䈥客口
䈥客口,是䈥竹(刺竹)口,䈥竹(刺竹)这种竹,竹枝长满刺,密度很大。
很久以前的农村,基本都在村边沿种植䈥竹。竹与竹之间密密麻麻的,长满张牙舞爪的竹枝的刺,交织一起,连成一片片的竹林,就成了一堵独特的“围墙”。这堵“围墙”环村围绕一圈,成了天然的屛障。
那时候,山贼海盗,还有山上的野兽经常到村里来骚扰。海盗山贼来抢钱财和粮食,野兽如老虎是下来寻觅食物,这些都成了人们的祸害,有了䈥竹林这道自然“围墙”,就可以避免受到伤害和损失财物。
这些“围墙”,都有出口,有用䈥竹做成的大门,叫“刺百门”。每条村也许有几个出口,我的村就有东西南北四个村口,也就就“䈥客口”
粤西老家乡下农村,在八十年代初,还可以看到的。现在靠城镇的村是没有了,根本都城乡连成一片了,很少看到䈥竹口。曾在山区的村里,还看到。
五、六十年代,我们村里的“刺百门”没有了,夏天里,“䈥客口”成了村人中午或晚上纳凉的地方。村里南面的村口有鱼塘,塘边沿种着许多“榄麻树”……
“南风透透北风车,竹筒载(盛)水救人命。十八铜钱买歪(以前的计量单位,大约有一斤左右)米,喝俺(粥汤)留饭等亲戚。亲戚来到搭櫈坐,捻口槟榔封盅茶。槟榔青槟榔红,槟榔结子吊灯笼。”这首是电城民谣,小时候经常唱,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环境和条件。
小孩时代,乡下小孩是没有玩具的,在“䈥客口”玩耍时,摘一些篱篼桠片,用小刀去掉篱篼桠的三道刺,削成两片后,取三段,织成风车。用一根小竹枝插进小风车中间的小洞,或是把小风车插到䈥竹的小竹枝上,向着南面,小风车迎着南风飞快地转动起来。
风小了或停了,就会拼命地对着南面大声唱着:““南风透透北风车,竹筒载(盛)水救人命……”以为唱这歌,风就会来了。或者是拿着小风车,使劲地跑,让小风车转动起来。
夏天纳凉,就只能在村口的竹林底下,就是“䈥客口”,“䈥客口”普遍的方向都是向南,无论是中午或晚上,都会聚集村里纳凉的人。于是,“䈥客口”村人聚集的场所,有故事的人说故事,没故事的人听故事……
三伯喜欢喝酒,嘴长,长脸,个子高,是在小镇里做事的,肚子里的故事很多。他家门口近“䈥客口”,吃晚饭时,就把饭桌搬到“䈥客口”,大约八点多,天暗下来了,饭桌上点着一盏昏黄的煤油灯,桌上的菜不外就是一些青菜,还有一些鱼头鱼骨,再就是一些炒熟花生米,半瓶的米酒。
这个时候,三伯酒喝得起兴了,左脚曲起来搭在长木櫈上,右脚盘在木櫈上,左手里拿着水烟筒,右手夾着亮着红点的纸媒(草纸折叠成),说一句话,就抽上几口,再慢条斯理地讲着故事。三伯门口人很多,坐饭桌的长木櫈的,坐门口竹头的,有坐矮木櫈的,都是来听他讲故事的。三伯最喜欢讲薛仁贵征东我最喜欢听,他不知道讲了多少回,我都喜欢听。
门口黑压压的人,有月光时可以清晰地看到,平时就只能靠水烟筒的纸媒火了,那亮着红点的小火光,在黑暗里闪耀着。
静静的乡村夜里,除了三伯讲故事的声音,还有偶尔的狗吠声。说完了故事,三伯就聊些他在小镇里的见闻。半夜时,我和几个小伙伴曾坐着睡着了。
那些年的故乡䈥竹林,那时的“䈥客口”,那时人与人之间的纯洁朴素情感,再也回不来了.....
以前的故乡消失了,䈥竹林、村口、邻里邻亲之间的真诚也随着故乡的消失而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