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于凯妍的头像

于凯妍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5/22
分享

中国作家网散文参赛作品《醒》

你说,20岁,应该是什么样子呢?

长辈在饭桌上苦口婆心地劝导——“你是个大人了,要懂事,要听劝,找个稳定的工作,最好是个铁饭碗”;辅导员一遍又一遍地提醒——“马上大三了,要好好规划一下未来,考虑好自己毕业后要做什么,是找工作还是继续求学深造”;我和身边的朋友叹了口气,抱怨道——“好累啊”。

今年一月,熬过了期末考试周的我,裹起羽绒服出门散步。南方夹着水汽的风比家乡的风更冷,整个城市如同被雾气笼罩起来一般,我的脑子空空的,眼前一片迷蒙,仿佛也困在雾气之中。想象中考试后的喜悦并未如约而至,我不停问自己一个问题:自己什么怎么就变成了这副样子呢?

大概人总是喜欢在低谷时回忆起辉煌的过去。比如大学的我总是喜欢回忆高中。相比之下,那段时间的我可以算得上目标坚定、努力奋斗……再加上成绩着实不错,在那个成绩考核的单向度的世界里,我活得意气风发。又或是觉得那时就应当是谈梦想的年纪,在普通班里也可以热血地高喊“985”“211”。

时过境迁,选择越来越多,世界越来越大,但视野却要逐渐归于平地。大学后,所学专业与当初设想相去甚远,相应地,成绩也不再优秀——是的,我仍然习惯于将自己囚禁在成绩考核的单向度世界中。我很差,我不止一次这样说自己;甚至在和新朋友初次见面时,我苦笑着把“成绩差”当作自我介绍。

在一个不喜欢的学科上学习仿佛一种恶性循环——越讨厌,越不想学;越不学习,成绩越差;成绩越差,越讨厌……我起初不服,我试图认真学习,但是在大学中从来不欢迎应试性的学习,功利性与学术性背道而驰,唯有热爱和钻研才能走得长远——就像无论我有多想好好学英语,都会在看到英文原文的时候敲退堂鼓;而大一真正热爱日语的学妹一入学就向老师咨询如何做日语相关的科研活动。我想大概是这个时候,我逐渐磨没了高中时期年少轻狂的冲劲,我选择了混日子等毕业,然后找一份与专业毫不相关的工作。

所以,我成为了前文提到的人——每个学期的最终目的就是熬过最后的考试周,迎接假期生活。每天泡在各种手机app里消遣度日,在搞笑视频里偶尔也能刷到别人“00后如何月入2万”、“大学生学习生活规划”的成功学分享,但我往往会先默认自己是个废物,然后心安理得地继续躺着。

直到今年的四月。

一门课程的作业是制作一部微电影。难得有一项作业不是背诵和习题,或许是一种猎奇心理,我难得想认认真真地完成这个作业。组好小组之后,我主动要求担任组长,并且自己担起了编剧和统筹的担子。

我们选择了有关文化自信的主题,制作了一部融合了介绍与访谈的纪录片。我承认最初我就是为了完成作业,但在制作的过程中,我每次提出新的想法、改出最新的剧本,小组成员都会给予我很真诚的夸赞。

“组长你真的好会写啊,介绍的文案真的很美!”

“组长这次改得真好,主题一下就强调出来了,层次还有递进,真棒!”

“组长辛苦啦!”

可能换一个人来都不会觉得这些夸赞有什么特别,不过客气客气罢了,没什么经验,哪里就真的做得很好呢。但我几乎是在一瞬之间对这些敏感起来——有人夸我欸!

后来,上海地区的抗议形势严峻,很多居家隔离的同学常跟我倾诉他们的烦闷。当时恰巧是微电影剪辑的尾声,我灵机一动,在片尾加上了一句字幕——

“希望它能给阴霾之下的你,带来一丝光亮。”

微电影参与汇报之后,在互相点评环节,有同学说:“有被鼓励到!”“片尾最后一句话,好感动!”那时我突然觉得,我远远不是一个完成作业的心态了,我就是希望我创作的东西可以让观众得到一丝慰藉或鼓舞。

在那一天的鲜花和掌声里,我又重新审视我自己——

我在学生会的工作做得还不错。

我每次发在QQ空间和微信朋友圈里的文字总是被很多人喜欢。

我有几次灵感爆发时写的小说好像连我自己都蛮喜欢的。

辩论队的朋友们都说我在辩论场上质询对方辩友的时候特别有气质。

我对文学艺术很感兴趣,偶尔还会自己搞一些音乐创作。

所以,我好像是个还不错的人啊……虽然专业课很一般,但是在我感兴趣的领域,我还是可以做得不错。那为什么不能在这些方面发展一下呢?

我决定和妈妈聊聊。妈妈起初不同意,她认为爱好就是爱好,用这些来做主业就是不够稳定,以后连饭都吃不起,还谈什么梦想,太幼稚了。后来,我把我大学以来所有的心态变化都讲给她。她说,我可以先试试看。

或许是在单向度的世界里活了太久,亦或是在父母设想好的道路里走了太远,我的叛逆也来得太晚。这大概是我人生中第二次不相信所谓“应该”。我不是不能接受一个普普通通的自己,而是我无法接受自己明明有个更好的选择,却要浑浑噩噩地选择顺从。或许最终,我还是不可避免地会失败,不得不在爸妈的劝导下选择一份我没什么兴趣但是收入稳定的工作。但是,就如同高中时期的我一样,如果我为梦想努力过,即便结果不如意,我会失落,但绝不会后悔。我可以平平凡凡、普普通通,但我不想浑浑噩噩。

为什么要定义20岁的样子啊?或者说,为什么要别人来定义自己的20岁呢?倘若你是个已经找到方向的幸运儿,那便脚踏实地地朝前走;倘若你是个如同曾经的我一般,还没有找到方向的人,不妨换些角度看看自己——你是不是也生活在了“单向度”的世界里?放心去选择你的热爱,做好接受挫折的准备,20岁本不必须要活得如人到中年一般追求稳妥、小心翼翼,除非你的愿望就是安稳的幸福;当然,如果你愿意,即使人到中年也可以肆意潇洒,自由逍遥。

鲁迅先生曾经鼓励中国青年“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如今的时代也确实做到了——经济的发展、众多新产业和新职业的产生,这个世界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我们手握着发光的权力。或许,我们的能力有限,现在只能发出微弱的光,那就让我们用这一点光先照亮自己的脚下的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相信终有一天——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冬去春来,云消雾散。想来是我心中的沉睡的光亮醒来了,重新照亮了我的生活。

这篇文章,送给我自己,也送给看到它的每一个正在迷惘的你。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