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上有一座西山,后来做了西山公园。
虽说是公园,但在数年前可不单作公园之用,甚至可以说是乐园。和东山公园、梅园公园不一样,西山公园门口原本有个售票处,口子不大,却能让售票员一眼望到最高的大人和最矮的小孩。秩序就从门口开始,买张票,即可进入。
可就算你不进去,也能够看到西山公园当时最为标志性的“建筑”——鲤鱼喷水池。现在一提到西山的标志,紫薇阁就是脱口而出。可对于赶上过那时候的海宁人来说,紫薇阁也许不如这鲤鱼喷水池来得更为亲切。
很简单,一个高高在上,一个近在咫尺;一个攀上也难懂其雕栏玉柱之美,另一个哪怕是刚会说几个字的孩子也能指着它喊“yu”。
既然是喷水池,那最让人期待的就是喷水的过程啦。记得自己还在读小学的时候,就会用“彩虹”来形容当时的美景。而在池子边上拍照留影的人也不计其数,若是照片背景里还能带着一抹“彩虹”,那这张照片一定会被称赞不少。只是保存的手段抵不过时间的狡猾,彩虹也只能逝于晚霞,从记忆里逐渐褪色。
池子不看喷水的话,就看池子里的鱼。那时候,池子里的鱼大大小小数十条,这可是买了门票后看到的第一种动物。
而买了门票后看到的第二种动物就是猴子。猴子可是城市里的稀罕物。第一次隔着笼子看猴子的时候,还不知道双方都算灵长类动物,但地位却相差太大。笼子里,笼子外;地上的垃圾,手里的食物;地上的食物,手里的垃圾。从情绪上挺内疚的,一个劲感叹同情来得太晚。
对于一个西山公园来说,承载的动物种类确实让人现在想起来都啧啧称奇,里头还有蟒蛇、孔雀等等。记忆也是挺可怕的,脑子里一瞬间浮现上来的就是这两种动物,别的肯定还有,只是脑子里只有某些动物依稀的部位,记不得原貌,更叫不出名号。这些动物关在一个类似于小动物园的地方,小但是精致,当然也混合着动物聚居地特有的味道,在里面待不了多少的时间,只觉得还是鱼和猴子更加亲切一些。
要想让人,特别是孩子觉得是乐园,当然还得带有娱乐的成分。池子过去,往里走,有写真的项目。一个报刊亭一般的地方,有着服装、道具。这是能够让人体会到的穿越,大人总是乐此不疲地给孩子挑选一个又一个的款式,而孩子也乐此不疲地享受把玩一些亮晶晶的饰品和一些壮观的道具。一套照片下来,大家各取所需。
接下来的项目,也许文章里写得不是学名,但是说个大概,看得人脑子里也能有个大概。摇头的“小猴子”骑三轮车、碰碰车、小火车、小飞机、简易版过山车、尽头一个高空旋转的游乐设施。基本上,到了西山公园里头,这些项目总要尝试一二。当然还有套圈等民间游戏。细细一品,那时西山公园在民众娱乐层面上,还是包含青黄皆接,两手都抓的战略眼光。
后来,西山公园翻新了,但是走进去还是能够轻易指出这些项目曾经的旧址。但哪怕现在有了大脚板,甚至轻而易举地就可以去到别的城市,各种各样的游乐场。但西山公园里的这些,一定是能在海宁人的大脑中留下痕迹。时间纵然狡猾,模模糊糊里,还能依稀辨别轮廓,这个轮廓是西山公园最真的样子。
除了动物、游乐,西山公园里还有修剪过后的园艺花卉,也是除了池子外,第二个拍照不容错过的地方。
记得17年冬天,我和好友去了一次西山公园,就曾经聊起:如果能重现当时的场景该有多好。哪怕也是用铜像呢?
如果真的实现,我愿意从东门开始排队,在一个暖阳里进门和“鲤鱼”合影,趴在栏杆上数着水里的鱼,望着水深两米的牌子揣测自己掉下去会不会淹没,进去玩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小猴子骑三轮车”,纠结要不要数着口袋里的零钱去看大蟒蛇,在套圈的摊位前面跃跃欲试……
如果真的实现,西山“乐”园,我愿意重新走进去一次。
“清澈见底的水面上荡漾着波光粼粼的晕圈,碧绿的荷叶托着精致的荷花……这是西山公园里最美的时候……”
以上文字,摘自自己小学三年级时集体春游西山公园后的作文。
以上文段,摘自自己小时候游玩西山公园的点滴回忆。
时间,真的很狡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