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读书日。你读书了吗?
说实话,今天我没有读书,或者说只进行了碎片化的读书。因为我没有完整的即使按半小时计算的时间去读书。早上七点半送孩子上学,接着上班,上班时间是不便做非工作性质的事情的。晚上下班后觉得挺累,还有一些家务工作要做,即使有点空闲时间,也只想在沙发上懒洋洋地坐会儿,不想动了,连书也不想拿起来看一眼。一天下来,感觉除了吃饭和睡觉,好像其他时间都不属于自己的。
相信不少人和我一样,今天即使有读书,也是在这个读书日地“提醒”下才装模作样地读了几篇文章吧。平时呢?平时就不得而知了,或许更加身不由己,力不从心了。
但读书不是在“读书日”才想起来要读的。书到用时方恨少。尤其是对于一个写作的人来讲,不读书,肯定写不出文章,至少是写不出优秀的文章。而写作的人,就少不了读书,少不了从中外名家名著里汲取写作的能量。所以,读书和写作,一定是相辅相成的,一定是要养成习惯的。
作为一个非职业化的写作者,在日常碎片化的时间里,如何做到读书和写作两不误呢?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就在于利用好这点有限的时间了。
鲁迅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意挤总还是有的。先贤们给我们的时间管理建议现在仍然适用。挤出来的时间,也就是碎片化的时间,用来读书和写作,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我就是这样和碎片化的时间达成了读书和写作的默契。
家里有个约定,孩子晚上做作业时,是不能放电视的,大人们也不能玩手机。这个时间,作为父母就要身体力行为孩子做榜样。做什么呢?看书!或者写作!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也为自己养成读书的习惯和提升写作的能力。
如今,处于信息化爆炸的时代,除了传统的纸质传媒和电视新闻媒体外,新兴的电子传媒、短视频、抖音等先进的媒体介质也无时无刻不在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和视觉,各种新闻信息铺天盖地,让人眼花缭乱。有时,尤其是看非官方的自媒体更是无从辨别优劣与真假。如何让这些没有多大营养价值的文字和视频不影响我们的读书习惯,就需要有一定的自我约束定力。
我基本不刷视频。以前偶尔也看过十多分钟的视频,之后,我就会发现大多的短视频都是一些很无聊的东西,很虚无,很是浪费时间,我就会开始批评自己:下不为例。关闭视频号!
真正的读书是拿起书本!
是的,拿起书本,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阅读。即使一次性读不完一本书,也可以给自己一个思考的空间。碎片化的读书,同样也可以跨越时空,与千百年前的先贤哲人对话。
有碎片化的时间读书,也有碎片化的时间写作。在这里,我就说说我所经历的的碎片化时间写作吧。
3月11日,中国作家网编辑审核通过了我的第一篇在其上发表的随笔杂谈《红包说》,从上传到审核通过,历时两天。之后,又有散文《惠州的桥》、《犁市的无花果》、《春天最美处,人间四月天》、《故乡的野菊花》和《春落秋叶》相继通过审核。到4月22日,总共有六篇文章通过审核发表。这是今年来,我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比较集中地认真地写的几篇文章。我认为,即使是碎片化的时间,只要坚持读书和写作还是有所收获的。
中国作家网是文学人的精神家园。能够在此发表文章,对于一个普通的作者当然是莫大的幸运与鼓舞,是对作品的肯定,也是对作者的激励与鞭策。我将藉此机会,继续努力。
作为中国作家协会主管的国字号文学网站,对于发表的文章自然有较高的要求。我粗略计算了下,该网站会员超过一万+,而且会员中不乏中国作协会员和一级作家们,省市级会员更是普遍。当然,像我这样的纯文学爱好者也不在少数。在这里,大家的写作热情都很高,不少作者的作品更新得也比较快。但每天能够审核通过的文章却基本在40—120篇左右。这说明,还有不少文章是没有被通过的。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从3月9日到4月19日,我总共上传了八篇文章,有两篇被退回,原因是“不符合发表要求”。这让我感到了与作家们写作的差距,不努力写出好的作品是发表不了的。
我在努力寻找差距。中国作家网发表的作品,无论小说,诗歌,散文或文学评论等体裁的文章,我几乎都认真阅读。“重点推荐”和“一周之星”的文章更是上乘之作,必须拜读学习。中国作协会员和省级会员们的作品质量自不必说,都是精品,可读性极佳,是学习的榜样,能给我很多启发和思考。还有一些文学爱好者的文章也是非常不错的,不仅文字功底深厚,而且很有思想性,也同样值得学习。所以,在中国作家网读文章就是学习,就是给自己成长。
读书照亮世界,写作温暖人心。
但文学之路艰辛,且漫长。
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作为非专职写作者来讲,只能在碎片化的时间里写作。
之所以只有碎片化的时间写作,与碎片化的时间读书一样,因为我们是一个平凡的人,为了生活,为了每月的五斗米,是没有充裕的时间写作的。通常要写一篇文章,往往需要几个时间段来完成。不想放弃对文学的热爱,只能忙里偷闲了。
在碎片化的时间里读书和写作,看似有些矛盾,但这又是可以解决的。解决的方法就是:热爱生活,热爱文学,坚持读书,坚持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