客人。”
周先生的弟子可谓桃李满天下,周边能识文断字的大都是他的弟子,而自己的四个女子,除了老二中途折了外,其他的皆不识字。我曾不解的问过其中的老四,四姑娘面露戚色,娓娓道来。原来周先生娶妻黎氏,育有四女,老族长曾劝他再赖生一个男孩,周先生却连连摆手:“命中注定,不可强求,四朵金花,也可耀我门楣。”但因周先生所收学费不能维持生计,又无暇顾家,黎氏只得辛苦操劳了内外,后终积劳成疾,没几年因病而逝,周先生痛心不已,誓不续弦,只身拉扯了四个女儿长大。二姑娘折了后,大姑娘,三姑娘相继嫁了人,唯有老四年岁尚小,留在身边。四姑娘很是聪慧,但因周先生痴心讲学,家中事无俱细只得四姑娘独自打理,终是未能读书识字,但却能说出许多二十四孝的故事:《扇枕温衾》,《卧冰求鲤》,《恣蚊饱血》,《刻木事亲》……,原是睡觉前,周先生说于她听的。后来四姑娘有了个儿子,就常常于睡前讲了这些故事给儿子听,儿子入神之余,对母亲盛是佩服,儿子长大后颇喜写作,大概是受了母亲的影响,这是后话。
而老财主却落了难,二儿子发达后对他颇为忤逆,赶着老财主住进了驴圈,又用豁了口的狗碗盛粥给他吃,幸得大儿子时常帮衬,但大儿子为人实在,分家时老财主又未曾分给家产,故自己过的也是艰难。
一日,周先生偶遇老财主,老财主面如枯槁,落魄潦倒。周先生长叹一声,唏嘘不已:“人之行,莫大于孝,立爱惟亲,立敬惟长,不得乎亲,不可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为子。”又取了老财主豁了口的狗碗:“此碗借用。”
周先生回了祠堂,招来老财主的孙子连富,连富八岁。周先生将碗交于连富,连富捧了碗回家,供于堂桌之上。二财主不解,忙问缘故,连富一脸郑重:“先生说了,屋前檐头水,点点入旧窝,钦于人则众钦,孝子亲则子孝。此碗当细心保存,留于您老他日可用。”二财主听后大惊,顿觉羞愧难当,忙请回父亲。老财主得以善终。
四姑娘十四岁时,仍喜抱着周先生的脚睡觉,原为了父亲暖脚。一日清晨醒来,周先生的脚仍是暖洋洋的,人却未动,四姑娘探身看时,周先生披衣而坐,双手轻握,掌心朝上,而光头低垂,人早已驾鹤仙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