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一天的校运会落下帷幕的时候,竟然有一丝落寞,总觉得少了些什么。按理,凡是积极参与的工作得以顺利完成,该有的心绪应该是欣慰和满足,毕竟一腔热情没有白费,耗费的精力和体力终有回报——胜利收官。
《秩序册》上,我被按了一个名头很大但属闲差的角色——径赛裁判长,所幸还兼任一个名头小但有实际工作可做的职务——摄影师。无论大还是小,我一定是运动会的积极参与者。参加过别人组织的运动会无数,自己也亲手组织过运动会,各种滋味与道理,感受真切,了然于胸,但参加2000多名学生参与的运动会,还是第一次——因为疫情,去年的运动会没有开。
除了积极参与,我还是把校运会办大办强的积极倡导者。这么大的学校,这么多的学生,连同提前进行的铅球项目算在一起,也不过1.25天。如此短的时间,怎么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真正体现校运会的价值?如果将校运会仅仅当作一项工作,开半天也是成功的;但如果真正走进校运会本身,想它举办好,两天时间也不够,得五天,所以我倡导把校运会开成校运周,除了田径类项目,跳绳、踢毽、篮球、足球甚至拔河等大项都安排上,轰轰烈烈地搞,就是将校园体育办成大体育模式。
有人一定会反对,认为这样搞,会严重影响学生的文化课学习,耽误教学进度,影响学习成绩。这可以成为发表自己不同意见的理由,但不能成为制约大体育发展的借口。只要谋划得当,学校各部门配合适当,对学习的负面影响不说大小,有没有都的为之,只要运行良好,一定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推而广之,学校整体办学思路可以推行“三大”模式:大阅读、大数学和大体育。
或许,这就是我在校运会结束时忽然落寞的真正理由。校运会期间,我看到一名退休教师到门卫领了健康体检单之后,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透过体育场的栅栏围墙,不停地向运动场上张望,眼神里充满了惊奇和兴奋,对,还有黯然的神色。我就想,在我余下的从教时光里,不知是否能看到推行真正的大体育——当然,“大体育”并不只是校运会开五天才是,一定是一项系统性的大工程。如果能,那实在是大事、喜事,但如果不能呢?我没想好答案,也不想去猜度失意的悲观。
或许,在我的落寞里,也有对那些诸如200米、10000米、4×400接力、竞走等传统校运会项目的眷恋吧,项目少了,精彩当然会大打折扣,更何况,在参加比赛的运动员身上,我所期待的体育精神正在越来越少,情况着实令人担忧——绝大多数运动员竟然穿着长衣裤而不是短衣裤比赛,真是令人情何以堪。很多运动员对自己参加的竞赛项目,竟然不知所以然,当初报名也只是听信了别人的建议或是自认为对某个项目感兴趣就决定参加了。少了研究和练习,成绩当然好不到哪里去。
还是那句话,作为一项工作,我们的校园会开得很成功,但作为一种追求,我们需要走的路还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