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家人团聚,走亲访友,就免不了发红包和收红包。发红包,发出去的是真挚的祝福和关爱;收红包,收到的是浓浓的亲情和快乐。于是,发红包和收红包便是过年时特有的一种年味,一种爱的双向奔赴了。
俗话说,小孩盼过年。为什么呢?70后的我们,小时候是因为过年才有新衣服穿,吃自家制作的零食,诸如吃爆米花、红薯糖等,玩鞭炮也是过年才有的。至于收红包,老家那时只叫压岁钱,是爷爷奶奶和父母才给的,有时一毛两毛,最多也就是一元两元。过年的压岁钱大多就是直接拿钱给小孩的,偶尔用一张小红纸包起来给,便成了红包。我们小时候能收到长辈发的红包自然是最开心的,平时根本舍不得花,小心翼翼地保管着,但一旦有喜欢的连环画册或者喜欢的书,就会毫不犹豫地拿出来买了书。这就是红包带给儿时的我们最大的快乐,红包也有了它该有的价值。
小孩盼过年,过去是,现在也是。现在虽然平时的吃、穿、用、玩和过年没什么差别,但红包是过年时才有的标配。所以,小孩子仍然盼望着年早点来,计划着要给谁谁谁拜年,说最好听的话,表现得也特别的乖巧懂事,红包自然就收得多了。
红包收得多,但并不代表红包里的钱加起来就多。在广东,红包叫“利是”,有“大吉大利,利利是是”之寓意,就是期盼在新的一年图个好彩头。所以,在广东,过年发给孩子的红包,血亲者大多一百二百,近亲者就是20元50元,遇到乡里乡邻的孩子也是要发的,也就5元10元了。发红包的没有经济压力,收红包的也没有心理负担。红包就是Goodluckymoney,不在于多少,重在礼轻人意重,重在祝福,重在关爱,重在邻里之间的和谐以这种方式串联起来。
生活在广东的我,是深有体会的。过年前两天,突然想起还没有准备崭新的红包钱,我便急忙赶去某银行换钱。刚进门说明来意,大堂经理便说,只有面额100元和50元的可换,20元,10元和5元的早都被换完了。看我一脸诧异又有点不像广东人,她又进一步解释说广东人过年发红包小面额的“最畅销”了,发的是一份心意,图的就是一个吉利。
广东的红包果然很广东!
记得女儿小时候,每逢过年时,她和几个堂姊妹或认识的朋友在外婆家的那个村子里转一圈,回来,便有了几十个红包,拆开看,很少有10元20元的,大多是5元2元甚至1元的。大多的红包精美,便是叔叔阿姨给的;也有几个红包是小红纸包的,一看就知道是上了年纪的阿婆阿公给的。村子里邻里乡亲的,那些长辈和我们的关系不错,见到小孩就亲近了好多,发红包也就自然而然了。其实,孩子对于红包里到底包了多少钱并不在意,最开心的莫过于收到那些长辈们甚至是不认识的叔叔阿姨发的红包和祝福。而发红包的大人也不会用笔记本记着这些红包是发给谁谁谁的了,是不用考虑以后要收回来的,发红包时便自然舒心了。过年的红包,大人发得高兴,小孩收得开心,大家都乐呵呵的,何乐而不为呢!
如今,随着人们物质生活地不断提高,过年的红包钱也自然多了不少。有新闻报道说,现在不少地方过年发红包不论亲近疏远少则二百三百,多则五百甚至过千了。这着实让人吃惊。更有甚者,借过年和所谓喜事宴请之名收受随礼红包,让人不堪重负。一年漂泊在外,好不容易回家过个年,每天却都是在被邀请喝喜酒随礼和应酬发红包之中度过,诚然成了好多年轻人的负担和烦恼。我想,这时的红包一定没有了原味,没有了红包带给彼此那种喜庆和祝福,剩下的或许就是铜钱般的味道了。也难怪近几年有关红包的话题一度成为热门话题,今年春节更是冲上了热搜。于是,有网友就很羡慕广东过年了,呼吁广东的红包向全国推广。的确,广东的红包低调亲民,但真心真情,年味十足。
红包,到底是什么?从字面上看,红者,中国红,喜庆也;包者,祝福也。红包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感恩教育的体现,是长者的关爱,是孩子成长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红包的本质就是一种爱的传递!
理解红包的真正含义并不难,难在如何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春节里,走亲访友,给长辈和晚辈发红包是维系亲情的方式之一,正常的礼尚往来本也无可厚非,但那种“小红包拿不出手”和“怕被别人看不起”的要面子和攀比的心理也要改改了。还有部分人借大家春节回乡团聚之时巧立名目,以操办所谓喜事之名收受红包的陋习也的确该休矣。
新春佳节,举国欢庆,走亲拜年,声声祝福。让红包回归它应有的本色,回归它的本义和美好初衷,开开心心发红包,欢欢喜喜收红包,祝福长辈身体健康,祝福孩子学业精进,祝福你,祝福我,祝福大家龙年万事顺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