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金素的头像

金素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6/23
分享

老家依旧在

半夜接到电话,说奶奶走了。那一刹那,突然觉得有点恍惚。

在家人的各种忙乱里,在老公的黯然神伤里,在凌晨的阵阵寒意里……我知道,我们与奶奶的缘分从此定格在了这个多雨的初夏。

奶奶,是老公的奶奶,是女儿儿子的阿太。按照家乡的习俗,作为孙媳妇的我是要跟着孩子叫一声“阿太”的,但是自从第一次见到奶奶,我就跟着家里的兄弟姐妹们也叫“奶奶”,之后也一直没再改口。那声不合礼节的“奶奶”开启了我与老人之间的缘分。

清晰的记得第一次见到奶奶的情景,那是2006年的中秋节,那天是我这个丑媳妇第一次见公婆,也是与奶奶您的第一次 “非正式会晤”。听老公说,奶奶一直住在玉环坎门的应东老家,奶奶的六个儿子都陆续从老家搬出来住到城里了,但奶奶一直坚守着家里的老宅,平时兴致来了便会到其中一个小家住上十天半月。

那个记忆里的中秋节,一大家子人齐聚一堂觥筹交错,甚是热闹。虽然与老公家同处一市,但家乡海岛方言众多,由于方言不同,我记得那个夜晚在我耳边回响着的尽是一片叽里呱啦的喧嚣。一头雾水的我虽然不断地被招呼,要多吃点、要随意点、手中的筷子要不停歇。但现在回想,作为这个大家庭新来的外来人员,当时自己的样子应该是足够别扭足够尴尬滑稽的。

记得那天是奶奶一直拉着我的手,让我坐在她身旁。她说多年以前她还在娘家未嫁时说的与我是同一种方言。随后,老人家突然改口用我们共同的家乡话与我聊天。她说咱们同姓看来咱们两家就是有缘分啊,她说女孩子就是要多吃点才能健健康康,奶奶不停为我夹菜,句句叮咛与关怀……感受着奶奶手心里的温度,从此与奶奶的交流是亲切的无碍的。现在想起,在那个陌生的热闹的夜晚,那场充满欢声笑语、于我却又略带尴尬的家宴,奶奶是我“他乡的故知”啊!那个场景一直深深地镌刻在脑海里,每次回想起来永远是亲切,是温暖,是奶奶带给我的阵阵感动与暖意。

结婚后,有了女儿。女儿出生时,奶奶已年近八旬,但身体依旧硬朗。记得女儿刚出生时,奶奶过来住了挺长一段时间。初为人母的我,面对孩子的哇哇哭声总是各种手足无措。记得每次孩子的哭声一起,奶奶总会立即推门而进,抱起孩子来又拍又哄。奶奶个子瘦小,时值深秋,孩子包裹着厚厚的抱毯,但奶奶的动作是简洁麻利的。奶奶说她养大了八个儿女,后来又帮忙带大好多孙辈,她有经验!她总是对我说,你有女儿是多么幸福的事,她说女儿长大了才与娘最贴心!后来又听婆婆说,婆婆生下老公的时候,奶奶竟然伤心地哭了。奶奶说又是个儿子,大儿子已经有一个儿子了,又来个男娃,老大家没女儿可怎么办!相比男孩,奶奶更希望家里的新成员是个宝贝孙女,奶奶与同龄老人的观念多么大相径庭。

随着女儿逐渐长大,女儿跟阿太也很亲近。一到周末、节假日女儿便会嚷嚷着要回老家、要去看阿太!

那条熟悉的弯弯而上的石头路,那座沧桑的全家都很有感情的老房子,小院前依墙而筑的小石门,家门口那棵不太高的枇杷树,还有奶奶一次次为我们准备的各种小零食。一碗碗冒着热气的小点心,有时是桂圆汤,夏天便是红枣绿豆汤……老家地处海边,推开房门就是一望无际的大海,夏天是难得的避暑地,那阵阵夹杂着海腥味的海风,还有奶奶搂着丫丫时那满脸的慈爱……

前年夏天的一个周末,老公从老家回来后对我说,“今天回老家,奶奶又为大家煮了解暑的绿豆汤,”他说那原本熟悉的香气浓浓的绿豆汤里却有好多小虫子,“怕奶奶难过我就把那碗汤都喝光了”……奶奶的视力已经一天天不如从前了。

后来,在医院里,由于疫情,我们一大家子几十人排着队去看奶奶。在病床前,我摸了摸您的手,恍惚中我又想起第一次见到您时您拉着我的手,第一次参加新家庭的家宴是您让我坐在您身边,用我们共同的方言聊起家长里短…与此时躺在ICU病房里的老人简直判若两人。有泪水盈眶,轻轻的贴到您耳边,问一声“奶奶,感觉好点吗”您微微睁开双眼说“这里蛮好”……那时,您已经认不出我是谁了啊。

………

现在,一切都已成昨天,一切都已是回忆。

老家依旧在,只是没了您。

小院门前阵阵风,阵阵风里再无您。

我们的老家,纵然一切如昨,它终将仅仅是一座老房子,没了您,再也不能称之为老家了。

自从您走后,如今的院子里那棵曾经红了又红的樱桃树竟然不长了,枇杷也不再结果了。也许它们都有灵性,都陪伴它们的老主人去了。春天早已远去,多少个有您笑意盈盈倚在门口等我们归来的夏季也早已归来,只是枇杷树下的老人却再也不会归来了。

您走了,留给我们的是说不完的回忆,念不尽的往昔。

笔墨无声,不唱离歌。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