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进入缪家村时,闹了笑话。
按导航的提示驶入一处坡道,路边停着几辆车让路面窄了不少,小心翼翼间我并未听清导航的指示,在坡道顶部的三岔路口,依从直觉右转过了一道拱门继续向前驶去。明明已经提示进了村,但眼之所见除了山峦、沟壑就是屈曲盘旋的环山路,哪有村庄的半点影子?直到绕了一个大圈,从民俗旅游路第二次进村才明白,三岔路口应该向左拐。
终于进到村子里,在一处陡且明显荒废日久的水泥路口下了车。一株叶子还未落光的高大银杏树,吸引了我的注意力,立刻赶过去拍了一段视频。散布周围的几幢平房,浸在安闲的秋光里,一动不动也没有一点声响。
上了陡坡,很快来到水泥路的另一头。眼前的光景焕然一新:精心涂抹了五颜六色的路面,虽有弯曲但多平整;右侧高高的石砌围堰明显加过精细的人工,高处的一块石头上 “半山”二字,非常醒目;围堰对面是一个精致得令人咋舌的小型广场,南部区域设有供人休闲的桌椅、跷跷板和秋千等设施,西边靠路边的地方矗立了一块大电子显示屏,它旁边的小屋,则举着“乡村剧场”四个字。几乎都是黑白颜色相间的房屋,或远或近,或高或低,或端正或歪斜,错落有致,共同勾勒出一幅风格淡雅,韵味别致的水墨画。
轻松愉悦,我在小广场游荡了一圈。坐了排椅,荡了秋千,站在东边崖下别墅的二楼窗前,遥望远处进村时经过的风景:沟壑、坑洼甚至那七弯八绕的盘山路都不见了,成了山峦与近树映衬的水彩画,虽素淡但依然漂着靓丽的颜色,沉静得令人陶醉。忽然想起之前探访过的环岱庵和金银崮,除了色彩有别,格调也存在巨大差异,如果说身为边境的前者太远,易被忽略,那么与缪家同属民俗旅游路节点的后者,落差为何也这么大?
出了小广场,我决定去那个叫“半山”的地方瞅瞅——先前见过四五个游客沿台阶下来时神采飞扬。那里该有好看的景点,或者至少也该是民俗风情的宾馆,我当时就想。等拾级而上,转来折去,我所期待的“半山”原来是一片石头的世界,无论墙壁还是地面,甚至装着宽大敞亮玻璃门窗平房背面的山坡上,目之所及几乎都是。踩着用石磨铺成的甬道,在由矮墙和房屋共同围拢而成的小院里,我溜达了一圈。门窗都是紧闭状态,正房门前立柱最东端的矮石桌上放着一个装饰用的老旧电视机,西厢玻璃门里面的一张床上,堆着宾馆里才有的被褥。我在院子里的金属桌椅前坐了一会儿,然后出了小院径直向东,在一道白灰院墙前向右,绕到两户人家的门前,下了台阶,就到了我刚来时惊异的路口。
站在身后是高大石砌围堰的弯道上,向西过了“乡村剧场”一路上坡,几乎所有的房屋都是黑瓦白墙;而向北,则是另外一片天地,坐落的山坡上的房屋不再只是单纯的黑和白,间或出现的红黄蓝等颜色立刻活泼起来,仿佛令游人一下子见到了阔别日久的老友——那就先往这里走走吧。
沿着崭新的黑漆漆的路面,踩着各色的文字和图形,走不多远就到了坡道底部的岔道口:一边向西北上坡,坡度较陡,右侧过了河平房很集中,该是村民聚居区;另一边先向东经过一排平房前平缓的路面,右拐绕过一幢平房的东山墙,继续向前才是一道上坡,应该通往第一次进村拐错方向的那个路口。
我下意识选择了向东的路,在拐弯处的一幅海阳大秧歌角色小嫚画像前端详一阵,又向前绕过陡峭的山崖,果然见到那个路口。严格意义上说,这里应该属于十字路口,从南面爬上来,除了向左进村向右出村,还有向左前方继续上坡的山路。山路不长,转眼又是分叉,左前方是一块开阔地,向右绕过一个石屋不知通往哪里。开阔地东侧圈养了鸡鸭鹅和羊,远远望见一只小羊羔独自在圈外欢蹦乱跳,近了见羊圈前面有一只狗,朝我粗声粗气地叫了两声。我只能放弃继续拍摄小羊羔视频的打算,不知是因为狗叫,还是听到了妈妈发出的指令,刚才还玩得起劲的小羊羔,出溜一下钻进羊圈里去了。
继续往北又分出两条路,东面的一条上坡,通往更远处的几幢房屋,而西面的则止于一幢装修豪华的平房院门前。透过玻璃,望见屋里的摆设既简约又奢华,门窗紧闭,又是空无一人。站在西边的矮墙边,方才端详过的聚居区一览无余,漂浮在半空中的红柿子,煞是好看。
重新回到山坳岔道口的时候正值午饭时间,得知上了向西北的陡坡会有饭店,便兴冲冲前往,果然找到一家。一个全被玻璃罩起来的农家院子,南面一溜平顶的倒房;北面五间正房彼此连通,被分成东西各两间,中间一间做卧室三部分;东面的两间又分灶间和卧间两部分,住着白发苍苍但周身上下收拾得干净利索的老妇人;最西面的两间贯通,放了一张大圆桌,几个人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
见有人进来,坐在院中快餐桌旁的一个五十多岁的妇女起身询问。得知来意,很快又出现了一名自称是厨师的也是五十多岁的男子,说来此须预定,且每次只接一桌,吃标不点菜。见我们只有两个人,没好意思拒绝。于是我忽然受宠若惊起来,犹豫着接受了他推荐的炒山鸡蛋,又点了一份大白菜馅儿的饺子。大概见我不像轻浮闲逛之人,给大屋子上菜的间隙,时常过来与我们闲唠几句。得知他们是本村居民,平时住市里,只有在有预定的时候才返回村里,房子由老人照料。
过不多久,饭菜陆续送来。刚吃两口鸡蛋,我立刻赞不绝口。男子见状说,是吧,听我的没错吧——我绝不会从市场上买鸡蛋来冒充,没必要。我姐说饺子粘了——看样子没粘。正被他后面的话说得莫名其妙,忽然想起妇人上饺子的时候,说过生怕粘了就多下了两个的话。平心而论,除了吃惯了大白菜馅儿饺子,没啥特别感觉,好像从未吃到这么好吃的炒山鸡蛋,口味清香醇厚得令人感动。
出了饭店,看到立在河边“来到了缪家,你就是陶渊明”的大幅广告,想起东路口拱门的那副“青山圣地,碧水陶园”的对联,原出于此。这里的山,这里的水,都是饭店揽客的重要资源,而饭菜的口味,又成了山村吸引游客的招牌,缺少了哪一环都构不成完整的民俗旅游体系。
上了斜坡,过了“乡村剧场”、“非遗工坊”,继续上坡绕过一段弯道,再向上就到了缪家的西路口,最常见、最醒目。
站在缪家西南面的制高点上,再次回看卧于山坳之中的小山村,源于山野的清新和村居的淳朴,似乎正在回放一幕幕精彩纷呈的民俗旅游故事,故事的背景和主角,当然就是眼前这座此前我并不熟悉的小山村。无论翻修还是整饬,搞成如此规模,绝对花费不少,除了意识跟得上,还有资本的力量,这或许就是其发展状况不同于前面提到的两个山村的原因所在。
回顾此番造访,“半山”得见,因为身处;奈何不见“溪云”,实属遗憾,或许早已过了云雾缭绕的时节,那就期待来日,正如不远处那两幢破败不堪的房屋,以及探访过的那些古老的山村一样,也在期待焕然一新的那一天。
沿原路返回,银杏树下上了车,沿民俗旅游路继续向西。