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作为高度凝练的文学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跨越时空,触动人心,启迪思考。在浩如烟海的诗歌海洋中,几千多年来那些能够流传久远、深入人心之作,往往具备“三高”——思想境界高、传播效率高、艺术手段高。这“三高”不仅是衡量诗歌价值的标尺,也是诗人追求艺术更高品质的不竭动力。
一、思想境界高
诗歌的思想境界,是其灵魂所在。万物皆可入诗,但优秀的诗歌,能够超越日常琐碎,触及人类共通的情感与哲理,展现作者对生命、宇宙、人性、生存状态的深刻洞察。无论是描绘山川湖海的壮丽,还是抒发个人情感的细腻,关键在于能否通过诗歌意象,提炼出带有普遍性的意义,引导读者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正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以登楼所见所思,蕴寓丰富的内涵,儿时、少年、青年、中年及老年,各个年龄阶段读之,均有不同感悟;不同境遇读之,也会启发不同的哲思。思想境界的高低,不在于题材的新奇与否,而在于能否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赋予平凡事物以新的生命和意义。例如,于谦的《石灰吟》,石灰这种寻常之物,象征了诗人“真金不怕火炼、为民赴汤蹈火”“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高洁情操与志向,诗意境界登峰造极。
反观,坊间传播的所谓“屎尿屁”诗,从形式看,未必就不是诗,但境界之低不堪入目。因此,诗人应追求的是一种内在的深度,而非表面的新奇,应避免一味追求所谓的“陌生感”而陷入逻辑上、情理上无法自洽的泥潭,确保诗歌情理交融,引人共鸣。
二、表达效率高
诗歌表达的高效率,是其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重要特征,也是诗歌生命力的重要体现。
一是文本高度凝炼。以最少的文字表达出诗人的意图,这是诗歌独特之处。近体诗中的绝句、律诗具有高度凝练的优势,不过,在表达现代当代更加复杂的意象上,就显得力不从心。而现代诗在表达现代意象和情感上,能够尽情发挥现代汉语的多样性,但也容易拖泥带水、啰嗦、凌乱不堪的田地。为此,从文本表达高效这个角度来看,应该打破诗坛喧嚣的“现代诗”与“近体诗”孰是孰非的争论,要互学互鉴,互相滋养。
二是传播高效率。在古代,诗歌与音乐、舞蹈紧密相连,通过朗诵和歌唱的形式广泛流传。音乐感和节奏感,作为诗歌传播的重要元素,不仅增强了艺术表现力,也促进了诗歌的交流与传播。随着时代的发展,诗歌的传播方式也随着移动网络、社交软件等新载体的兴起而发生巨大的变化,静默阅读俨然逐渐成为主流。此时,音乐感和节奏感更多地转化为内在情绪的起伏与气韵的流动,无需依赖外在的韵律和句式。以此论之,是否押韵,是否规定的数字,是否整齐的句式,并不是判定诗与非诗的标准。因此,要用传播的高效率,来消除用押不押韵来判定“诗与非诗”的争论。诗人在创作时,应灵活运用各种手法,使诗歌既符合时代审美,又能触及人心,实现高效而深远的传播。
三、艺术手段高
艺术手段是诗歌表现力的直接体现。从古典的赋比兴,到现代的隐喻、象征、通感等修辞手法,每一种艺术手段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诗人应根据内容需要,巧妙选择不同的艺术手法,创造出独特而富有感染力的诗歌语言。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通过比喻,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展现出深沉的爱国情怀。艺术手段的多样性,不仅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形式,也为读者提供了多元的审美体验。
诗人应勇于探索,不拘一格,以个性化的艺术表达,展现诗歌的无限魅力。对于不同的诗歌风格,如细腻、粗粝、豪放、婉约等,应保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尊重每一位诗人独特的艺术追求,共同推动诗歌艺术的繁荣发展。
思想境界高、传播效率高、艺术手段高,三者共同构成了好诗歌的艺术品质,是评判诗歌好与差的基本维度,就像三座文学艺术的高峰,吸引天下诗人穷其一生也要奋力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